APP下载

中外建筑文化的异同

2016-04-17

福建质量管理 2016年13期
关键词:建筑文化

王 强

(安徽新华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中外建筑文化的异同

王 强

(安徽新华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建筑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要素的综合体,作为一种象征,更 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时空和地域性。各种环境、各种文化状况下的文脉和条件,是不同的国度以不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因此造成了中外建筑文化的差异,同时这种文化特征又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自然条件等密切相关。

中外建筑;文化特征;差异

一、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1)材料的差异。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首先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而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2)建筑空间布局的不同。建筑空间布局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等各方面的区别。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

(3)建筑发展的不同。之所以其发展的方向不同,实际是其表现在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一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余年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态不断演进、跃变着。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而言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4)文化观点的差异。无论古今中外,建筑都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对于中国,由于祖先的儒家哲学是统治中国封建社会的总的理论,他一直伴随着华夏儿女的前进与发展着。故而,致使中国古代都城尤为强调礼制秩序,从而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建筑空间模式。从建筑文化的角度而言,中国古代建筑既体现了重视现实人生具有实用理性的倾向,其中也被深刻而实际的灌输了中国的哲学思想。

但与此相对的是基督教神学则是欧洲封建社会的理论最终权,是外国人生活与发展甚至生存的准则。那时教会是社会的中心,致使导致西方的文明对神灵的崇拜、对宗教的敬畏,并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建筑艺术,以致突出建筑本体、风格多样变化和直指苍穹的艺术造型等个性特征。因此说,欧洲古典建筑具有个体“崇高”的美学特征,在文化上,可以看做是张扬个性、崇尚个体形象的表现等。其的文化差异从而导致建筑各方面的不同。

二、造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的原因

(1)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不同。随着人类生产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也在不断进步,然而以黄土筑墙、台,已木梁、木柱为房屋骨架的传统却依然沿袭至明清,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最基本的特征。这一方面是由于黄河流域取之不竭的土材资源和长江流域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同时也与中国传统建筑自身的结构技术发展有关。

由于夯土技术是中国传统技术建筑基本的技术,用夯土建成的台基,既保障了木构建筑的稳定,同时也有防地面潮湿,避免木柱基部受雨木浸泡腐蚀的功能。用夯土筑成的墙,亦具有较好的维护作用。但由于土墙承重能力差,所以中国传统建筑采用了加大出檐的方法,并由此而创造了斗拱技术。长长伸出的屋檐在斗拱的支撑下,将于水排除在屋顶之外,从而使建筑的木构件避免因淋雨受潮而腐朽。正是由于这种土木混合的结构已基本上满足我国黄河流域地区干燥少雨的气候条件对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从而大大削弱了人们更新建筑材料的欲望。

相反,作为西方古建筑代表的古希腊、古罗马帝国是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半岛国家,这里地势崎岖,河流短促,缺少开阔地和平原,土质稀松而石材丰富,分布着广泛的石灰岩和大理石。尽管古希腊早期的建筑也用木质,但由于这些地区的降雨丰富,空气湿润,木质易受潮腐朽,于是人们开始用石材代替木材建造房屋。

(2) 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的不同。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统一、稳定,处处显出皇权的威严中国长期处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之下,稳定的社会结构,“大一统”的行政管理使得建筑缺少变革的活力,因而因循守旧,拘于程式和规范。

西方古代社会常常处于分裂割据各国对峙并立的状态,人们信神,崇敬神权的崇高西方古代社会常常处于分裂割据,各国对峙并立的状态,为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建筑在它能表现自我主体的地方得到不遗余力的发挥,使得各地区,各时代的建筑均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绝少雷同。

三、总结

今天,中国到处可见“洋派”建筑,到处是不顾条件竞请洋建筑师来做城市标志性建筑,种种现象都反映了我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而且在城市的大建设高潮中往往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大破坏。但作为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大国,我们的建筑应该延续过去,不能脱离过去中国的历史文化,这就需要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中国建筑文化应当有包容四海的能力,但是我们在建筑上必须要有自己的东西。目前,我国的建筑思想比较活跃,但过于重视美观,追求新奇而不讲经济。建筑设计的创新应该在实用功能方面,而不是做时尚的建筑,应当把建筑设计提高到城市文化的高度来认识。传统建筑简约后才能更好地与现代结合。这其中建筑师起到以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师不能只横向学习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也应当纵向积累更丰富的中国民族文化知识。

[1]《中外民俗概论》

[2]金磊 《中外建筑与文化》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刘明 中外建筑文化与建筑环境 百度文库

王强(1994-),男,汉,江苏南通人,本科,安徽新华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研究方向:建筑学。

猜你喜欢

建筑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谁远谁近?
听,建筑在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