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联动下的精准扶贫机制创新研究

2016-04-17

福建质量管理 2016年13期
关键词:基层干部精准工作

余 颖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31)

网络联动下的精准扶贫机制创新研究

余 颖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31)

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是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目前,精准扶贫工作在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压力扶贫、大水漫灌以及重输血而少造血等常态化的问题。面对新的时代环境,精准扶贫应适应数字化的信息网络趋势,与网络实现融合驱动,利用网络功克现实难点,以网络思维谋求发展的新路径。网络扶贫为扶贫工作的精细化带来新的契机和发展潜力,必将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内生动力。

精准扶贫;网络扶贫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开发顶层设计工作中提出的一项基本方略,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确管理三精准的治贫方式,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重塑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生态结构,迸发出磅礴的力量。所谓网络扶贫,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优化作用,创设一个“互联网+扶贫”的新型扶贫方式,以提升扶贫的效率和精准度。[1]

一、精准脱贫“精准”三保障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心系底层群众,情牵社会民生的一项实效工程,其顺利推进有赖于将“精准”落实,将扶贫工作精细化关键依靠以下三项保障:

以制度的顶层设计为脉络。政策制定是一项政策得以有效实施的首要环节,中央对政策的重视程度也影响着下级执行政策的力度。上级做好方向导航,下级自然以政策为指向,化压力为动力,扎实各项工作环节,协同发力,各尽其职。国家政策在不断丰富和优化的同时,也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了国家强农惠农富农的决心和斗志,引导农民自力更生,主动谋发展。

以基层工作为重心。扶贫工作是以群众为中心的,而地方基层是与群众最为贴近的政府单位,政策自上而下制定传达,工作却是自下而上层层把控的。基层工作是扶贫工作的中坚环节,除却一些主观偏差的影响,村干部受到文化程度以及地方资源的限制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干扰,即使其对扶贫工作极为重视和用心,往往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扶贫人才素质是基层扶贫工作稳步迈进的重要条件,注重村干部的能力培养,为精准扶贫奠定人才基础。

以主体脱贫意识为基准。只有农民自身有脱贫意识才能使其他的外力措施成为增强主体信心的推进器,否则一切外力帮扶都是治标不治本的辅助措施。对比一些率先过上小康生活的农民和生活水平依然低于贫困线的农民,家庭是否具有劳动力是其差别的关键指标,无论是选择外出务工还是发展本村特色产业,家庭劳动力是支撑农户生存发展的主体。

二、 网络扶贫现实紧迫性

尽管各地在坚持省级统筹、市县为主、分级负责的原则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发展模式,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扶贫重要性“压力扶贫”—“动力扶贫”。党中央在下达精准扶贫任务的政策文书上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党委和政府,要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2]。通过严格的考核和督查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如期。在中央强压下,为满足脱贫的各项评估指标,地方政府呈现出“拖延症”的弊病,存在各种赶工现象,将多项工作集中在考核前期完成,因此不论是在工作的质量还是帮扶的成效上,都未能经受考核。压力型体制下,如何化压力为动力,而非将压力演变为各种应付式的形式工程,仍是扶贫所需关注的核心问题。

扶贫针对性“大水漫灌”—“精确滴灌”。精准扶贫是针对粗放扶贫提出的,其落实的关键就在于“精准”二字。但是实际上,由于精准识别程序大多为村干部看访、申请,村民参与度不高,并且缺少核查环节,在识别上并未做到“摸底”;在精准帮扶上,帮扶方式单一,帮扶措施一把抓,多为发放救济金和赠送生活必需品等简单形式,没有做到因户施策、因人制宜,经常出现帮扶方式与帮扶需求完全不匹配的情形。大水漫灌成为普遍现象,提升扶贫的针对性和长效性,有赖于建立一个精确滴灌的扶贫机制。

扶贫长效性“输血式”—“造血式”。目前各地帮扶方式重输血而非造血,产业帮扶成效不显著。产业扶贫作为扶贫的支柱环节,对于解决农村劳动力人口就业以及提升脱贫的长效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贫困地区虽然有着发展农产品或农副产品产业的显著优势,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发展经验和技术支持,缺乏集聚效应,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产业。

三、网络扶贫助“精准”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网络这一新媒体工具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网络扶贫,对于新形势下的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国家政府——制度顶层设计更科学。互联网以其信息更新流通速度快为显著特征,可以很好地解决许多地区目前存在着的数据库更新不及时、贫困户和脱贫户信息混乱的问题。通过网络建立起系统化的农户电子信息台账,形成网络信息库,以便对信息进行实时动态调整,及时更新,形成跟踪机制;另外,由于各地扶贫工作进展状况的差异性,在网络信息调整后,中央应根据地方扶贫工作的具体实际,科学定策,避免“一刀切”,增加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建立精准扶贫网络式管理平台,作出规划指导。

基层干部——扶贫素质能力得提升。由于基层干部的学历水平较低,其用网从网能力较弱。必须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网络技术培训,通过学习相关的网络知识,养成网络思维,懂得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精确开展扶贫工作。首先,基层干部可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对贫困户进行更为精准地识别,利用网络分析贫困户的状况,为其制定对应的脱贫计划;其次,基层干部在进行具体工作时,可借助网络平台为本地谋求新的发展商机,指导电商扶贫;最后,基层干部在明晰了网络的特点和整合优势后,可利用网络挖掘新渠道,筹集社会扶贫资金,为地区扶贫建设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农民群众——扶贫长效性有保障。对于扶贫对象而言,网络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首先,通过网络覆盖,使得农户得以接触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信息,更新观念,也便于农户通过网络了解政策信息;其次,网络信息获取对于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贫困户的孩子接受优质教育,提升综合素质,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另外,充分发挥大数据背景所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有利于贫困户寻找脱贫致富的新路径,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就业创业开辟渠道。

中国的农村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复杂本质,中国的发展必是以城乡统筹协力共进的发展,这一场征途虽然漫长,却终将在未来的某个节点成为必然。国家高度重视背后,是对困难群众的抚恤之心。为实现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各地还得在行动中下功夫,互相借鉴有益经验,充分借助大数据技术提高扶贫成效和质量,积极探索适应当地民情的治贫方式,创新工作机制,落实精准,打赢这场扶贫攻坚之战。

[1]王军,吴海燕.“互联网+”背景下精准扶贫新方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12).

[2]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N].2015-11-23.

余颖(1996—),女,江西乐平人,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

本文系江西省南昌大学科研训练项目(省部级课题)“网络反腐的实践经验及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2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基层干部精准工作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不工作,爽飞了?
精准扶贫二首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