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社会称谓问题浅论
2016-04-17李忠亮
李忠亮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0)
当前我国社会称谓问题浅论
李忠亮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0)
前言
我们可以根据称谓语适用范围把它分成社会称谓和亲属称谓。前者是对非亲属称谓的称呼,后者则是对亲属的称呼。“缺位现象则是由于社会变迁、人们观念改变,在称谓系统中出现的。或是由于系统不对称,或是与人们身份、地位、交际语境不切合,从而影响到系统性和交际效果的现象。”[1]社会称谓问题的缺位问题在学习现代汉语过程中已经有人提出并且加以关注。然而前人并没有结合具体地区的社会称谓问题及实际例子进行探讨。笔者结合一些地区的社会称谓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的一些现象,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一、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缺位现状和泛化现象分析
(一)通用称谓语的缺失与泛化。我们在社会交际过程中需要称呼对方,我们所用的称呼语就是称谓语。因此,如何恰当的使用称呼语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我们的交际水平高低。解放前,社会称谓基本上是没有通用的,因为当时不需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同志”这个通用称谓语革命口吻很严重,但是之后这种色彩开始弱化。后来“师傅”这个词语进入了通用称谓词语中,这个称谓开始由各个单位走向公众社会。改革开放以后,不说“同志”,“先生”、“女士”等老称谓又复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朋友”这一新的社会称谓流行下来。这种社会称谓听起来既轻松又平等。不可否认,“老师”这一称谓在某一特定领域有转化为社会通用称谓语的趋势。 “作为一种尊称,同时作为一种知识的象征,所以有时候尽管是不恰当的称谓,却可以得到所有交际者的认可。”[2]近年来,“美女、亲”等词语大量出现,这样的称呼语似乎可以成为一种称谓语。原因是巧妙地引用“亲”基本含义中“血统亲近”这个义项,从而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不矫揉造作的感觉。但是如果是面对一位长辈或者师长时,对方听后一定会毛骨悚然。“美女”这一释义为“美貌的年轻女子”这一含义,至少要具备两个义素,即容貌美丽和年龄不大。最近这些年,“美女”一词也出现在各种网络网页中和主流杂志中。这一称谓语在具体环境中因其认识多元性和其模糊性、不具体性而产生了泛化现象。汉语选择哪种社会称谓语做中性通用称谓语,这一缺位由此便产生了。
“汉语社会称谓中泛化问题也很突出。所谓‘泛化’解释为称谓语因为人为的原因或社会的原因而导致的滥用和混乱现象。”[3]在现实生活中,“师傅”一词是指工厂里年轻人对那些有技术的技师或者有资历的老工人的尊称,现在这个词语随时可见。“同志”这一词语也“统领全国”,实际上“同志”这个词具有特定使用范围的,只用于政党内部。运用这一词语,在实际生活中太笼统单调,也不适合在新时期对外交流。另外,“爱人”一词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词语,因为它指代不明可能会造成误解。中国人习惯在姓前加“老”、“小”,有时候也会引起不便。泛化问题已经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专用称谓语的缺环与泛化。在高校中,“老师”这一称谓语用的太过于广泛了。只要是教育系统上的成员都称为老师,实际上这也是因为社会称谓系统中缺环现象丧失的无奈之举。另外,导师的妻子可能与学生的年龄相差不大,在称谓上就会产生困难。“专用称谓语的缺环现象也表现在称谓使用过程中的不对称上。”[1]如有“舞女”,没有“舞男”;有“家庭主妇”,没有“家庭妇男”。而“强人”、“总经理”这些称谓往往是针对男性而言的。如果要特指女性,必须在前面加上标志词区分,也就有“女强人”、“女经理”。这些词语很明显地表现出了对女性其歧视的意味。专用称谓语不对称还表现在称谓语的缺环在实际中是允许的,这主要是因为人的思维方法或因为社会的职业分工不明造成的,因此可以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按照比喻、仿拟的方法新造出意义形式完全相同的词语。如由“富翁”可以仿拟出“富婆”,用于称呼有钱的女性。但是“大款”却没有出现相对应的女性称谓词,这就会形成新的缺环称谓。另外在职业这一方面上也有很多例子,如“空姐”这一称呼语可以衍出很多新的职业名称,但是只有“军嫂”指称军人的妻子。另外结合我省高校大学生称谓使用调查情况了解到:在大学生群体中,往往遵循礼貌原则,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但是缺位现象日益明显。职业较低的称呼方式出现了缺位,对于其在人际交往方面功能的作用还很欠缺。专用称谓语的泛化表现为“师傅”、“老师”的泛化,另外还表现在“先生”、“女士”的使用不对称。农村与城市在社会称谓使用过程中也存在很大差异。因为城市职业种类比农村多,受教育程度不同造成了农村称谓问题更多。
二、社会称谓缺环与泛化原因分析
(一)思想观念的更新。汉语称谓系统非常丰富,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和丰富,社会的变迁及人们相互交际之间越来越频繁,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当今社会的变化,女性的社会地位迅速上升,男女平等思想观念开始逐渐深入人心,女性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和地位来体现新时代女性的风范。加之医学技术的提高,造成了女性实际年龄出现了难以判断的困境。很多女性不愿意透漏自己的真实年龄,我们就有可能叫一个三十多岁的女性为“阿姨”的尴尬情况。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的历史,封建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在新时期仍然有这样的烙印。由于传统社会中以男性为中心,所以又有男性的大社会泛称,而没有对应的女性的大社会泛称。
(二)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文化中特别重视宗族和亲属关系。传统文化中往往以亲属称谓代替社会称谓。例如“七大姑八大姨”在农村社会中比比皆是,而在英语词汇中只有一个“uncle”,所以就会有泛化现象。另外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推崇礼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特别强调人际和谐与协调。传统的儒教思想讲究“长幼有序”、“三纲五常”。父母老师在教育孩子时也讲究要求有礼貌,与西方相比,西方文化则简单得多。外来文化对中国社会称谓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作为一种时代风格,抓住中国人对时尚追求的心理从而快速传播,但是一旦外来力量没有其经济实力作为支撑时,这种影响就会减弱。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很多外来流行词语都曾流行一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社会不仅仅只是一个追逐时尚的国度。“女士”这个词语的冷落就表现这点。
(三)情感原则和等差原则的悖论。称谓困境在现实社会中很难避免。称谓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情感原则和等差原则。说的具体些也就是不能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人们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往往因为着重强调其一种规则而忽略了另一种原则。即这两者在使用时以一方相称,在一种程度上就会忽略淡化了另一方,两者构成了一个称谓的悖论,于是就造成了人们不好把握和选择合适称谓。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交际的过程是一种认知活动,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就要求对世界万物分类。如果人类分类不恰当就会引起尴尬和误会。比如称呼一位三十多岁左右的女性为“阿姨”,就是因为没有正确推断出对方的社会心理距离,从而造成两者在称谓中具有巨大落差。
(四)其他原因。因为有“三陪女”这一词语使用而使“小姐”使用频率大大减弱。再如“同志”因为有“同性恋”的意思也使这一词汇的使用大大降低。职业不同、身份不对等、地位不相称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社会称谓词的使用范畴。另外方言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因为汉语比较复杂,不同方言区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巨大差别,其往往也具有不同的称谓词语系统。积极探讨汉语称谓方言称谓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
[1]郑克懿.口语称谓语的缺环现象考察[J].修辞学习,2004(1).
[2]李思敬.50年来的“社会变迁”杂议[J].语文建设,1996.7
[3]袁金霞.中西社会称谓比较及汉语社会称谓系统的缺环与泛化[J].池州师专学报,2002(2).
李忠亮(1992-),男,河南台前,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