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社会称谓问题的解决及启示
2016-04-17李忠亮
李忠亮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0)
小议社会称谓问题的解决及启示
李忠亮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0)
前言
当前,社会称谓的问题已经深刻的影响着国人的日常生活和交际,在短时间内我们也无法解决,因为这不仅仅涉及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因为称谓的时间差异和地域差异,其往往也具有不同的称谓词语系统。另外,汉语比较复杂,不同方言区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巨大差别。最后,词义的模糊性也会导致称谓语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针对社会称谓语的缺失与泛化,我们可以采用新的模式进行解决,诸如“简化称谓语”和“使用零称谓”。
一、当前我国社会称谓语的缺失与泛化现象探讨
称谓语因为具有言语交际的首要任务,因此也必须遵守两条原则——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合作原则包括数量原则、相关准则、质量准则、方式准则,礼貌原则主要包括策略准则、赞誉原则、宽宏原则。
(一)简洁通用称谓语。与欧美国家称谓语的简洁、单一特性对比来看,我国社会称谓语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可以简洁参考模仿的。称谓语的用法在新环境中也发生了庞大的改变。通用称谓语是人们交际过程中必须要求的语言要素,利用通用称谓语所具有的特点及功能,简洁通用称谓语可以很好地解决缺失与泛化问题,恰当地使用时下通用称谓语,如“同志”、“叔叔”。就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来说,如果可以在瞬间准确地推理出对方大致的各种信息,便可称年轻的群体为“小姐”,如果看其年龄和自己差不多的朋友、同事,我们就可以直呼其名或者直呼全名的后半部分。称呼父母的同事,我们可以为“阿姨”、“叔叔”;对于那些比自己大的可称为“大姐”、“大哥”。另外我们也考虑到认知学中的认知距离的问题。“阿姨”的距离最远,“某某姨”的距离最近。我们可以尝试着使用封闭多年的社交称谓语。如“先生”“女士”, 男女通用称谓语在不同历史时期既适用于男性,也可适用于女性。如“美人”一词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因此简洁通用称谓语可以很好地解决社会称谓存在的缺位与泛化问题。针对社会称谓存在的问题,不同的称谓背后是不同文化的支撑,我们也应该采取一种更为宽容的心态和拥有一种国际社会称谓的视野,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上进一步的创新和实践上的探索。
(二)使用零称谓。在很长一段时间,汉语的社会称谓还还很难解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需要交流。为了和他人顺利交际,就会采取了相应的补偿手段,零称谓语的正确使用是重要的补偿策略。“陌生人交流中我们刚开始无法迅速判断对方的年龄和职业,可以利用一些礼貌用语将称谓语略去,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零称谓。”[1]例如,为了避免找不到合适称谓而造成的十分尴尬情况,我们可以运用礼貌语言作为交际的起始语。因为礼貌用语中已经包含了对接受方的尊重,可以使用“劳驾”、“请问”、“打扰一下”、“麻烦问一下”,使用这种零称谓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另外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亲”这一称谓也流行起来。“亲”作为新时期“零称谓”一个代表词性,在淘宝网上已经很成熟了。这种称呼不会很严肃,也很有干练自然的感觉。在年轻一代和商家广泛流行起来,是亲近、亲切、亲故亲朋的意思。另外如果不知道对方称呼,运用这个也能解决社会称谓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使用尊敬词语“您”,这个称谓在与上辈交往过程中很常见。比如在公交车上听到售票员“您到哪?”就会感觉很受尊重。白岩松也曾经在电台上说“您”是用心称呼你,是社会称谓中很好的一个称呼语。另外,采用亲属称谓转化来的‘拟亲属称谓’也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比如“爷爷”、“叔叔”等。另外像英语“hello!”在外国陌生人之间已经很普遍。这种打招呼方式既简单又自然。在新时期,中国年轻人甚至是年长者也认为这种零称谓语的正确使用比较恰当。随着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用合适的零称谓语作为交际的起点,因为它可以更好地发挥交际的功能。
二、社会称谓缺失与泛化带来的启示
(一)不强制原则。我们知道汉语称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所谓称谓词的耗散就是指语言系统新旧消长的过程,也就是这个系统不断淘汰旧的,同时产生新的系统。这种耗散过程实际上就是解决汉语称谓困境的有效尝试。哲学上也有一个主要理念,即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新的事物的产生总要突破旧的事物的限制。汉语社会称谓是一个有组织的开放系统,随着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就会产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社会称谓。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是非常缓慢的。旧质输入新质,只有达到某种程度才会出现质的变化,所以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这一过程的变化是非常缓慢的,必须要具备两个具体条件,即空间性和时间性。空间性要求大众必须接受才能约定俗成,时间性则是指一个汉语符号从提倡者到全民共知需要一段时间,只有这样才能由刚开始的无序走向有序。例如,“李处”、“张科”等新称谓词语的出现以及“同志”、“师傅”等称谓词的出现实际上就是称谓词语使用过程中的耗散过程。也正如陈建民先生所讲的“总会有合适的社会称谓出现,只要有交际上的需要。”[2]社会称谓的缺失与泛化是语言发展不平衡的集中体现。因为社会的发展,新的社会称谓必然伴随着旧的社会称谓的消亡而产生。我们不必过于强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无序自然走向有序。但是作为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我们也要加强自身学习,让这种相当长的时间尽量缩短。
(二)国际性社会称谓。引用国际性社会称谓是解决当前我国称谓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这种理论,我们可以有效地解决社会称谓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语言理论研究,适应国际化大家庭的发展,然后与国际性的社会称谓接轨可以看作是一个很好地解决方法。但是我们不能盲目的不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要在分析总结基础上制订规范的社会称谓。从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学会要不断创新、不断开拓思路,尝试着称谓语的多角度的研究,对某些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另外也尝试着从新的领域进行分析探讨,从不同的研究角度解决社会称谓语存在的问题。“如从社会方言语、传统词汇学、语用学等领域入手,分析当前社会称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另外我们要结合实际,探讨农村与城市社会称谓语的泛化与差异,结合某一地区社会称谓语使用情况个案研究、以某一具体高校,通过这些具体实际例子可以增添具体的例证研究,为今后更深入的调查分析提供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
(三)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具有深刻的文化烙印。我国有很多民族,各个民族具有各个民族的称谓特性。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普通话与各少数民族方言有着巨大差别,同西方语言也有很大差别。就我国各方言区不同的情况,可以凭靠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等各方面素材,运用多种语言学理论方法来论证现代汉语方言的社会称谓。同时针对不同民族语言称谓,我们可以通过中英语称谓语的分类比较,讨论两种语言的差异。这种开放的、多元的研究更有利于跨国际、跨民族的文化交流。
(四)加强理论研究和微观研究。称谓研究有着更多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文化学价值。加强微观研究,就社会称谓而言,恰当的运用社会称谓语利于交际,同时对于跨文化研究也有很重要的影响。称谓进行更细微的研究,将会对社会称谓的快速发展影响更大。最后要拓展视野和范围,加强动态历时研究可以更实用、科学地为其存在问题的解决添砖加瓦。
社会称谓的使用问题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存在,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更加自信的运用当今语言社会中的理论知识,恰当合理的探讨解决存在问题方案,以期待当前社会称谓理论研究视野更广阔。
[1]郝媛媛.当前女性社会称谓缺位现象探微[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1).
[2]陈建民.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J].汉语学习,1990(1).
[3]朱晓文.称谓语的多角度研究[J].修辞学习,2005(4).
李忠亮(1992-),男 ,河南台前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