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旅游必要性研究

2016-04-17刘学斌余碧莹郑书仪

福建质量管理 2016年12期
关键词:全域旅游发展

陈 包 刘学斌 余碧莹 郑书仪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全域旅游必要性研究

陈 包 刘学斌 余碧莹 郑书仪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当前,随着全民旅游、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消费结构、产品结构正释放着巨大的能量,深度体验、休闲度假、自驾游等旅游消费和产品供给都在快速上升,于是全域旅游就在顺时顺势的背景下脱颖而出。正如李金早局长说:“全域旅游”是中国旅游发展新阶段市场需求的产物。

全域旅游;必要性

引言

全域旅游已经成为很多地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抓手,从政策意见提出到具体方案实施,从上级行动计划到全域旅游规划,已经晋升为很多地方的发展战略目标。国家先后发布了各省市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名单,以全域旅游开创旅游发展新格局,更是将全域旅游从理论推向了实践。

一、全域旅游研究历程

国内关于全域旅游的研究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理论研究体系。关于全域旅游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概念提出阶段

最早接触全域旅游概念是 2008 年绍兴提出“全城旅游”发展战略,从网上和相关文献查找这是国内最早有关“全域旅游”的提法。[1]2008年,浙江绍兴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城旅游”发展战略,启动全城旅游区总体规划招标,并将“全城旅游”从构想到落实到系统规划。2009年江苏《昆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提出“全域旅游,全景昆山”,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要求,从产业与产品融合创新、旅游线路组织等角度进行推进。2010年,四川大邑县发展全域旅游的高端形态,以“全域山水田园度假产业区”为总体定位,启动全域旅游休闲度假战略规划。2011年,在《杭州市“十二五”旅游休闲业发展规划》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旅游全域化战略;2012四川甘孜州委明确提出,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山东沂水县确立“建设全景沂水发展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湖南资兴市推进旅游业由“区域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二)地方试点探索阶段

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明确提出要“发展全域旅游,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省),把全区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打造”;桐庐成为浙江省全域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县,诸城市被列为山东省全域旅游试点市;重庆渝中区启动《全域旅游规划》,首次提出“四全”(全景、全时、全业、全民)的全域化发展思路,并贯穿规划的全过程。2014年,五莲县、临沂市、莱芜市、滕州市、沂水县成为山东省全域化旅游改革试点;河南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

(三)国家示范推进阶段

2015年,国家旅游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同时李金早局长提出:“在2000多个县中,每年以10%的规模来创建。今年要推进200个县实现全域旅游,3年600个县实现全域旅游。”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公布262个市县成为首批国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四)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

对于全域旅游的具体概念,根据相关文献和有关专家的观点,总结出以下几种看法:有的专家认为,全域旅游是一种发展的哲学,是一种政策导向,并不是学术概念,其实际意义是无景区化的旅游目的地;有的专家认为,全域旅游首先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发展模式,是融合发展、是全产品的开发、是全面的体制机制创新,也是公共服务的发展,这才是全域旅游的概念;也有的专家认为,发展全域旅游要跳出以景点为对象的开发思路,把整个区域作为旅游目的地。[2]

二、全域旅游实施的必要性

2017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成为代表们的“热词”,可以说,全域旅游成为了当前旅游业发展“刚需”。

(一)全域旅游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是建景点、景区、饭店、宾馆、交通、旅游线路等,这种发展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景点旅游”的传统模式。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和消费者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景区景点”的模式,使其转型升级。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大众旅游、个人游和自驾游为主的全新阶段。当国内旅游成为一种刚需,仅靠旅游景区去支撑只能是杯水车薪。从旅游供给侧改革上来看,全域旅游是市场需求端的直观诉求,也是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供给端的直接引导。新时期大背景下的现实需要要求我们必须从三十多年来的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进行旅游发展的战略再定位。

(二)推进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现实要求

全域旅游本身就体现了发展理念的创新,也是发展模式的创新,是旅游转型升级的新方向。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提升旅游业发展能力,拓展区域旅游发展空间,培育区域旅游增长极,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培育旅游市场新主体和消费新热点,实施旅游品牌驱动战略和创造旅游发展新引擎。

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全域旅游是推进协调发展、提升发展质量的有效载体,有利于统筹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需协调;有利于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促进城乡协调;有利于完善产业配套要素和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促进规模质量协调。

绿色发展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实施全域旅游有利于发挥旅游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优势。发展全域旅游,把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

开放发展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旅游业是天生的开放行业,而全域旅游更加注重构建开放发展空间,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打破各种制约,走全方位开放之路,形成开放发展的大格局。

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全域旅游是释放旅游业综合功能、共享旅游发展红利的有效方式,实施全域旅游,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一体化,不仅能够带动广大乡村的基础设施投资,还能提升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并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乡旅游大市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三)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

发展全域旅游,是解决旅游供给侧不足的有力抓手。推进全域旅游有利于统筹出台乡村旅游的农村用地政策;有利于创新金融产品,盘活旅游资产;有利于按旅游人口需求创新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和建设规划;有利于统筹域内各类资源,进行高效配置。

总之,发展全域旅游,是区域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

[1]汤少忠.“全域旅游”规划实践与思考.中国旅游报.2015.

[2]黄细嘉,李凉.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明旅游路径依赖[J].旅游学刊.2016(8).

陈包(1991—),男,土家族,贵州沿河人,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区域与规划;刘学斌(1993—),男,汉族,河北张家口人,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余碧莹(1991—),女,汉族,广东清远人,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郑书仪(1993—),女,汉族,安徽合肥人,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猜你喜欢

全域旅游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