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
2016-04-17张志华南靖县金山中心小学福建南靖363600
张志华(南靖县金山中心小学,福建 南靖 363600)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
张志华
(南靖县金山中心小学,福建 南靖363600)
小学数学与小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架设书本知识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把教材上知识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沟通,化难为简,让学生在情境中顺利学习。要从学生熟悉的的生活环境捕捉素材,还原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生活实际等因素,对生活情境进行适当的处理和重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所学知识在情境中拓展、应用。
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生活经验中选择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一、创设激活生活经验的情境
生活经验是学习关健点,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能接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1]教材中有些知识点本身较难,有些知识呈现方式较抽象,不同学生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对知识理解困难。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经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架设书本知识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把教材上知识激活,给课堂以生活的活水,把书本知识变成生动鲜活的生活文本,变抽象为形象,化繁难为简单,促进学生的理解,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顺利地接受新知识。低年级学生对数的认识较难以理解,特别是对“0”的认识,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中放飞气球的情景,数气球。放飞气球这个环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经历到,一个一个放飞气球直至全部放飞,既让学生感受到“0”是怎样产生的,又感受到数的大小变化过程,这样的情境既能引起学生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感悟知识发生的过程。根据知识教学的需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学习情境,可以唤醒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就相对容易了。“平移和旋转”这节课中,理解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是一大难点。教学时,教师用多媒体还原儿童乐园里玩风车、小火车、滑梯、缆车、荡秋千等游乐项目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喜欢哪种项目,并用手比划比划它们是怎么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方式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要求学生边回答边用手比一比)?学生纷纷联系自己平时游玩的经历发言,“小火车是直直地运动的。”“风车是转着运动的。”“秋千是这从这边晃动那边是弯弯。”“小火车是直直的走,风车是绕着圆转的。”……通过这样说一说、比划比划、再比较比较,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新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联系生活实际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兴趣就越高。生活化情境能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兴趣,让他们爱上学习,主动学习。[2]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教师要从学校、家庭、社区中这些学生熟悉的的生活环境捕捉素材,还原生活场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现、采撷数学学习的情境资源,使之成为能够体现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意义和价值的一个事件或场景。只有这样的的情境才能有效阐明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知识的内涵,并促使他们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让学生感受到原来在自己身边蕴藏着这么多有趣的数学知识,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教学五年级“可能性”这一课,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足球比赛开场时,裁判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哪队先发球的情境。教师问学生: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用到抛硬币的方式来决定先后顺序,那你们觉得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谁先发球公平吗?学生有的回答公平,有的回答不公平,并说出了各自的理由,而且在课堂上展开激烈的争论。教师适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的实验,并做好记录,然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教师把各小组的结果再进行合计,让学生观察比较,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再如,在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通常是死记硬背套用公式,对于表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但不能灵活掌握反而经常出错。这时教师设计了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计算教室的粉刷面积是多少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小组合作先讨论需要哪些数据,而后实际测量并计算。这样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整个过程将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的情境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三、创设体验生活应用的情境
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但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不应只是绚丽多彩的生活画面,还必须包含数学问题,要有一定挑战性。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只要能让学生产生认知的“不平衡”,引起思维冲突,就能激起好奇心,求知欲。[3]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关注所学知识内容的意义和价值,调动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动手、动脑,自主去探究,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数学书本上知识是从具体生活中抽象出来,相对于现实生活而言大大简化,而生活事件却是复杂多变的,往往掺杂许多综合因素,不可能原原本本呈现在课堂之上。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生活实际等因素,对生活情境进行适当的处理,删去无关紧要的内容,增加对学习有帮助的元素。但在把生活事件转化成学习情境时,应保留事件的完整性和事件全部基本元素,使情境具有真实性。这样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才会确确实实地感受知识价值。同样在教学五年级“可能性”这一课的“做一做”:判断指针停在哪种颜色上可能性最大、最小这一环节时,教师把这两幅图改编成商场购物转转盘中大奖的情境。指针停在圆形转盘不同颜色的区域分别可中饮料、风扇、电视。教师让学生思考:1.假如你是消费者,你想怎样设计转盘?2.假如你是商场经理,你会怎样设计转盘?3.假如要体现公平性原则,转盘要怎样设计才公平?“我是消费者,希望中大奖,所以要把电视的区域设计得大大的。”“我是经理,要考虑商场的利益,所以饮料的区域要大,风扇和电视的区域要小小的。”“要公平就要一样大。”“一样大也不合理。”……学生在充分的讨论交流之后,在圆形纸片上设计出了自己心中的转盘。这样一个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境既帮助学生精确理解知识的内涵,而且有效促使他们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创设情境,把有限的数学知识用在无穷的生活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文本中的“静态”知识变成生活中的“动态”知识。[2]在唤起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的同时,所学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如,在教学算电费时,先出示本省的阶梯电价:一档200度,每度0.50元;二档201-400度,每度0.55元;三档400度以上,每度0.80元。然后观察近两个月你家用电情况,算算你家所需的电费。教师让学生思考:1.班上谁家用电最多,帮他找找原因。2.为什么要实行阶梯电价?3.如何做到节约用电?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并能从小培养节约用电、低碳生活的意识。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创设与生活实际、知识背景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将抽象知识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知识,让学生在感悟、探究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冯卫东.情境教学操作全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3]钟建林,林武.小学数学专题式教学导引[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陈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