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古诗文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2016-04-17李秀锋闽侯县南屿中心小学福建闽侯350109
李秀锋(闽侯县南屿中心小学,福建 闽侯 350109)
指导学生古诗文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李秀锋
(闽侯县南屿中心小学,福建 闽侯350109)
古诗文积累是学生语言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诵读、积累,众说不一。本文从“突出主题归类,展现生活;循章问法归类,教给方法;根据意象归类,感悟情思;根据诗人归类,积累故事”四方面阐述小学生诗文积累,以促使学生丰富语言,感受经典文化魅力。
小学生;课内外;古诗文;归类;积累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的经典文化之一,是学生语言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同时,《标准》在“附录”中向1-6年级学生推荐背诵优秀诗文75首。然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只编排了50多首古诗文。那么,如何“保质”“保量”地引导小学生诵读、积累经典诗文?笔者认为,应立足教材合理归类,并适度编入一些适合于学生积累的课外古诗文,依学习进程分阶段、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累。
一、突出主题归类,展现生活
小学教材中出现的古诗文,无非是一个学习范例。一直以来,这一范例常被众多的一线教师甚至某些教育工作者视作教育教学理所当然的唯一的课程资源,而长期把学科教学禁锢在教材层面,侧重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读读背背,其弊可见一斑。小学古诗文常以“边塞”“山水田园”“乡愁”“送别”“季节”等为主题。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主题对与之相关联的古诗文进行合理归类,以期引导孩子们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这是一种最常用、最有效的积累古诗文的方法。如此按主题归类、积累,孩子们学习古诗文之“面”能得以拓宽,积累古诗文之“法”能得以贯通,更可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之效。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童趣”为主题编排了《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3首古诗,这些诗文“形神兼备”,极具儿童生活情趣。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搜集、诵读“反映生活主题”的诗文,进而适时引导通过“读——演——说”,再现诗文中的生活情境,展现童真、童趣。诸如此类的诗文有,李白的《古朗月行》、白居易的《池上》、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袁枚的《所见》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归类、诵读、积累,既能激发孩子们诵读、积累古诗文的兴趣与意识,又能丰富其语言积累,更能促进孩子们能学、会学、乐学经典文化。
再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诗中的“秋”》(作者桂文亚)一文,出现了描写秋天的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近种篱边菊,秋天未著花”“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以及王维的《山居秋暝》、张籍的《秋思》、岑参的《逢入京使》。作者桂文亚以故事的形式,如拉家常似的,巧妙地将描写秋天的经典诗句融为一体,用自己读古诗的经历,教给读者一些读诗的方法。其实,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亦应如此,重在学会举一反三,贵在学会归类积累。就说“围绕秋天主题”的古诗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读一读、赏一赏、画一画、说一说诗里诗外的“秋”。当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分别围绕春天、夏天、冬天的主题归类古诗文,赏读诗中的“春夏秋冬”。这样突出主题归类古诗文,既利于学生记忆、积累,使之从一句诗想到一首诗,甚至一连串的文,又为学生展现了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经典文化的积累。
二、循章问法归类,教给方法
古诗文的表现手法并不一,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动静结合,或诗中有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古诗表现手法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归类,使学生感悟到积累古诗文的方法。这样一组组特点鲜明的古诗,既易于学生积累,又可激发其自主阅读、自主积累的欲望。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鸟鸣涧》,这是一首典型的“以画面和声音交织而取胜的唐诗绝句”。[1]诗人描绘了一幅幅宁静的画面,给人以空灵之感。第一次执教此课,笔者在备课中曾根据“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试着以“月”为主题,让学生搜集有关“月”的经典诗句,有的学生搜集到了“李白笔下的明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有的学生搜集到了“辛弃疾笔下的明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苏轼曾夸赞:“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诗中有画,是王维古诗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其实,苏轼的诗词也常常采用诗中有画的手法。何止王维和苏轼,整个中国的绝句和律诗都有这样的风格。”[1]第二次执教此课,笔者尝试着以“诗中有画”这一表现手法为主线,先引导学生品读诗中“桂花落”“春山空”“月出”“鸟鸣”等画面,感受诗人内心是多么宁静、多么空灵。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时,笔者先出示王维诗中有画的经典诗句,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再出示孟浩然诗中有画的经典诗句——《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尽情想象诗中画面,并将一幅幅画面定格在脑海中。像这样,把表现手法相同的古诗归类整合在一起,思路清晰,有章可循,有利于学生在诵读中感悟、积累,真正提高古诗文“教”与“学”的有效性。
三、根据意象归类,感悟情思
意象是古诗中浸润诗人情感的物象。古诗中的一个意象就是一番心境。抓住了意象,就把握了古诗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古诗的意象(如月亮、雨、花、杨柳等),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归类积累一组组相同意象的古诗,感受诗人不一样的情怀。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是小学阶段编排的最后一组教材,编排了10首古诗词,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文本,根据诗中的意象进行归类整合,引导学生系统地欣赏、复习小学阶段要求背诵的优秀古诗文,使学生从理解、感悟的角度更好地积累古诗文。笔者曾尝试着,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搜集整理有关雨、月、花等意象的古诗文。课上举办诗歌朗诵会,由各小组推荐选手参加诵读比赛,有的学生配乐朗诵,有的学生图文并茂诵读,也有的学生平长仄短吟唱。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诗中同一意象所带来的不同的意境、心境。如,根据“雨”的意象归类积累,课文中苏轼《浣溪沙》“潇潇暮雨子规啼”的暮雨,传递出诗人的迷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好雨,带给人们喜悦之情;《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初晴后雨,如西子般丽质的西湖惹人喜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白雨跳珠乱入船”,偶遇西湖来去匆匆骤雨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春晚》“却忆菩提湖上寺,绿荷擎雨看跳珠”,难以忘怀急雨洒落在那一柄柄绿伞似的荷叶上,溅起无数颗珍珠般水花的情景……这样情与景交融的一幅幅画面、一份份情思、一首首古诗,学生读得趣味盎然、入口入心、印象深刻。长此,学生乐于积累古诗文自然而然即可水到渠成。
四、根据诗人归类,积累故事
笔者曾对某校60名小学生问卷“你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诵读、记忆古诗文?A.按主题(如,乡愁、送别、季节……)进行归类诵读;B.根据古诗的表现手法进行归类诵读;C.根据古诗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进行归类诵读;D.根据诗人进行归类诵读。”调查显示,19名学生选择A,占31.7%;3名学生选择B,占5%;2名学生选择C,占3.3%;36名学生选择D,占60%。可以看出,根据诗人归类整理古诗文资料,是学生最喜欢的方法。六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制作手抄报、欣赏诗歌、朗诵诗歌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课标》推荐75首必背古诗中搜集了李白的7首古诗,为数量之最。以开展“走进李白”综合性学习为例,笔者课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李白的诗、故事。课中举办诗歌交流会,以故事为经线,以诗歌为纬线,走进李白的诗中去:①品读交流李白的奇特想象、极度夸张诗文《望庐山瀑布》《秋浦歌》《夜宿山寺》,感受李白号称诗仙的浪漫情怀;②引导学生感受李白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静夜思》的思乡情思,《赠汪伦》的真挚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思长情深的送别……交流会上,“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黄鹤楼送别孟浩然的故事等,为古诗增添了不少色彩,一度激起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课后,笔者还组织学生举办以诗人为主题的手抄报展评,要求以诗人归类有关古诗为手抄报内容,穿插诗人故事。如此丰富多彩的诗歌综合性学习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能让孩子们积得“厚而有趣”“厚而长效”。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积累古诗文的方法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巧借“他山之石”进行诗文归类,才能“卓有成效”地实现“聚沙成塔”;只有“趁儿童记忆的黄金时间多诵读、多积累经典诗文,打好人生的底色”,[2]才能更有效地让学生学会积累经典文化、感受国文魅力。
[1]孙绍振.月迷津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黄远飞.我班的背诵[J].小学语文教师,2014(2).
(责任编辑:左小文)
本文系2014年度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FZ2014GH09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