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持续性城市发展与城乡联系的策略探讨

2016-04-17罗淞雅

福建质量管理 2016年13期
关键词:城乡发展

罗淞雅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00)

可持续性城市发展与城乡联系的策略探讨

罗淞雅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00)

21世纪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决不仅是环境问题,还包含社会经济问题。此时,业界逐渐注意到,紧缩城市和新城市主义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并未合理并长远的解决城市问题。本文认为,只有从城市外延入手,密切联系城乡,才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正解。

可持续城市;城乡联系

科技进步的21世纪,生产力极大解放,由此创造的物质财富空前丰富。与之相生的,是城市的交通愈发拥挤,资源日渐紧缺,环境日趋恶化。如何城市的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变成新世纪世界各国面对的共性问题。

一、研究背景

可持续性城市发展思想并非一个全新的理论,而是经过了长期的发展演变。在早期,它受到了各种思想和运动的影响。

20世纪早期,城市规划研究集中于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改善,并提出很多设想,如新城、邻里改良、建立网络状社区群等。到20世纪中叶,城市规划进入“理性发展”阶段,开始通过建立模型来解决复杂的城市问题。至20世纪后期,学术界发现,为了实现“适居的”和“生态主导的”城市,探索新的城市空间形态是必要的,相继提出了关于城市增长控制和城市系统协调的理论。城市规划研究方向进入了更加复杂和综合的阶段。

布伦特兰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保护地球一可持续生存战略对人类的持续生存提出了九项原则:建立一个可持续社会;尊重并保护生活社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多样性;人类活动维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改变个人的态度和生活习惯;使公民团体能够关心自己的环境;提供协调和保护的国家网络;建立全球联盟。把生态环境的持续作为人类生存的前提,正确表述了人类与地球生态圈的关系。

二、可持续性城市理论

可持续性城市发展理论并不等同于绿色运动、社会生态学、生物区域主义,而是据生态的承受性、经济的运转能力以及社会结构的可使用性来综合考虑并通过适当的城市密度而控制城市形态的无序性发展,是对城市用地的合理利用,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和污染控制。

可持续理论来自人类对社会生存的忧虑。其目标是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手段是保护人类需要的资源,并注意控制开采量、使之产生的垃圾和污染物控制在人类能解决的范围内,来防止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危害。人类应该学会节制的生活,使摄入的原材料和排泄的垃圾、污水、废气保持平衡。

在学界,紧缩城市被认为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城市规划方法,并产生许多争议。支持者认为,较高的城市密度有助于减少市政设施,从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以控制城市扩张为前提的,通过对集中设置的公共设施的可持续性的综合利用,将会有效地减少交通拥挤、废气排放量并促进城市的发展,也可以避免污染散布到农村地区。然而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紧缩城市将导致过度拥挤、缺乏开阔地的居住环境,降低城市生活的质量以及造成更多的能源消耗和污染。大多数的人还是愿意迁出城市居住到远郊。

至于上世纪末美国的新锐规划师提出的“新城市主义”,则强调创造亲切的邻里环境,反对建由不宜步行的街道所简单连接的大型单功能的钢筋水泥体,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并保证生活设施的易通达性。新城市主义特别针对城市无序蔓延而提出改变陈旧的城市、城镇以及小区的规划思想。

三、 城乡联系策略

近年来,学术界逐渐开始意识到,从城市外延入手,密切联系城乡,才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正解。

从秦汉到明清,中国城乡联系一直相当密切。乡民和市民相互服务,城乡关系自然而和谐。国家实行城乡合治体制,城镇只是各级行政区域体系中的网点,不是单独的行政单位。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上海等通商口岸的辟设,近代工业、商业的兴起,近代中国城市才开始出现,中国先前的城乡文化一致性、城乡行政一体性的特点这才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城乡对立与城乡分治。但是,城乡联系依然十分广泛而密切,人口对流渠道通畅。1958年以后出现的城乡社会二元结构,是特定时代特定政策的产物,既不是近代以前的中国传统,也不是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自然延伸。现在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构想,人们有理由期待,城乡社会二元结构问题由此可以解决。

一般而言,社会资本能够降低经济交易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城乡联系能够促进社会资本的培育,降低经济交易成本;

(一)外国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城乡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他们认为分工是导致城乡分离的原因,而这种分离使得在一个较长历史时期内社会资本向城市集中,而这种集中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在私有制条件下,城乡之间的这种对立是无法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的,只有公有制才能真正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异而达到城乡一体化。

1950年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的非均衡增长理论与城市中心论,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城乡变化之间的联系并不断加深对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的研究,这一时期产生出了大量的理论成果。。

(二)本地化。城乡联系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与实践,主要集中在研究城乡联系的方式与模式上,这里着重探讨三种城乡联系模式。

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这一时期城乡联系模式主要是农村工业化模式,即是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通过就地兴办工业解决,而并不向城市集中。农业工业化模式的弊端,首先是引入工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开始制约经济社会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其次,粗放型的工业转移直接导致了城乡工业的同构,使城乡难以利用分工来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同时也使得农村工业在与城市工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最后,农村工业大都在行政地域范围内进行布局,导致工业的分散化。

二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又提出了以市场为中介的城乡联系模式。这一模式利用市场机制配置城乡资源,通过要素的价格机制引导要素自由流转,从而使城乡产业形成最优的空间配置,同时通过产业组织的创新使三次产业之间形成密集的市场联系,从而保证区域各产业的协调发展。这一模式用产业集中与整合的方式避免农业工业化模式的弊端。

三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正处在一个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迈进的历史转折点上,为抓住历史机遇,我国学者提出了城乡良性互动模式。这种模式是指通过综合运用市场和非市场力量,积极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金融资源配置和社会发展等各领域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既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又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城乡之间全方位自主交流与平等互利合作、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良性互动,使城乡购买力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实现动态平衡,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01).

罗淞雅(1988-),女,湖南长沙人,汉族,现任职于湖南工业美术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城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城乡涌动创业潮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城乡边缘人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