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高校师生关系构建的价值理性
——高等教育经济学成本收益观和质量观为角度

2016-04-17袁晓萍

福建质量管理 2016年12期
关键词:经济学收益共同体

袁晓萍

(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和谐高校师生关系构建的价值理性
——高等教育经济学成本收益观和质量观为角度

袁晓萍

(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高等教育经济学中的规律带有普遍性,虽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却内在地包含于教育过程以及其他人类社会活动中。本人的毕业论文拟探究高校师生关系,对于该课题自然有各种不同的切入和分析角度。本文是以从高等教育经济学的思维和观点出发,选取高校师生关系的一个“维度”——论证和谐高校师生关系构建的合理性,也即构建和谐高校师生关系的价值为方向,在此基础上建构本篇论文的行文框架。主要从高等教育经济学的两个观点——成本收益观和质量观进行论述。

成本收益观;质量观;高等教育经济;高校师生关系

一、首先分析本框架下存在的理论逻辑

在经济学中,成本以及收益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计量概念,放到高等教育经济学中,“高等教育收益”仍被视为重要的话题为多方面的利益相关者所讨论。曾经清华大学教授李宏斌的一篇演讲稿成为大众讨论的话题。

文中提到了中国的大学回报率,指出中国教育的真实回报率被高估了。所以,目前人们在受完所有教育后获得的经济回报、职业地位中,只有1/3真正来自校内校外的教育,而2/3是由家庭背景和先天能力带来的。[1]李宏斌最终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大学教育的平均回报率只有10%,而高中教育回报率几乎是0。”这样的结论似乎满足了许多大呼“读书无用”的人的顽固和偏执。理性思考,这样的数字我们姑且不论是如何得出的,也忽略掉定量调查的偏差,我们首先该知道的问题是——何谓“高等教育的收益”。明确了这个概念之后,我们才能因知对比衡量我们的成本是否换得了我们满意的收益。

“高等教育收益”一般视为价值、收益和利益三者为语义内涵基本同一的中性词。[2]它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读内涵,本文以受教育者个人为角度进行分析。一般意义而言,对于高等教育收益,人们容易看到的是它的经济回报的一方面,我们称之为“显性收益”,也被称为“经济价值”。这是最为直观的可以为经济学家计算的收益。

然而,除此之外,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隐藏着难以数量化和标准化的价值,姑且称之为“隐性收益”,而这部分正是本文在分析高等教育经济学的成本观下,构建应然师生关系合理性的一个论证逻辑。对该问题的本质回答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来表述便是——应然的师生关系提高了高等教育对个人的“隐性收益”。乱象下的师生关系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削弱高等教育对个人的价值,对应的是高等教育的成本提高。

二、从高等教育隐性价值的角度来看构建应然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徐兴国认为,高等教育的隐性价值主要是指其消费利益,并根据利益发生的时间分为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两个方面。“短期利益指在学期间发生的利益,长期利益指毕业后发生的利益。”[3]

按照徐兴国的理论,隐性利益在短期上,体现在大学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这是一种文化和人格的利益。而这种收益,究其影响重要性的程度,很大部分的贡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最近新发布了“2017教学调查报告”,并于2月16日刊发了该报记者的署名文章,对此报告做了详细的分析,其相关数据及其结论对我们也不无启发意义。此报告从2016年开始数据收集,调查的问题主要是与教学、教师和学生相关。当前我们都可以看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辅助教学的优点,该调查报告针对此问题作出的调查结果显示,仍有27%的教师以及12%的管理者认为,让学生在网上学习起到了消极影响。

从我国古代在教学中倡导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和谐的师生共同体对学生人格的软性影响不亚于我们现今一味对教育要求的“经济利益”。湖南大学教授刘铁芳认为,“人不仅是事实性的存在,更是精神性的存在。人是一种有格的存在,有尊严的存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启发、确立个体生命不可动摇的尊严”。这种隐形的人格熏陶,我们难道不可以说它更是一种“收益”么!甚至,相较于短期的经济收益,它更可称之为“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任何经济收益所无法比拟的教育能够给人带来的最大的“收益”。而构建师生共同体,倡导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是教给学生“人之为人”的必要前提,也是教育可以被施加的人际环境保证。这不正是和谐师生关系带来的“收益”么。

三、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看高校师生关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谈过“收益”,我们来谈一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问题。西方经济学者认为,成本主要有两种本质含义①劳动价值②替代或放弃的价值。而“质量成本”这个概念的本意是“围绕产品质量而发生的成本”。若放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用最直白的话讲,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便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从这个角度出发,本部分所论证的是高校师生关系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联性。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在1984年发布的报告曾明确指出:“除了跟老师的接触,似乎没有任何因素可以说明学生学习和对学校满意程度的原因”。在此需要提到“师生共同体”的概念。

“共同体”是一个人类社会学范畴的概念。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其成名作《社区和社会》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这一概念,旨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联,特别是形成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而雅斯贝尔斯则进一步阐述,“大学的最初含义——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体——与它作为所有学科的统一体的含义是同等重要的……这个理念要求有交流存在,不仅要有不同学科层次上的交流,而且要有不同个人层次的交流。这样,大学就应该给学者们提供条件,使得他们能够和同行的学者和学生一起开展直接的讨论和交流。”这就意味着,师生共同体一方面强调在师生地位中,两者的平等,另一方面强调,师生间不仅有知识和学科层次上的交流,同时也要有个人层面的私下交流。这是当今师生关系的一种新的思路。

我国学者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分为不同的层次。“合格质量”标杆下的高校应以培养符合“品德合格、基本能够胜任工作岗位需求”的合格人才为其培养目标。而“良好质量”和“一流质量”标杆下的高校则在“合格质量”的基准上追求更高质量层次的目标,即为社会和政府培养“德才兼备”、“术有专攻”的优秀人才和“素质一流、富于创造”的拔尖创新人才。

不久前南方科技大学首任校长朱清时在总结学校人才培养的经验时指出:教育的根本就是学生要有更多机会跟老师交流、一起做研究,参加各种讨论。促进生师互动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 “支撑点”。当然,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实事求是,我们没办法断言师生共同体这样的一种师生交往关系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多大程度的影响,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正性作用。正如梅贻琦先生在其《大学一解》中对师生关系有的生动地描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如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1]读书上大学,到底能回报我们多少钱?[N]募格学术,2017-02-19.

[2]徐兴国,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34.

[3]徐兴国,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37.

猜你喜欢

经济学收益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简明经济学
螃蟹爬上“网” 收益落进兜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2015年理财“6宗最”谁能给你稳稳的收益
经济学
东芝惊爆会计丑闻 凭空捏造1518亿日元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