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探索
2016-04-17韩燕霞徐金双
韩燕霞 徐金双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探索
韩燕霞徐金双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文章根据“职业人才成长服务”的职业教育新理念,确立信息化环境下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目标与任务,积极探索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职业发展;就业指导;高职学生
2007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全国各高校切实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提出:“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深入普遍应用为导向,推动教育理念变革,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资源共建共享,支撑破解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1]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全面提升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已经成为高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重点,课题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意义。
一、高职教育的核心功能是服务职业人才的成长
高职教育服务职业人才的成长,为高职生提供了学前、学中、学后三个阶段的全程服务,贯穿整个职业人才成长过程的始终,而且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还要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耦合互动、形成合力,才能促进职业人才健康成长。[2]职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教学角度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要紧紧围绕区域经济或行业中的岗位需求来定位;专业课程设置要工学结合,教师的教学要紧紧围绕岗位技能需求,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从学习者角度看,学生要详细了解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为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学习的主要内容。于是需要依托校园信息化平台,构建创新服务理念下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系统,一是学校管理者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对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管理水平;二是教师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校企结合,进一步提升人才成长服务的教学质量;三是实现职业信息资源的全面开放、共享、交流、合作,实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信息的整合与共享,服务学生。
二、信息化环境下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目标与任务
(一)指导目标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在工作中实现学习”的基本原则。通过职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认知与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融入学习与岗位实践,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技能培养,既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实用性、应用型特征,又体现以服务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系统的开发,具体要达到以下目标:1.职业指导课程设计,研究课程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职业指导校本教材研究;2.职业生涯设计与指导,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3.学生职业成长的继续教育,建设深度简历网上制作平台,进行就业信息跟踪,及时反馈职业指导,修正职业人才培养方案;4.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化的专兼职一体化的师资队伍,提高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能力为职业人才成长服务。
(二)指导任务
依据职业人才成长的主线,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系统主要任务有:1.在入学前阶段,为即将入学的潜在生源提供专业选择指南,进行职业倾向测试,帮助学生选择职业方向和报考专业。2.在学习中阶段,需要唤醒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索,现实工作的选择意向,职业决策的自助平台,制定行动计划,形成自我发展的生涯规划蓝图。同时帮助学生管理自我职业生涯,在毕业前提供深度简历制作平台等等。3.学生毕业后,学校还要继续跟踪、反馈毕业生的职业成长状况,及时调整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高教学质量。4.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担负着“培养学生”和“服务职业人才成长”的双重任务,从信息化支撑的角度看,需要覆盖学前、学中、学后的阶段,进行全程的信息化服务。5.职业教育以服务意识办学,进行职业人才培养,是一种流程再造的创新思想。基于这种思想,校园的各种资源、管理机构,以及教学都需要进行流程再造,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采用战略性、系统性的观点来规划和实施信息化建设,充分考虑信息共享、整合、挖掘,更好地组织、创建、分类、获取、应用、管理、规范各种信息,并把这些信息用于进一步提升人才成长服务的教学水平与管理水平。
三、信息化环境下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管理策略
(一)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进行目标管理
在学前阶段,招生部门可以通过开发生源管理系统的招生服务模块进行职业倾向测试。帮助考生能有效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性格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而能够选择自己比较理想的目标专业。
在学中阶段,教务部门根据各专业特点设置对应的必修、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择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并且通过校企结合等方式,让高职生能够在顶岗实践课中提前感受职业特点从而达到培养各岗位需要的职业素养。职业指导教研室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程还有联合学生处举办职业生涯大赛、个人简历大赛、专场招聘会、职业沙龙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帮助高生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将职业规划意识落实在三年大学生活中。
信息管理部门通过购买北森的职业人才测评软件,还有根据本校特点开发相关软件为高职生提供测评服务,并且注意保留学生平时测评记录,导出数据为后续就业指导提供服务,实现相关就业信息的过滤与信息推送等。
(二)构建有学校特色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构建和完善我院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程体系、选修课程体系和第二课堂体系。必修课程体系包括四门课程的建设:三年制高职“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职业素养与就业指导”三门课程建设,以及中高职衔接五年专的“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的建设。通过必修课程体系建设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职业指导教育,做好生涯规划、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高职业竞争能力。
在职业指导必修课普及教育后,针对综合素养较高,对生涯规划、职业素养及就业和创业有更高要求的同学开设职业指导选修课程,近三年内,拟开发五门职业指导选修课程,“生涯规划强化班”“创业精英班”“职场精英训练营”,另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开发两门选修课程。第二课堂体系建设包括各学生就业创业社团或兴趣小组的辅导、各类竞赛、职业指导讲座以及各类就业创业实践活动等。
(三)加强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指导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具有全程化、全员化、实践化、信息化等特点。因此,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是建立相对稳定的、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以师资专业化为目标,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教研室应多选派教师参加进修。以构建一支拥有心理咨询师,创业指导师,职业指导师还有职业生涯规划师等资格证书的复合型师资队伍为目的。以提升教学质量为基础,建立集体备课制度;教师要发挥“在教中学、边教边学”的精神,集体备课讨论交流,不断提高以适应教学要求。以教学效果为检验标准,加大教学监控力度;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教研室对课程实行全方位教学监控,邀请了学院领导定期听取部门关于职业指导课程建设汇报,在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部门及任课教师。以科研能力提升为重点,完成教改立项课题。教研室要求专任教师必须每学年至少公开发表一篇专业论文,鼓励兼职教师撰写专业文章。积极参加学院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和教改立项课题的申报。将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所思所想及时沉淀提升,提高教学质量。
(四)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评估
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指导的核心,包含“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我的工作学习计划和我的职业成长”三个方面内容,分别记录学生在职业发展目标导向的基础上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学习计划以及职业成长过程。
1.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分长期规划和近期规划
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相应的分为长期规划管理、近期规划管理和职业生涯规划调整历史记录管理三个模块。学生学习阶段分3年、4年、3+2年、4+3年的成长目标,毕业后按5年初步规划,作为学生工作计划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2.我的工作学习计划
规划是目标,计划是落实。在近期规划的基础上,以时间为坐标轴,从远到近分为年度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并逐级进行总结。在校学习阶段应结合课程表,以周为单位,展示每天各节的时间与空间,并随时调阅、编辑相应时点的计划、工作学习记录与总结。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则包含有计划管理、日志管理、总结与心情管理、学习笔记与心得管理等。
3.我的职业成长
学生自我记录职业成长过程中的事件及成果,体现奖惩信息、收入信息、学历与职称变更信息等。自我记录信息是一种阶段里程碑式的要素记录,可以根据简历模板自动生成简历,也可作为将来用人单位或者家长参考。
(五)及早安排就业指导并进行信息化的就业管理
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提供服务,落实在日常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具体包括教学上:在学校开设的职业指导课中教授学生如何搜集就业信息及了解就业政策。学习如何求职简历的制作,面试及礼仪技巧等;并通过开设创业课程还有创业精英班及创业孵化园等方式扶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及时收集优秀校友案例供在校大学生参考学习其求职经验及职业发展路径。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在新生入学时,就应该加强新生就业指导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向学生介绍专业情况以及就业前景介绍,积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积极提供去公司、企业参观学习实践的机会;强化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教育,通过板报、心理辅导讲座等形式,加强教育,缓解他们的负面情绪。在毕业后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全程跟踪调查,了解学生毕业后职业生涯规的发展情况,并在需要时帮助其进行修正。
在信息化环境下,有效利用信息平台,体现以服务学生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信息化就业管理的途径如下:1.提供个人简历模板;2.深度简历资料自动采集,即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及在校表现,以及奖惩信息,自动产生一份完整的学生在校及实践历程;3.简历查询与导出打印;4.面向本校的招聘单位以及学生简历投递的目标单位的信息登记与管理;5.学生的简历投递的成功率及分析;6.招聘单位及行业分析,具体到分行业、分专业和招聘岗位的分析。目的是方便学生全方位的深度简历生成,并从校企合作系统中过滤出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招聘企业,登记学生简历投递的信息,分析简历投递的成功率,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六)跟踪毕业生的职业成长及用人单位意见的反馈
针对已经毕业的学生,学校要对毕业生进行回访,跟踪了解学生就业表现,了解学生专业成长与专业选择的一致性,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评估学生职业成长的差异性,一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形成良性循环,更好地为学生的职业人才成长服务。具体包括1.毕业生跟踪管理。学校对毕业生进行抽样回访,调查学生的专业定位与职业成长是否合理;2.综合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以便对培养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3.征求用人单位意见,搜集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工作情况,并进行反馈分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Z].2015.
[2]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Z].2007.
[3]詹碧卿.职业人才成长服务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功能[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11).
[4]孙善学.职业教育目标、目标分类与标准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12(15).
[5]吴义生.系统科学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74-84.
[6]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32-6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16)01-0085-03
收稿日期:2015 - 08 - 18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教技函〔2012〕70号)
作者简介:韩燕霞(1981-),女,福建莆田人,福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