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区合作行为指导策略的思考
2016-04-17洪美芳
洪美芳
(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南安362300)
活动区合作行为指导策略的思考
洪美芳
(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南安362300)
合作是一种生存技能,一种发展状态。在幼儿活动区游戏教学中,要在认识上厘清合作的误区;活动中探索合作的规律,实践中进行合作的巩固;反思中进行合作的建构,以指导、帮助幼儿学会合作,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合作;误区;规律;巩固;建构
合作是一种生存技能,一种发展状态。一个懂得合作的幼儿会很快适应集体生活,与人友好相处,保障和提高个体生活质量。积极探索幼儿合作行为的指导策略,有利于幼儿“学会共同生活,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的人格基础”[1]。
活动区是幼儿学习与成长的环境,游戏是幼儿学习合作并获得经验的重要途径,为此,笔者借助课题研究,确立了以大班活动区游戏为载体,以促进幼儿合作行为发展为核心,探索幼儿合作行为的有效指导策略。
一、认识上厘清合作的误区
理解先于行动。教师对于合作认识影响活动的开展与指导,制约教师专业的成长。在研究中,笔者发现存在以下的现象。
(一)对“合作行为”思路不清晰
缺少对“合作的基础是什么”、“合作需要怎样的经验”的思考,就直接走向“合作行为”的指导。表现在活动需要开展合作,教师即刻对活动提出一个即时性的行为目标,试图通过一个活动就能够达成,这种“跳跃式”的、缺乏思考的指导,难于持续、有效。
(二)对“合作行为”关注不到位
“合作”很重要,但重视不够。表现在活动设计中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在具体实施中,有意识地创设情景、给幼儿提供合作机会不多,资源的利用不够。游戏中出现的合作行为,带有偶然性、“自生自灭”的,幼儿获得的经验是零碎的。
(三)对“合作行为”指导随意性
当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常以“告诉”或以要求的方式提出:“要合作,要一起玩,不要争吵。”而对于如何合作的指导较少。还有,如以“规则”、“规定”替代合作,指导方式单一化或机械、说教等,缺少合作行为学习与发展的环境和土壤,都将扭曲“合作”的本意和影响“合作”的开展。
二、活动中探索合作的规律
什么是合作?《指南》对于“合作”提出怎样的目标要求?幼儿合作行为的产生及其发展需要怎样的环境支持?对此,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深化。
(一)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内涵,重视教师指导
合作是课题开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人格发展的“核心素养”要素之一。在合作问题上,教师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合作?”否则无从指导。庞丽娟等人认为,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或共同的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配合与协调(包括语言与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或共同利益,最终也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2]合作是自身的需要,自愿的行为。有效的指导或引导,是有目的、有计划之上的,而不是一种毫无准备的随意行为。
合作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质。活动区游戏中幼儿出现争执的现象是常有的、不足为奇的,重视幼儿合作行为培养对有经验的教师,会将其珍视为幼儿合作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契机,将合作学习纳入教育计划中,通过用心设计、创设情景,精心组织,使合作目标在实施中实现,促进合作行为的学习与发展,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培养幼儿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促进社会性不断提高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
(二)建立行为与目标链结,尊重幼儿个体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对幼儿合作行为的指导必须尊重其发展的规律。幼儿合作行为的指导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合作”在《指南》社会领域教育中并非以独立的“目标”形式出现,也就是说“合作”的字眼是在社会领域“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的目标下“5-6岁”的“典型表现”中出现的,即这一目标中涵盖了“合作”的教育内容与要求。对此在合作行为指导上,要明确这一关系,将其纳入“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目标范畴中;另一方面,幼儿的合作行为虽然出现在大班阶段,但它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指南》在“3-4岁”阶段提出了“在成人指导下,不争抢、不独霸玩具”;[3]“4-5岁”阶段提出了“对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能轮流、分享”“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在他人帮助下和平解决”;[3]“5-6岁”阶段提出了“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3]……教师对幼儿合作行为的指导要与此合拍,体现渐进性的特点。只有重视和关注“小年龄”阶段的社会性学习与发展,才能使“大年龄”阶段的合作学习与发展得到顺利推进。
幼儿合作行为的指导具有一定的情景性。《指南》指出“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与同伴一起克服。”“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们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3]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幼儿的合作行为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缺乏情景的教育指导,对幼儿而言,都是毫无意义的。“合作”行为的产生是幼儿自身游戏的需要,而并非完全是教育的需要。它不是教师一方设计出来用以塑造另一方的行为,而是双共同面对一个并无现成答案的问题,或是一个有待明确的议案。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如何抓住情景中的有利契机,引导幼儿学习运用合作的行为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三、实践中进行合作的巩固
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幼儿的合作行为必须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巩固。一方面,教师要抓住活动区游戏中可能产生合作行为的有利契机给予引导或指导;另一方面,要精心创设产生合作行为的有利环境,使幼儿合作行为的产生更加自然,更加主动,体验更加深刻。
活动区游戏是幼儿学习合作的重要载体和有利契机。然而,幼儿的合作行为并非一开始就是有意识的,它的形成是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渐进过程。不难看到幼儿游戏结束时,各区域的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将玩具材料收好、放好。此时虽然他们没有明确的分工,但他们都明白本区域当前共同的任务是什么,各自应该怎么做。但是,总有一些幼儿总是忽略了当前的共同任务。所以我们会经常听到“某某没收拾玩具就跑了!”的小报告。幼儿从无意识的合作转向有意识的合作,需要教师抓住一切可以引发合作的契机并给予指导、点拨,并在长此以往的关注和指导下,使之成为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进而成为一种优秀的品质。基于此,教师可充分利用活动区的有利环境,将合作行为的指导渗透其中。
利用活动区域环境的创设引发幼儿的合作行为。很多幼儿园的活动区都是由教师一手规划、创设并准备的。在大班,教师可以改变包办代替的观念和行为,将活动区的创设任务和权力交给幼儿(包括空间位置、空间大小、玩具材料的摆放等)。每次活动前,强调同区域的幼儿先协商、后分工合作并搭建活动区的环境;游戏活动结束后,由各区域幼儿共同收拾、整理区域玩具或材料。同时也可以展开一些“好家家”区域合作典范,以强化合作的行为,提高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利用活动区现有的活动或游戏引发幼儿的合作行为。现有的活动区许多游戏活动都需要幼儿的合作,只是教师心中缺乏合作的目标意识,使合作的机会悄然消失。比如常见的“医院”游戏:幼儿常常是急着争抢装饰的服装、“医疗器材”各玩各的,并未意识到“医院”是个集体、大家都是这个小集体的一员。因此,教师要积极利用某些需要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玩或任务的区域,并在活动之前引导幼儿思考:“怎么做,才能使任务完成得更好”,即引导幼儿先有个通盘计划,对小组人员进行分工合作;任务完成之后,让各组幼儿相互交流“刚才大家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从中感受合作带来的好处,并逐渐地从无意识合作走向有意识的合作;从教师指导下的合作走向自行展开合作、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务。
四、反思中进行合作的建构
《指南》指出:“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幼儿合作行为的产生依赖于一定的活动载体。如何使活动区的活动或游戏拥有更多潜在需要合作的因素,引发合作的行为?在研究实践中,笔者发现产生合作行为的活动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大型的、笨重的材料或玩具
比如我们为孩子开辟的纸箱区,教师有意识地提供了比以往规模大的纸箱:包装冰箱、电视机、空调等大纸箱。无论孩子用它来钻着玩还是建构等等,玩时都需要合作。
另外,水管材料区材料比较粗大,没有合作是难以将两节水管镶嵌在一起,或搭高、或搭建成型的。由此,幼儿自发地形成了合作小组:有的抬着、有的镶嵌;有的镶嵌左边的管子,有的镶嵌右边的管子,还有站在椅子上镶嵌管子的……
(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大型的主题活动
仍以水管为例,教师在自来水管的安装过程中,指导幼儿组合并分成若干组:有的建自来水厂,有的建小区,有的安装水管,最终将水管接到家家户户……这一过程不仅让幼儿学会运用合作的方式解决活动中的问题、体验合作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又如“六一”儿童节的欢庆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对活动进行规划,并进行分组、分工、合作,以完成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需要“接力”或“流水作业”的游戏活动
“接力”在运动区中是一种常见的游戏形式。比如小组接力、传球接力、搬运接力等各种充满童趣的游戏活动,都令大班幼儿喜爱。此外,还有一些“企业”型游戏,即一部分人加工制作、一部分人销售等。如蛋糕店中“制作蛋糕”—“卖蛋糕”—“蛋糕品尝处”的人员的分工、合作和流水作业。
总之,任何一种有益行为的指导,都需要教师首先要有目标或目标意识,其次才是教育行为的付诸实践。幼儿合作行为乃至社会性发展的指导是一项贯穿于幼儿活动和游戏之中的教育活动,它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进行的,是在“层层推进”的教育活动实现的。探索幼儿合作行为的有效指导策略,推动在教师的专业思考与教育实践,促进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和谐发展。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庞丽娟,秦旭芳.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EB/OL].[2011-03-01].http://www.edu.cn/20011105/ 3008250.shtml.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G612
A
1673-9884(2016)06-0100-03
2016-06-02
福建省2014年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XQJY20140503133)
洪美芳(1976-),女,福建南安人,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幼儿园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