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教师下水”之路径探究

2016-04-17潘秀玲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言语师生作文

潘秀玲

(古田县第一小学,福建古田352200)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教师下水”之路径探究

潘秀玲

(古田县第一小学,福建古田352200)

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最薄弱的环节,这与写作教学中教师的“教写”和学生的“学写”之间存在隔膜有重要关系。要消除这种隔膜,必先从教师亲自写作示范即“教师下水”开始。文章首先剖析了教师不下水的主客观原因,指出了教师下水对唤醒、丰富师生言语生命的意义,并对教师下水的路径进行探讨。

写作教学;教师下水;写作示范;言语生命

尽管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然而不必讳言,写作教学仍然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极为薄弱的环节。教师在作文课上“教”得口干舌燥,学生仍然不懂如何写作,面对题目无话可说,写出来的作文语言干巴,内容空洞,长期视作文为畏途而厌恶写作。事实上,这个棍子不能打在学生身上。打铁还得本身硬,要教学生写,让学生乐写,首先教师要会写,要亲自“下水”躬身示范,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刚接触写作不久,从看图说话到看图“写话”,语文教师的示范对小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写作,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在1961年就提出“教师下水”一说。他说,“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1]应该说,“教师下水”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在写作教学中真正下水的教师却寥寥无几。语文教师站在岸边,跟学生大谈写作知识理论和方法技巧,然后把学生推入水中,让他们去自己“游泳”。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学生从来没有听到过教师自己谈作文的体会。”[2]看来,要消除写作教学中“教”和“学”之间的深重隔膜,教师就必须勤于下水。

一、教师缘何不下水

从客观上看,有以下原因:一是考试指挥棒压抑了教师的写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文标准化考试愈演愈烈。就高考而言,它非常注重语言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考查,写作的分值只占三分之一左右。而写作是智力强度最大,思维要求最高、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脑力劳动。写作训练费时费力且不易见效,因此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考试上能立竿见影的语基和阅读训练上。二是语文教师要花大量时间备课、写教案计划,应付各种检查,教学任务繁重,没多少时间写作。从主观上看,教师对下水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没有认识到教师下水的重要性,甚至认为“下水文”会束缚学生思维和想象力。另外,有的教师觉得自己语言功底薄弱,平时就不怎么写作,对写作感到生疏,怕在学生面前丢脸。

其实,教师是可以下水的。考试考核体制毕竟是外在的,而拿起笔来“下水”是自我的内在言语需求。应该正确认识下水对教师自身和学生的重要意义。下水,其实就是写作,它不仅仅是课内师生同题作文的“特殊作业”,更是一个热爱言说、热爱写作的语文教师的生存方式。至于说一些教师写作功底薄弱,怕在学生面前丢脸,这恐怕也是一种错觉。今天的语文老师大都中文系毕业,接受过良好的汉语言写作训练,有写作基础,再加上比学生更为丰厚的年龄和阅历,写文章还是不成问题的。只要纠正了对写作的认识,敢于下水,甚至敢于以自己的文章为靶子,师生一道品评其文章得失,吸取经验教训。这样,师生以言传言、以心契心,便可以在言语表现上实现师生共进、教学相长。

二、教师下水之意义探寻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下水的写作示范不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自身的言语生命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下水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对作文的隔膜感和神秘感,激发写作兴趣,点燃学生写作激情。语文课堂师生交流是言语生命的存续关系。学生具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特点就是向师性,也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假若教师只讲写作理论,学生是难以学会作文的。教师常以教材里课文为例,然而教材上的范文美则美矣,就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年龄、水平相差太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教师能亲自下水,为文垂范,与学生共同作文,互相自由探讨质疑,这会使学生对作文的隔膜感和神秘感一扫而空,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而且,写文章也是一个交心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文章,无形中拉近了师生距离,教师在学生眼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板着脸的太师爷了,而是一个充满魅力、志同道合、亲切可爱的朋友,很容易形成民主平等而情意融融的师生关系。

其次,教师勤于下水,积累写作经验,能体会写作甘苦,使写作教学指导、作文评改更具有针对性,能加快学生进步。语文教师若经常练笔,就会像叶老指出的,“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1]教师就会对写作有自己的深切体会,自然会将自己的作文经验推及学生,估计学生会在何处遇到何种困难,从学生实际出发来进行指导,抓住写作关键进行点拨。尤其是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能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和普遍问题对症下药,写成下水文,其教学更具有成效性。在交流探讨时,讲解自己的立意角度、思路发展、遣词、结构等等,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给学生启发,从而启发学生的写作悟性。

再次,教师下水勤于写作,热爱写作,既完善丰富自我言语生命,又言传身教,在思想上、人格上积极地影响学生,使学生热爱写作。苏霍姆林斯基曾“写下1000多篇小作文,有的是描写自然现象,有的是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体验”,[2]他通过它们和学生分享,感染学生,使学生热爱写作。一个热爱写作的教师,他是在向着精神上自我实现的路上执着追求的。“言为心声”,一个经常拿心和学生交流的教师,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不常写作的教师和一个勤于写作的教师在对学生的言语作品上态度是有差别的,[3]因此对学生的言语生命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前者带着一种苛刻的挑剔的心态,缺少爱心,对学生批评多,表扬少;教学方式呆板,注重理论灌输,欣赏趣味褊狭,对学生的创新和探索多持否定态度,甚至伤害学生人格尊严,扼杀学生言语生命。学生充满挫败感,陷入厌写泥潭。后者由于勤于写作,深知作文甘苦,谙熟学生心理,小心地呵护学生言语生命。他指导时投入的是期待目光,抱着欣赏态度,采用委婉批评,送出真诚鼓励,带着宽容和理解,允许自由探讨,学生在此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写作,自然乐写、爱写,自由言说。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教师对写作的热爱,会唤醒、照亮学生的言语生命,不但在情感思想上启迪学生,在人格上也会对学生的生命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教师下水之路径探究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写作实际,根据活动形式和写作教学目标,探索多种的下水路径。例如,在写作教学中,师生可以根据同一题目作文。这要求教师能够注意角色的转换,即要以“学生的视角、教师的水平”来写作。这样既能贴近学生实际感受,又在立意、选材、措辞等方面有较好的水平,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1.教师提前下水

对于新题材或新主题的写作,学生往往会感到无从下笔,这时教师在作文知识讲授完后,提供自己事先写好的下水文,并对立意加以点拨,师生一起讨论。这样可以启发学生思路,给学生以借鉴。例如,《习作2(人物素描)》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第2篇习作。为启发学生写作,有位教师写下这篇下水文:

我有一个追求完美的妈妈,她几乎在任何方面都要求尽善尽美。

有一次,妈妈答应我打扫完卫生就带我去奥体中心尽情地游泳。于是,我开始扫地,妈妈则开始拖地、擦家具。我三下五除二就把家里的家具擦干净了。可妈妈还在仔仔细细地拖着地,头发都被汗水打湿了。于是我耐心地等着,等了十几分钟,妈妈终于干完了,我一看家里,地面光洁,窗明几净。于是,我们拿上游泳的物品高高兴兴地准备出发。可刚一打开门,就看见门后面有一长条的灰尘,我说:“这一点灰尘,不用拖了吧?”“不行啊,做事就要追求完美。”妈妈一边说一边又拿起拖把干了起来……

瞧,这就是我的妈妈,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在她的身边有时我会觉得有压力,可就是这样的“压力”让我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寻找努力的目标,我很庆幸有这样一个追求完美的妈妈。——《追求完美的妈妈》[4]

这篇下水文模仿学生的口吻,通过描写具体的事例,凸显了妈妈“追求完美”的特点,对小学生观察和回忆身边人物、学会抓住人物某一特征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不过,为了不禁锢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避免学生因“依葫芦画瓢”写成千篇一律的文章,教师不应把自己的下水文当做典型模板让学生模仿套用,而应该定位为“引玉砖”(而不是“样板文”)来激活学生思路。

2.教师即时下水

这是说教师和学生面对同一题目,同时和学生一起写作。这种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师生写完后,在讲评课上进行讨论、比较。教师可以介绍自己对题目的理解,讲解自己展开思路、选材、结构行文过程,使写作教学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和示范性。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写作课“记一次活动”,教师可以把自己当做学生,和学生一起动笔,把活动的经历体验和收获感受细致地描摹出来,让学生也来比较和评价。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常常采用这种下水方式,师生在这种类似竞赛的激情氛围中进行写作。据他介绍,在作文评讲中学生共评,有些学生赶上甚至超过他自己的水平。[5]

3.教师最后下水

这是教师根据批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普遍倾向性问题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下水作文。比如学生初学写人记事,习作中普遍出现记流水账或详略失当的现象。教师自己下水写好文章后,在课堂讲评中进行比较,这样学生的认识就比较深刻,在修改中学会对材料进行取舍。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同题作文,不必篇篇下水,一学期写3-4篇即可。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选好下水切入点,采用片段下水,口头下水等。以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24课《大自然的文字》为例,结合课文描述的富有趣味的大自然文字,教师可以片段式地启发学生回忆蚂蚁搬家、镜子滴水等等这些常见的现象,书写成大自然文字,探究大自然的奥秘与神奇。总之,需结合学生学情灵活采用下水方式。

4.教师课外下水

课余下水,是指教师于课堂教学之外的练笔。它可以是文学创作如散文、随笔、诗歌、小说等,也可以是议论、杂文等应用写作,还可以写教学研究论文等等。这些是教师个体言语生命的体现,也是作为语文教师应有的精神生活方式。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他也许不是个优秀的写作者,但他一定是个多读善思,热爱言语表现的人。教师若经常拿自己写下的文章在学生中朗读和交流讨论,会消除学生对于写作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创作冲动。教师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那么在学生中引起的积极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学生读着报章上印着自己的语文老师名字的文章,会感到格外亲切、动情,那崇敬之情溢于言表,言语生命被唤醒,点燃的创作激情会一发而不可收。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前苏联〕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王德勋,史晖.“教师下水说”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学习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札记[J].教育探索,2001(8).

[4]冠县金点子工作室.追求完美的妈妈[EB/OL].[2010-09-19].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92540 50100limd.html.

[5]李景阳.语文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G420

A

1673-9884(2016)06-0044-03

2016-05-15

潘秀玲(1976-),女,福建古田人,古田县第一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言语师生作文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关于冬天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