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砖引玉把握阅读教学中“语用”的训练点
2016-04-17张珠英
张珠英
(三明市梅列区东新小学,福建三明365000)
抛砖引玉把握阅读教学中“语用”的训练点
张珠英
(三明市梅列区东新小学,福建三明365000)
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有效的语文教学是在扎实的语用训练中进行的,是理解与表达相辅相成的。发挥教材“抛砖引玉”的引子作用,深入挖掘文本中“语用”训练点,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语言文字;语用训练
语用包含语用主体、语言环境、言语三要素。[1]简单地说,语用就是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指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文学作品创作意图、巧妙的表达、独特的情感,并进行合理、恰当、个性地表达。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正是指向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关注学生品读、理解、感悟一篇篇课文,却忽略了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文章的表达,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阅读理解与运用语言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文本中“语用”训练点,在理解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表达,活用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赏析语言精妙,主动“语用”
教材里的一篇篇文章语言精美,值得学生进行细细地揣摩、品味、主动积累的,从而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深刻的感受,领悟其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在充分理解感悟语言精妙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形式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把握、迁移语言,真正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一课的第二自然段,连用了“褪色”“褪色”“褪了色”,来形容老人的外貌。反复出现的三个“褪色”,值得让学生细细品一番。于是,让学生通过多读、细想、推敲、揣摩,为什么一连用了三个“褪色”?是作者词汇匮乏,还是别有用意?学生经过品读,领悟到三个朴实的词语反复出现,真实的反映了老人的节俭,从而更加衬托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在充分赏析语言精妙的基础上,让学生也学学这样的写法,尝试运用这样反复的语言,强调、突出某一人或某一事物的特点,从而达到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目的。
学生在阅读中学习文章的遣词造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并运用,从中汲取的文学创作的营养,自然能写出较好的文章来。
二、关注体裁特点,有效“语用”
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了许多文字优美、形式丰富的文章,除了最常见的记叙文,还包括小小说、文言文、剧本、现代诗、说明文、演讲稿、童话、寓言等不同体裁的课文。纵观不同学段,同一主题的课文,体裁也各不同:比如介绍动物的课文中,《鲸》是说明文,《最后一头象》是动物小说,《珍珠鸟》是写景状物的散文……不同体裁的文章有着不同的文学价值、不同言语形式和表达方法,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起着引导作用。如果在教学中忽略了文本的体裁,这样的教学是盲目的、无效的。文体不同,阅读方法不同,教学侧重点不同,学生语用训练的方式也不同。[2]教师应该根据文本体裁特点,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更关注这类体裁的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领悟作者怎么写的,学习其中的表达方式,从而达到语用的训练目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桥》是一篇小小说。小小说有着特别突出的特点: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三要素,其中故事情节往往一波三折,加上环境描写的衬托,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果把这篇课文当成一般的叙事性文章进行教学,则忽略了小小说的文学价值。教学时,只了解故事主要内容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感受故事中出乎意料的情节变化,如:“老汉从队伍里拖出小伙子”“老汉把小伙子推上桥”等,体会小说情节一波三折的特点。特别是欧·亨利式结尾:“老太太去祭奠两个人,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学生更是意料之外。但是在深感出乎意料的同时,得让学生从本文的细节处,找找哪些描写体现了结尾的合理,从而品味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魅力。最后,出示《项链》,舍去结尾,让学生试着续写欧·亨利式结尾。以课文作引子,既教给学生阅读小小说的方法,又渗透欧·亨利式结尾的运用。
潘新和教授曾指出,文章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没有语感,如何运用语言?而文体感是语感的上位概念,没有文体感就没有语感。[3]根据文体特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进行语言文字的表达,都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
三、学习表达方法,灵活“语用”
阅读教学,教师要关注如何引领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学习作者表达方法。不论是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还是议论等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关注表达方式,去品味,去感悟这样的表达效果,学习有特点的写法,运用这种写法练练笔,这对阅读教学有利,对习作教学也有利。[4]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怀念母亲》是一篇散文,而抒情是散文常见的表达方式。这篇课文运用了多种抒情方式,表达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如,引文中描写房东太太等待儿子回家,则是运用叙事抒情;“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则是借景抒情;“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则是直接抒情。学生阅读课文时,细细品味文中抒情的句子,感受不同抒情方式的表达效果。
四、解构谋篇布局,指向“语用”
谋篇布局就是一篇文章的结构,精心的谋篇布局把精妙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统一起来,组成一篇好的文章。阅读文章时,把握谋篇布局,学生也就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也就弄清作者对写作素材的安排,以及怎样围绕中心一步一步把文章写具体。学生把文章的谋篇布局运用到习作中,把握习作的主线,尝试把习作素材详略的合理编排,把习作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也就慢慢地具有谋篇布局的能力。如,在教材的编排中,叙事性的文章占很重的比例。但文章的记叙的顺序不尽相同。六年级教材中,《十六年级的回忆》《灯光》运用的是倒叙,《凡卡》运用的是插叙。阅读这些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记叙顺序,对比顺叙、倒叙、插叙的不同方式特点。学生在进行叙事类习作时,就会有意识地改变惯用顺叙的写法,习作中的谋篇布局形式就丰富了。当然文章结构和写作顺序只是谋篇布局的基本写作方式形式。教学时,还可以关注特殊的、细节处的构思技巧,如开门见山、首尾呼应、承上启下、巧设悬念等。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强化语言运用功能”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5]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引子”作用,把握阅读教学中“语用”训练点,引导学生在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中,感悟语言、升华语言、运用语言,阅读理解与运用语言实现了完美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1]王建华.语用学与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2]张曼华.以文本为“源”体味“语用”曼妙[J].散文百家,2015(5).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4]江洪春.谈“文意兼得”[J].小学语文教学,2011(24).
[5]宋道晔.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程重构[J].小学语文教师,2016(4).
G424.1
A
1673-9884(2016)06-0039-02
2016-05-11
张珠英(1981-),女,福建三明人,三明市梅列区东新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