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巧抓“语用点”
2016-04-17章芳蓉
章芳蓉
(永春县桃城镇中心小学,福建永春362600)
语文教学要巧抓“语用点”
章芳蓉
(永春县桃城镇中心小学,福建永春362600)
语文教学要巧抓语用点,引“承上启下”,实现经验的迁移过渡;促“举一反三”,寻找最佳的切入点;理“来龙去脉”,学习整体运思;行“总结反思”,让文本敲响心灵的“共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语言文字运用;语用点;综合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语文教学要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理解、欣赏、表达的能力,运用学到的语言、经验、知识、方法,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语言文字运用”,一般简称“语用”。作为阅读教学重要内容的课文语言形式和读写迁移点就是“语用点”。教学过程中巧抓“语用点”,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教师的自觉追求[1]。但语用不能只限于写作,更不能限于简单的言语形式的迁移,简单地理解为课堂中的动动笔、写写话、练练文。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正确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更要领悟课文主旨、作者的运思、文本的人文内涵、言语的韵味。若能找准“语用点”,便能快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
一、引“承上启下”,实现经验的迁移过渡
学生学习新知识有如盖房子,基础越牢固,搭起来的房子就越稳健。学生旧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是学生学习新知的重要基础。如果能巧妙地利用旧知引出新知,实现经验的迁移过渡,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弈》是一篇古文,笔者这样教学:
出示“神采奕奕”,教师说明,“奕”是个形声字,上面的“亦”是声旁,下面的“大”是形旁,各表示什么,“奕奕”是什么意思。
然后揭题,分辨“弈”的形旁和声旁,区别“弈”和“奕”的不同之处,再出示“开、弄、弃”,给这3个字扩词,如“开门、捉弄、放弃”,告诉学生它们形旁相同,都可表示动作。再用“弈”组词:对弈、弈棋、学弈。在词语的语境中,让学生猜“弈”的意思是——围棋、下棋,“学弈”的意思是——学下棋。
讲“弈秋”是个什么样的人,笔者引导:生活中我们叫某个人为“刷子李”,是因为什么?生猜测:是因为他干活技术好。再引导学生互相补充,统一答案:一个名叫“秋”的很会下棋的人,人们称他“弈秋”。
二、促“举一反三”,寻找最佳的切入点
夸美纽斯说:“一切语文从实践中去学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教材中有短小精悍的现代诗歌,有语言优美的散文,有生动形象、感情真挚的记叙文,有用词准确的说明文等。教师要因文而异,巧抓语用点,适时地进行读写训练,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方法。
教学《井底之蛙》时,笔者这样设计:
(一)体会蛙之乐:
1.青蛙在夸耀什么?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青蛙很快活?读青蛙的话,在重点词语上加上三角号。
3.安然休息是怎样休息呀?哪只小青蛙愿意来把它表演出来呢?
4.你还从哪个地方感受到小青蛙的快乐?
5.此时的青蛙是(快活的)?他仅仅感到快乐吗?(骄傲、自大)从哪里感受到的?
6.你就是这只青蛙,你来骄傲地夸夸(环顾那些虾、蟹、蝌蚪,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快活。)
7.“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快活。”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8.你再来快活而自大地夸夸。
9.小青蛙体会到的快乐还不止这些呢,还有什么快乐?
10.呀,独占一口井,井中的霸王哦!看看,这只青蛙,站在井栏上,靠在井栏边,他还做什么?
11.是呀,怪不得小青蛙说:“我生活在这里真快活!”这里指哪里?
12.是啊,这口水井是小青蛙享乐的世界,是他最理想的乐园!看见东海之鳖,青蛙会怎么夸耀呢?
13.小青蛙()地说:“我生活在这里真快活!……”
(教师在括号里分别放上幸福、快活、骄傲、自大等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多角度地体会青蛙的快活。一人说一点,要求用上文中的语句,配上恰当的的动作,还可加入自己的感受,从其他方面说说青蛙的快活。边说边表演,一人说一点,互为补充。)
(二)体会鳖之乐:
1.出示课件,笔者激情描述:现在,你们变成东海之鳖了,让我们一起遨游大海吧!
瞧,天空、白云、沙滩、大海,海滩上洒满了阳光;
听,轮船起航了,海鸥在翱翔;
看,海底世界绚丽多姿,珊瑚、水草,各种各样的海洋动物都在海底欢快畅游。
这就是东海之鳖的家,一个多么广阔无垠的天地呀!
2.以“我生活在大海里真快活!”开头,让学生说说鳖之乐:高兴时,我可以……;疲倦时,我可以……;出太阳时,我可以……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把自己当成鳖,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事物去体验鳖生活在大海中的大乐趣,再在舒缓、愉快的音乐声中,围绕“我生活在大海里真快活”这句话,动笔用两三句话写下鳖生活在大海中的大乐趣。最后,让一个个的“鳖”向青蛙介绍自己的乐趣,并加上自己个性化的动作——可以展开双臂,可以在海泥中洗澡,可以享受按摩,也可以懒洋洋地晒太阳,还可以让鱼儿给自己挠痒痒……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身体与自然、他人和自我的相互作用揉合在一起,自然地释放身体和情感,使学生的身体认知和逻辑认知协调地发展。在说与写的过程中,进行了总分关系的语段练习和并列句式的练习。
三、理“来龙去脉”,学习作者的整体运思
作者将生活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筛选,选取最有价值的素材,运用心思,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对行文做出构思,谋篇布局,即整体运思。
学习作者的整体运思,学会筛选材料,构段成篇,是另一种形式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北师大版五年上册的《我喜欢》一文,1-6自然段写大自然中的一切作者都喜欢。7-11自然段写生命中的一切作者都喜欢。第11自然段的省略号囊括了生活中所有的人、事、物。
第12自然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本文不但语言优美,而且文中所描写的内容丰富,更可贵的是结构特别,每个自然段都以“我喜欢”开头,把似乎没有多大关联的事物组织到一起,与作者的喜爱之情串联起来,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时,笔者不急于在教学1-4节时就让学生仿写,而是在学完全文,领悟了文章的结构特点之后,才引导学生去发掘生活中美的、值得讴歌的人、事、物,然后学习作者的谋篇布局,按一定顺序写,从自然,到生活,再到社会。
四、行“总结反思”,让文本敲响心灵的“共鸣”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对具体语言材料有了积累、品味、感悟的基础上,在学生与作者、文本、文中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后,总结反思,拓展延伸,因势利导,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的空间,鼓励学生创新思维[2],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井底之蛙》为例,教学到最后,总结全文,使学生理解“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短浅的人,认识到自己不能做“井底之蛙”。
至此,笔者再次引燃思维风暴:孩子们,东海之鳖走了以后,到大海去生活就成了青蛙的又一个梦想,但是,去大海生活真的能更快活吗?他很困惑:去还是不去?请你们替青蛙拿个主意。
我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生1:我认为青蛙应该离开这口水井,只有到大海去,才能享受到鳖那样的大快活。
生2:不,我认为青蛙不该离开水井去远行,因为到大海路途遥远,充满太多的未知。
生3:不去试试,怎么知道青蛙就不行呢?
……
通过辩论,学生最终明白了人不能妄自尊大,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道理。在辩论中,学生不仅锻炼了思维,学会理性地思考,还有感而发,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学会了倾听与尊重,真可谓“一举四得”。[3]
总之,因文而异,巧抓语用点,方能事半功倍,更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王崧舟.追求有灵魂的语用学习[J].福建教育,2015(11).
[2]于建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突破口[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余文森.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G420
A
1673-9884(2016)06-0031-03
2016-02-25
章芳蓉(1970-),女,福建永春人,永春县桃城镇中心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