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英语“非织造学”课程的建设

2016-04-17刘嘉炜吴海波靳向煜

纺织服装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课程

黄 晨,刘嘉炜,吴海波,靳向煜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上海 201620)



全英语“非织造学”课程的建设

黄晨,刘嘉炜,吴海波,靳向煜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上海 201620)

摘要:东华大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系根据教育国际化的要求,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全英语“非织造学”课程的建设工作。介绍该课程在师资团队、课程内容、课程试讲等环节的具体建设内容。未来该课程将根据需要,同时向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开设。

关键词:“非织造学”课程;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人才培养

我国非织造产业在过去的30年间发展迅速,产销两旺的局面一直持续着。随着非织造产品出口量的逐年递增,企业对于非织造专业人才,尤其是精通营销与专业外语的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大。同时,出于对节能减排与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需要,大量国内企业在新建生产线或升级原有生产线时,倾向于引进国外装备。此类装备的安装调试与运行管理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在此背景下,我校(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系于2013年启动了全英语“非织造学”课程的建设工作,并于2014年获批为“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本文介绍近三年该课程的建设进展状况及我们的实践体会。

一、 师资团队的建设

作为纺织专业本科教育的基础课程,“非织造学”在我校已开设多年,并于2010年入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全英语课程的教学团队由承担该课程中文教学的教师组建而成,核心成员共5人,包括4名授课教师与1名实验室技术人员。授课教师都拥有博士学位,且均曾在英语国家的纺织院校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实验室技术人员拥有硕士学位,能够运用英语进行非织造设备构造及相关工艺实验的讲解。

作为一门典型的工科课程,“非织造学”中的大量知识来源于生产第一线,所以教学团队的所有成员均在工厂实习锻炼半年以上,在此期间全程参与了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此类实践在帮助任课教师加深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使得课堂讲授内容与工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团队以青年教师为主,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实验员1人,他们的年龄为26~45岁,平均年龄为34.6岁。由于课程涉及材料学、机械学、物理学、化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因此在组建教学团队时,充分考虑学科交叉,这些授课教师从事的专业研究包括非织造材料与工程、高分子物理化学、生物医用材料和纤维材料等多个领域,这有利于在教学与科研中形成优势互补。

二、 课程内容的设置

1. 教材选择

为满足国际化要求,全英语“非织造学”课程的教材选择英语原版教材。结合国外院校同类教材的使用情况,我们收集比较了Handbook of Nonwovens、Non-Woven Bonded Nonwoven、Application of Nonwovens in Technical Textiles、Composite Nonwoven Materials等多本教材。其中,Handbook of Nonwovens出版于2007年,由美国、英国、法国、伊朗等国的高校学者合作完成,全书内容分为成网、加固、整理和检测四部分,内容全面,与课件吻合程度高,因此选定该书为课程主教材。

2. 课件制作

全英语“非织造学”课程的授课对象定位为我校纺织类专业本科学生和国际留学生,故在课件制作时,尽可能与中文课件保持一致。由于中文课件的章节主要依据非织造材料的成网与加固方式划分,所以全英语“非织造学”课件也据此设置了8章,分别为: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Nonwovens

Chapter 2 Raw Materials (Fibers) for Nonwovens

Chapter 3 Dry-laid & Wet-laid Web Forming Methods

Chapter 4 Needle-punch

Chapter 5 Spunlace

Chapter 6 Spunbond

Chapter 7 Meltblown

Chapter 8 Frontier Development of Nonwovens

其中,前7章的内容与中文课程逐一对应,课件主要从中文课件翻译而来,并根据英语教材进行完善配套。为使国内本科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避免因听不懂英语单词而引起知识点缺失,在每章课件的开始部分列出了中英文对照单词表,罗列本章所涉及的非织造专业词汇及术语,供学生提前学习,并在相关章节讲授完毕后随机安排2次随堂中译英测验,以强化学生对英语词汇的记忆。第8章作为知识拓展,为“非织造学”英语课件所独有,主要介绍非织造原材料、工艺、产品等方面的发展趋势。若课时充足,可进行详细讲解;若课时紧张,则可讲解其中的部分内容,并安排学生进行课外学习。

3. 实践环节

纺织类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实践环节可有效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加以系统领会并综合应用[2]。因此,全英语“非织造学”课程也开设了实践环节。该环节共8学时,其中,4学时安排在第5章授课结束后,在实验室对梳理机、气流成网机、针刺机、水刺机等设备结构进行现场讲解,之后开机实验。另4学时安排在第7章授课结束后,对实验室的纺黏、熔喷设备进行现场讲解,之后开机实验。

每年5、10月,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在上海举办。目前这一展会已发展为亚洲最大的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展会设有研讨会专区,且免费向学生开放。因此,我们在“非织造学”全英语课程的实践环节中安排了参观展会,旨在通过参加展会及研讨会,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非织造技术的发展现状与产品应用潮流。由于课时数及学生上课时间的限制,这项实践活动拟作为可选项,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4. 考核方式

中文授课的“非织造学”课程的考核方式,通常包含平时成绩(占2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80%)两部分。为进一步强化实践环节,全英语“非织造学”课程的考核将平时成绩的比率调整为40%,其中,出勤占10%、作业占10%、随堂测验(非织造术语中译英)占10%及课堂与实验参与度占10%;期末考试卷为全英语,以是非、选择和填空等客观题为主,主观题(简答)占卷面分数不超过20分。简答题的减少一方面可敦促学生在复习时侧重于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非死记硬背;另一方面也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由于英语水平的差异,导致答题时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

三、 课程试讲

全英语“非织造学”课程的建设还安排了试讲环节。课程共48学时,试讲对象为在我校学习的二年级本科留学生。首次试讲时间安排在2014年10—12月,共9名学生, 生源地分别为德国(4人)、 法国(4人)、意大利(1人);第二次试讲时间安排在2015年3—6月, 共8名学生, 生源地分别为德国(4人)、 法国(2人)、 摩洛哥(1人)、 突尼斯(1人)。从课堂教学效

果来看,学生听课认真,有问题能够及时提问,对实践环节的兴趣尤为浓厚。由于这些留学生多数来自于欧洲,他们能够熟练使用英语,因此对于英语讲授的非织造理论及技术的接受程度较高,反映到期末考试成绩上,平均答题正确率接近80%。

课程试讲结束后,我们对课程教学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在课程总体评价方面获得了较好的反馈。留学生普遍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非织造基础知识,并对相应的工艺技术及制品有所认知;在希望改进的方面,部分留学生提议,要组织学生到非织造企业参观。鉴于该环节已包含在非织造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故未将其纳入本课程。经过2次试讲,基本完成了全英语“非织造学”课程的建设工作,后续的工作是面向国内学生开设该课程。

四、 结语

我国非织造产业发展时间较短,生产人员文化程度有限。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贸易量持续增大,有必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基于此,我校纺织学院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系开展并初步完成了全英语“非织造学”课程的建设工作。未来该课程既可满足中国学生全英语教学的需要,也可面向国际留学生,力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达到国际水平。

参考文献:

[1] 靳向煜,柯勤飞.非织造学[M].2版.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刘建中,成玲,马崇启,等. 纺织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2,27(4): 358-360.

基金项目:2014年上海市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X12071412);2013年东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01-03-00210102)

作者简介:黄晨(1984—),男,上海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非织造材料与工艺技术。 E-mail:hc@dhu.edu.c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860(2016)03-0224-02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