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培育问题的思考

2016-04-17夏爱萍

纺织服装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微文化大学生

夏爱萍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服装设计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关于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培育问题的思考

夏爱萍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服装设计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兴起的微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通过分析微文化的特征,从融入微文化环境、契合微主体诉求、掌控微空间方向三个方面,对微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微文化;大学生;价值观培育

现代网络技术的爆发式发展,以及3G、4G智能手机的普及,将整个社会带入到一个无处不“微”的时代。微信、微博、微公益、微电影、微交往、微支付、微阅读等一批以“微”为标志的行为思维正在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这种方式和习惯也快速衍生出一种社会文化——微文化。

一、 微文化的特征

1. 尚简崇微,见微知著

微文化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了移动网络技术这样的重要载体,它区别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微”。微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以简洁、微小为标志,通过富有个性的鲜活记录形成聚少成多、以小见大的影响力。

(1) 传播途径更快捷和高效。智能手机的普及加速了手机应用App的开发,并由此扩大了微媒体的影响力。微文化正是基于此而得到了迅速发展。微文化的传播途径突破了传统文化传播载体的约束,以随手分享的形式,通过微媒体传播着诸如微信、QQ、陌陌等社交平台的圈子文化,秒拍、美图秀秀等视频制作软件的自拍文化,网站论坛、贴吧等主题网站的趣缘文化等。这种传播途径简单快捷,同时在传播过程中只要有Wi-Fi,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因此与传统文化相比较,微文化的传播途径更高效。

(2) 创作主体更大众。微文化作品更多的是表达社会心态、个体情绪,任何人只要能上网,随时可以通过发表个人微观点、开展一次微主题讨论、分享一个微作品、吸引别人微评论等来完成个人微创作。由此可以看出,微文化的创作主体更大众。它是一个全民参与创作的文化,通过个体的参与、个体与个体思想的碰撞引发社会公众的参与,并最终实现一种新的文化体系的构建。

(3) 作品内容更多元。微文化是一种大众生活方式的反映,因此其内容没有固定主题。由于创作主体个性的不同、心情的不同,其作品内容也更多元[1]。创作主体往往通过手机随心地拍摄图片并抒发情感,随心地分享个人喜恶的作品,随心地开展微公益、微讨论等活动。同时,其作品内容不同于传统作品,其文字信息更碎片化。如近年来流行的网络热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Duang”“城会玩”“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We are 伐木累”等都是微文化碎片语言的鲜活体现。

2. 注重个体,改变社会

微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类型,它的另一个特征是更注重个体的表达和诉求,通过公众个体的参与引发社会的反思,从而构建出一种新的文化范式。

(1) 微言吸引公众关注。微文化是通过个体来释放社会能量的。社会个体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他们每个人都是文化传播者,都可以对社会现象、人生感情拥有传播话语权。在互联网的世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晒心情、晒故事、晒事件来分享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并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形成点对点、点对面的互动,提升微文化的影响力。

(2) 微行推动公众反思。微文化的影响不仅仅是个体的发声,而是在个体发声过程中通过公众的评论、点赞、倡议等互动行为激发人们对现象的思考。微文化通过社会公众的微行为,如点赞、微公益、微志愿、声援等,让每一个社会公众都可以直击“现场”。通过“随手拍”“实时报”等形式刺激着每一个社会公众的神经,并引导人们在“有图有真相”中去反思甚至批判,进而形成文化氛围。

(3) 微言行建构新型文化体系。在微文化的传播中,一个个微观生活的记录、一次次个人思绪的梳理、一点点对别人言论的评论,让人们的思维空间不再“微”。而海量的信息传递着不同的思想,各种价值观在其中博弈,每个人会根据个人喜恶对信息进行思考,并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自我认同。可以看出,由于有了公众个体的自我认同过程,微文化的影响会更有威力。个性化的需求、更生动的传播模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新型的文化体系。

二、 微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影响

微文化作为网络技术与人们思想意识相结合的产物,在拓宽大学生信息获取空间的同时,也对培育大学生科学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 微文化对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1) 微文化的多元性丰富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各类思想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各种价值目标、价值追求相互较量。而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是思潮体现最活跃的地方,因此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3个倡导、24个字,从三个层面确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因此,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我们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充分发挥微文化的优势,利用微文化传播的多元化、大众化和互动化特点,提升大学生探讨核心价值观的热情,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2) 微文化的传播载体拓宽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伴随着“手机革命”成长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宽。微文化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其价值内涵传播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手机一代”大学生个人成长的需求,在传递主流价值观的过程中能更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在人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教育内容形成认同,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2. 微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挑战

(1) 个性的张扬引发人格反叛。微文化尚简崇微,有个性、有亮点是微文化得以加速传播的重要因素。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个性的张扬往往容易误导大学生走向人格的反叛,如语言低俗、情绪冲动、行为冷漠等。微文化以网络媒介为载体,“身体缺场”让微文化的传播者(发声者)脱离了传统道德的约束。在这里,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自我,为了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共鸣,极端的情绪、低俗的语言、戏谑的气场显得格外夺目。而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有活力的年龄阶段,他们更容易受到新生事物的影响。作为微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大学生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认同的重要阶段。他们往往沉溺于网络中,却“陌生”于社会交往,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他们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或是让自己愉悦的信息,思维空间越来越“窄”,行为模式越来越“宅”。

(2) 碎片式阅读导致思想的浅薄。微文化的传播途径、传播主体决定了它既有积极向上的公益文化,也有琐碎平实的趣缘文化,更有消极颓废的有害文化。碎片式的内容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层次。大学生因为自身的认识水平,他们更容易追求新、奇、怪、萌。受微文化中各类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很难准确辨别信息的真假。而为了追求所谓的新潮,他们蔑视传统的语言规范,故意曲解词语的原有含义,创造出所谓的新词汇,如“喜大普奔”“逗逼”等。碎片式阅读也让大学生远离精英文化,不读经典,却乐于哀愁琐碎小事,追求网络心灵鸡汤。如今在大学生中手机阅读正渐成主流,文学内涵正在消退,他们追求感官刺激,停留在文字表面意义,思想越来越浅薄。

(3) 目标的迷茫加速价值的迷失。作为“手机一代”的大学生,他们内心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的特点恰恰符合微文化的需求,微文化中传播的负面价值理念大大削弱了传统价值教育的有效性。微信中的各种晒幸福、晒吃喝、晒心情刺激着“看官”的神经,影响着他们对人生成功的定义。网络上各类鸡汤文化慢炖着阅读者的口味,一句话、一段文字、一个点赞让人们时刻离不开手机。年轻的大学生不再对理想、奋斗的内涵感兴趣,他们沉醉于各类琐碎之中,享受安逸,寻求自我心灵的安慰。更有甚者,受西方思潮影响,微文化中蔓延的历史虚无主义,冲击着大学生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核心文化的信念。

三、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1. 主动占领阵地,融入微文化环境

微文化的发展是技术与人的结合,它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在无形的空间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认同。在这样的背景下,培育大学生价值观,让主流思潮获得大学生的自我认同,首先就必须占领网络传播阵地。但这种占领不只是建立一个网络传播平台,或改变语言风格[2]。要占领网络阵地,我们必须深刻挖掘微文化内涵,发挥微文化平台作用,掌握微文化叙事风格,把握微文化舆论方向,全方位融入微文化环境。以搭建微平台为例,为适应微时代的到来,很多高校都开放了订阅号,建立微博、微信等平台,但由于缺乏平台意识,多数微平台点击率低,甚至处于僵尸状态。为此,要真正占领微平台,我们必须主动融入微文化环境,要改变传统文化叙事风格,注重个体诉求,如巧妙运用微文字风格来解析主流思潮,用微图画来解构主流内涵,用微话题来引领大学生参与。同时要注重引导微文化舆论风向,如通过开展点赞、换积分、授勋章等微激励,让参与者在群体中取得归属感、自豪感,提升参与者参与主流平台的积极性。

2. 转变思维模式,契合微主体诉求

在微文化背景下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注重大学生的个体需求,让大学生主动接受并认同主流价值观[3]。为此,我们要转变传统教育模式,以问题为导向,让大学生在认同中形成价值自觉。事实上,由于“主体缺场”,在微空间中,真正能吸引大众参与的并不是生硬的说教和空洞的灌输,而是微文化的内容是否能体现参与者的价值诉求。从排名前20的App软件中我们能清晰地发现,实用性、及时性、娱乐性、生活化是这些软件的共同点,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培育时,我们应将主流思潮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做到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在无声中启迪学生,在细小中传递真善美,让主流价值观真正入耳、入心、入脑。

3. 强化网络治理,掌控微空间方向

微文化在给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微空间领域,情绪化表达、娱乐化需求、戏谑性展示、偏激性反抗容易引发大学生丧失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对自我的肯定感。为此,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培育必须加强网络文化治理,掌控微空间方向。要培养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加强网络主体行为规范落实,引导大学生做一个微空间的理性人。同时,在微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善于主导,在重大节点、重大事件发生时,要敢于发声、主动回应、及时反馈,要在海量的微言中辨别良莠,做好微空间的把关人,让主流价值引领微空间的话语权,让正能量占满微空间。

参考文献:

[1] 胡纵宇.微文化的价值基础与教育影响[J].社会科学家,2014(11):105-109.

[2] 蒲清平,张伟莉,赵楠.微文化:特征、风险与价值引领[J].中国青年研究,2016(1):64-69.

[3] 李琳.网络流行语的后现代文化特征[J].兰州学刊,2015(3):23-26.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2014SJD633)

作者简介:夏爱萍(1979—),女,江苏海安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E-mail:27627671@qq.com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860(2016)03-0182-03

猜你喜欢

微文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中职学生微文化的创作和学生作文个性化语言指导的耦合研究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微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与分析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废弃论”视野下的微广告传播反思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