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买臣在汉初“楚辞”传播中的作用
2016-04-17张世磊
张世磊
(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99)
论朱买臣在汉初“楚辞”传播中的作用
张世磊*
(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99)
摘要:从现有文献资料看,西汉初期以前,屈原作品主要在地方流传。屈原作品如何由地方向汉统治中心传播,是“楚辞”得以被统治者重视,以致编集流传后世的关键。《史记》《汉书》等史书文献表明,朱买臣向武帝“说《春秋》,言《楚辞》”,在时间上早于刘安受命为《离骚》作传,是西汉宫廷最早出现“楚辞”的记录,可看作是最早将“楚辞”由地方带入汉统治中心的人,其在汉初“楚辞”传播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屈原;楚辞;朱买臣;楚辞传播
屈原作为战国后期楚国的政治家、诗人,有关他的事迹,除去在自己的作品中有些许的提及外,并没有见于任何先秦文献。到了西汉初期,贾谊《吊屈原赋》明确提到屈原,庄忌《哀时命》云“子胥死而成义兮,屈原沉于汨罗”,也提到了屈原。稍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由此屈原的事迹才较多、较完整地被世人知晓。那么早期屈原的作品是怎样为人们所知道的呢,也即是说从屈原死后到西汉刘向编集《楚辞》之前,这一时期屈原作品是怎样流传的,以致能被西汉官方编辑成集,进而流传于后世。这其中的关键应在于屈原作品最初是怎样由地方向西汉统治中心流传的,笔者以为朱买臣在这一流传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向汉武帝“说《春秋》,言《楚辞》”[1]2791,可以看作是《楚辞》由地方向汉王朝中央传播的标志。
西汉以前,屈原作品是怎样流传的,因为有关这方面的文献资料十分缺乏,几乎是不可考的。这其中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屈原是被自己国君放逐而永久性地离开楚统治中心的,作为君主眼中的罪臣,其事迹和作品不被楚统治中心记载是可想而知的。在屈原去世短短几十年,楚国就被秦国所灭,在秦的统治下,屈原作品更不会有向统治中心流传的可能性。所以咸阳不会有屈原作品,之后经历过秦末战乱、楚汉相争的长安自然也不会有。但可以肯定的是,屈原作品在先秦肯定是有流传的,我们可以通过宋玉《九辩》化用或直接引用屈原《离骚》和《九章》诸篇的诗句得到证明。那么有屈原作品传播的地方,最可能的即是在南楚郊野民间,或是在屈原的流放地以及沿途所经之地。廖群在《从“侧闻屈原”到“世传楚辞”:屈辞初期传播考索》一文中就指出:“屈原‘行吟泽畔’,其大量骚辞最初由此得以创作和‘发表’,且为当地听众所闻所记。”[2]
进入西汉情况也类此,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汉初有关屈原及其作品记载的材料,无一例外都是在地方藩国,如上文提到的贾谊《吊屈原赋》,该赋是他在被贬去长沙,经湘水有感于屈原事迹所作。作有《哀时命》的庄忌先后是吴王刘濞及梁孝王刘武的门客,淮南王宾客仿《招魂》样式作有《招隐士》,这都是在地方藩国。上世纪70年代,在安徽阜阳一处汉初墓中,出土许多竹简,经过整理发现,其中有《离骚》和《涉江》残句[3],考古学家根据墓中“女(汝)阴侯”铭文及漆器铭文推断,此墓主人当是西汉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出土地阜阳即是当时其父夏侯婴的封地,这同样也说明汉初屈原作品的流传确实是在地方藩国。
天通行的王逸《楚辞章句》,是建立在刘向所辑《楚辞》基础上的,王逸曾说:“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后世雄俊,莫不瞻慕,舒肆妙虑,述其词。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孝章即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阙而不说。又以壮为状,义多乖异,事不要括。今臣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4]48按照王逸所说,西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首先作《离骚经章句》,之后到了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刘向所集十六卷《楚辞》,与汉武帝时已有的屈原作品有很大关系,或是以之为基础。那么汉武帝所见屈原作品从何而来?我们以为就是来自朱买臣向其所言之“楚辞”。但这里的“楚辞”包不包括屈原作品,学界是有不同观点的,黄灵庚先生在《刘向纂辑〈楚辞〉十六卷本并不存在》一文中认为“汉世所称‘楚辞’,并不包括先秦之世屈原、宋玉等人的诗赋”[5]47,理由是“汉人一般称屈、宋之作为‘赋’,称类似或模拟屈、宋的汉人之作为‘辞’”。我们以为这里所说的“楚辞”应当包含屈原作品,理由有三:一是,严助、朱买臣皆吴人,他们的父辈严忌曾作有《哀时命》,是仿屈之作,且文中明确提到屈原的名字。吴地是吴王濞的藩国,当时吴地文人很多,那时很可能有屈原作品流传,被朱买臣习得。二是,汉人称屈原作品为赋,应是汉大赋成为风行的文学形式之后,司马迁是首先称屈原作品为赋的第一人。三是,武帝以买臣能言“楚辞”而拜官,说明“楚辞”定然是不同一般的,武帝是好辞之人,从他喜欢《子虚赋》而招司马相如可见一斑,因此“楚辞”也应该是具有丽词华藻,而楚地屈原作品最具此特点。基于上述理由,我们以为朱买臣向汉武帝所言之“楚辞”应当包含屈原作品。
在汉武帝初期,熟知《楚辞》并且又和汉武帝关系密切的就只朱买臣和刘安两人。淮南王刘安藩国在寿春,本属于楚地,又因其宾客作有仿屈作品《招隐士》,很容易使人想到他见到过《楚辞》,但根据正史的记载,他只是受命作《离骚传》,如《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载“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使为《离骚转》,旦受诏,日食时上”[1]2145。而据《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载“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辞》,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1]2791,则明确地提到了朱买臣向汉武帝言“楚辞”,而且我们以为这个时间当早于武帝让刘安作《离骚传》的时间。
据《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载:“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于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并在左右。”[1]2775可见汉武帝初招纳贤良,严助到汉武帝身边最早,之后是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人。又据《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载:“时汉武帝方好文艺,以安属为诸父,辩博善为文辞,甚尊重之。每为报书及赐,尝招司马相如等视草乃遣。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秘爱之。使为《离骚传》。”[1]2145可知刘安“报书及赐”时,司马相如已在武帝身边,武帝招他和一些人“视草乃遣”。按班固所说的入朝顺序是“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可知朱买臣应早于司马相如入朝,或至少是同时。这样,他向汉武帝“说《春秋》,言《楚辞》”,应早于刘安为《离骚》作传。或者刘安为作传之《离骚》,正是武帝通过朱买臣之“言”所得,也并非没有可能。从另一方面讲,朱买臣向汉武帝“说《春秋》,言《楚辞》”,武帝的反应是“帝甚说之”,并且“拜买臣为中大夫”,可见武帝在此之前很可能没有见过“楚辞”,不然不会有如此欣喜的表现,并且因此还给朱买臣官职。而等刘安进朝,又迫切让刘安为其中最为出色的诗篇《离骚》作传,这是极为可能的。
朱买臣是吴人,早期吴王濞在吴地曾召集宾客文人,大兴文学创作,早于朱买臣的严忌作有《哀时命》,是仿屈拟骚作品,并且文中明确提到屈原,可证屈原作品在当时吴地有流传。而朱买臣又是一位喜好文辞、喜好读书的人,《汉书·朱买臣传》载:“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1] 2791可证朱买臣确实喜好诵书、呕歌,文辞华美的屈原辞,被他习得、背诵于心,是合乎情理的。
若准此,则是朱买臣将包括屈原作品在内的“楚辞”由地方带到了汉统治中心长安,并得到了汉武帝的喜爱,这样“楚辞”在统治者的喜好下,得以被重视,以致流传。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说:“汉兴,高祖王兄濞于吴,招致天下之娱游之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而淮南王安亦都寿春,招宾客著书。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1]1668显然,在班固看来,世传“楚辞”与朱买臣是有直接关系的。因此可以说,朱买臣在汉初《楚辞》的传播,乃至整个《楚辞》传播史上,都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廖群.从“侧闻屈原”到“世传楚辞”:屈辞初期传播考索[J].山西大学学报,2014(2).
[3]阜阳汉简简介[J].文物,1983(2).
[4]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黄灵庚.楚辞与简帛文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中图分类号:I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6)02-0068-02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2.16
*收稿日期:2015-12-16
作者简介:张世磊(1986- ),男,山东梁山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