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及其家族入闽详考
——兼谈冯梦龙魂断八闽
2016-04-17程慧琴
王 凌,程慧琴
(1.福建省冯梦龙研究委员会,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江夏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冯梦龙及其家族入闽详考
——兼谈冯梦龙魂断八闽
王 凌1,程慧琴2
(1.福建省冯梦龙研究委员会,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江夏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1983年从日本取回的孤本《寿宁待志》胶卷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明代俗文学大师冯梦龙于60岁高龄入闽任寿宁县令四年的活动,方为世人广泛了解。经多年实地考据及综合分析现存的历史史料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冯梦龙及其家族与福建的渊源颇为深厚。从1589年到1679年的90年间,冯氏家族冯梦桂、冯梦熊、冯六皆等,亲戚沈儆炌、董斯张等多人多次入闽;并确有证据表明,1645年冯梦龙重返福建福州进行“抗清复明”活动,1646年辞世,其辞世地点在福建。
冯梦龙;冯氏家族;闽地活动
明代杰出的文学家冯梦龙生于苏州长于苏州,却与福建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根据现有资料表明,冯梦龙1634年到福建寿宁当了4年知县,晚年又到福建福州参加过抗清复明的斗争,与福建结下了不解之缘。但因其生平资料十分匮乏,留下了16个谜[1]待后人破解。故本文拟从冯氏家族与福建的渊源关系入手,逐一探析冯梦龙在福建的活动情况及其魂归之地;同时对目前尚未明确的一些问题,依理作出推断,或将疑惑提出,以供专家探讨,旨在早日揭开冯梦龙生前留下的16个谜。
梳理目前已掌握的资料,按入闽时间的先后顺序,冯氏家族、亲戚中入闽的人员有:沈儆炌,董斯张(及妻沈硕人),冯梦桂(若木),冯梦熊(非熊),冯梦龙(及子冯焴),冯六皆(冯梦桂孙),冯勖(冯梦桂曾孙)。入闽时间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到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前后长达90年。
一、沈儆炌及董斯张入闽
冯梦龙的姑姑(冯父之妹)嫁给浙江湖州沈氏望族的沈儆炌为侧室,并与沈儆炌生下一女;此女后嫁给湖州另一望族——董道醇的六子董斯张为正妻。于是,身处苏州的冯梦龙家族便与湖州望族董氏、沈氏均有了姻亲关系。董斯张就成了冯梦龙的表兄弟。
董斯张的岳父沈儆炌入闽为官很早。沈儆炌生于1554年,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时年已35岁),不久即入闽[2];而此时冯梦龙刚十几岁。《福州府志》载:“沈儆炌,字叔永,归安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有文武才。署闽学副使,三年考校,咸颂得人,不徇权贵。寻迁建宁道,纪纲肃然,属吏惮之。”[3]沈儆炌在福建为官十多年,结识了不少福建同仁。而董斯张是在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娶沈儆炌女为妻,并于第二年(1604年)应沈儆炌之命而入闽。
董斯张在《静啸斋存草》卷二《闽客稿》自序中回忆:“甲辰岁(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外舅(即董斯张岳父沈儆炌)官剑州,命仆偕往。冀尽览其概。以室从。”[4]可见当时沈儆炌已任建宁道,住剑州(延平府),负责延平府、建宁府、邵武府、汀州府等四府的按察使工作,且已经50高龄。他希望自己疼爱的小女儿和新婚女婿董斯张能跟在身边,就近教诲,促其上进,也在情理之中。《客闽稿》收董斯张在闽一年(1604年至1605年5月)所写的诗26篇,详细记录了他在闽一年的所游、所见、所感。
董斯张在闽期间结识了不少福建文人如曹学佺(能始)、叶向高(台山)等,以后多有来往。如在《静啸斋存草》卷三《未焚稿》(作于1605年至1607年)中,就收有董斯张诗《赠曹能始》。董斯张还在《静啸斋存草》卷六《寒竽草叙》中称:“自乙卯(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后余诗益一变云。记乙巳(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自闽归吴中,初晤曹能始,能始为说诗之源委,笃好之。后能始宦南曹及还闽,数有书来,以此道相助,仆亦以诗往正。”可见董斯张和曹学佺的交往是十分密切的;在《静啸斋存草》卷四《留箧稿之一》中,收有董斯张诗《寿福唐叶相公二十八韵》,可见董斯张和叶向高两人的密切关系;在《静啸斋存草》的《寒芋草》卷中,收有董斯张诗《送周虞卿之闽谒叶太傅》,可见董斯张还曾介绍熟人拜谒已当高官的叶向高。据此,我们推测通过董斯张的介绍,冯梦龙结识了与他同年且长期为官的曹学佺(1574年—1647年)和比他年长且身为高官的叶向高(1559年—1627年)。后来叶向高才有可能成为冯梦龙儒学研究作品《纲鉴统一》的“参阅者”并载入书中。而曹学佺在冯梦龙入闽为寿宁知县时还与他相见并写诗相赠。但沈儆炌及董斯张的先期入闽,对冯氏三兄弟入闽的影响,究竟情况怎样,目前资料匮乏,尚待今后的进一步探索解密。
二、冯梦桂、冯梦熊先后入闽
冯梦龙之兄冯梦桂(字若木)入闽,是根据董斯张的记叙而知。董斯张在《静啸斋存草》卷七《寒竽草之二》(本卷所收诗从1616年至1617年)中,收有《喜冯大若闽归》一诗:
花黄九月别闽天,云裹苏台已一年。明日到家犹未暇,南浔南畔唤停船。
可见,冯梦桂入闽有一年之久,时间大概在1616年至1617年之间。当时董斯张30岁,冯梦龙43岁,冯梦桂45岁左右。
冯梦龙之弟冯梦熊入闽在冯梦桂之后,应该在天启年间。冯梦熊,字杜陵,号非熊。一生也科举不中,怀才不遇,十分落魄。
清朝陈济生(陈仁锡子)编的《天启崇祯两朝遗诗》卷八,收有长洲冯梦熊撰的《渡剑浦》:
南平峭险削芙蓉,剑浦风生起二龙。晦瞑忽疑雷电绕,飞腾聊腻辟第封。千年终合张华识,百怪难藏欧冶锋。何日延津破空去,干将补履斗间逢。
天启元年即是公元1621年,冯梦熊入闽当在1621年之后。
《渡剑浦》一诗诉说了他“何日延津破空去”的愿望,不料梦想却最终无法成真。
我们要着重指出的是,上述两首诗都不是今日才发现的,且经常被研究者引用;但似乎从来没有人注意并提出其中透露的重要信息——冯氏兄弟曾先后到过福建。
既然冯氏三兄弟中的长兄、三弟均已入闽游历,那么性喜游历的冯梦龙按理也应当早有八闽之行。在冯梦龙的“三言”、《古今谭概》《情史类略》等书中有大量关于福建名人轶事及地方趣闻乃至文物古迹的详细记载,但是,至今仍然未找到冯梦龙中青年时曾到过福建的确凿证据。
三、冯梦龙60周岁入闽为县令
崇祯甲戌七年(1634年),冯梦龙时年60周岁,被选任福建寿宁知县。在他亲自撰写的长达五万字的《寿宁待志》中,已生动详尽记录了他在寿宁的种种活动,在此不再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冯梦龙的儿子冯焴(字赞明)曾经随同冯梦龙到了寿宁,帮助其父整理儒学著作,同时也完成了他自己儒学的研学过程。冯梦龙在明末崇祯十六年(1643年)为自己的儒学研究集大成之作《纲鉴统一》的出版写了《自序》,其中明确写道:“迨后宦游闽海,地僻事简,刀笔箧筐,毋烦长吏为也。乃于拂弦放鹤之余,复与儿子褎辑旧文,驱繁治阙,捐益详略,一准于庙堂之牗翼,儒生之帖括,为紫阳诸先辈奉执鞬而不敢辞,诚以著书立说,古人恒不避功皋,以功皋在三代之功也。”
而本文着重考察的是,在冯梦龙宦寿的这段时间里,他还去过除寿宁县以外的哪些地方?接触了福建的哪些名人?解决这些问题,对厘清冯梦龙晚年再次入闽抗清复明乃至魂断福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冯梦龙肯定到过建瓯。因为当时寿宁县属建宁府管辖,而建宁府府治设在建瓯。当时建宁府管辖有建安县、瓯宁县、浦城县、建阳县、松溪县、崇安县、政和县、寿宁县等8个县(建安县、瓯宁县后合并为建瓯县)。另外,他经浙江仙霞岭入闽,任职期间又去浙江找过祁彪佳,出入时必然多次经过浦城县和政和县,所以他对这一带地形相当熟悉,这为他临终前一年在这一带开展抗清复明活动提供了方便。
冯梦龙曾于明崇祯乙亥八年(1635年)在建宁府府治建瓯,前往符山寺拜访过当时寄住寺中的福建著名文人徐。徐于“崇祯丙子中秋”(1636年)写的《寿宁冯父母诗序》中明确提到:“昨岁(明崇祯乙亥八年,公元1635年)四月浪游建州,而先生新拜寿宁令,赴大府期会,彼此投剌,交相重而交相赏也。”(见钞本徐《红雨楼文集》)徐当时是布衣,借住符山寺;冯梦龙到建宁府府治建瓯报告工作时,抽空专门前往拜会徐。两人见了面,“彼此投剌,交相重而交相赏”;徐还写了《赠寿宁冯梦龙令君》给冯梦龙(见钞本《鳌峰集》):
溪跨长桥映斗文,专城初借大冯君。县从景泰年间设,地尽韩阳尽处分。农野饁残歌夜月,公庭讼简闭春云。新声最是吴歌艳,近制填词愿一闻。
2.冯梦龙此时有没有到过省城福州?有没有拜访过曹学佺?
曹学佺(1570年—1646年),字能始,号石仓、泽雁、西峰居士,福州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崇祯起不出任官职,家居“石仓园”中。后清兵入关,南明唐王立于闽中,曹学佺先被授太常卿,寻迁礼部右侍郎兼侍讲学士,进尚书,加太子太保。唐王败,曹学佺逃入山中,投缳而死。
曹学佺有《赠别冯犹龙太令》一诗,作于崇祯十年(1637年):
迟君无别径,水次即云涯。胜侣开三雅,清心度六斋。暂然抛墨缓,旋得徬金钗。河尹风流者,宁妨韵事偕。
这首诗,证明冯梦龙此时确实到过省城福州。当然,冯梦龙是有许多理由要到福州的。尤其是崇祯十年(1637年)这一年,冯梦龙已任寿宁知县三年多,任期快满,他自然要去福州求见福建巡抚应城霞,打听自己的下一步的去向。此前,冯梦龙曾写信拜托祁彪佳向应城霞介绍自己。后冯梦龙在明崇祯丙子九年(1636年)九月(菊月),专程前往浙江绍兴拜访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载:崇祯“九年丙子,先生三十有五——十一月,葬长兄元儒于上方山,亲董工役。”而《远山堂尺牍·与袁凫公》札还说:“菊月,冯犹龙兄入越城,弟且以一晤为快,而正值先兄危笃,弟为经理其后事,遂致咫尺成阻。”
冯梦龙此次没见到祁彪佳,但祁彪佳此前已经尽力向应城霞推荐他了。在1635年,祁彪佳“因病乞身入里”时,就曾复信冯梦龙,信中赞扬冯梦龙:“才华肝胆,冠绝一时”,“有为有守,仁声仁闻”。他谈及抱病家中时收到冯梦龙来信,表示愿意勉力向即将赴任福建巡抚的应城霞推荐冯梦龙:“惊承云翰,且拜琼瑶。在台下笃厚逾甚,不肖愧怍转滋矣。至于鸿道卓品,当道自加赏识。然不肖顺风之呼,何敢后乎?应霞老或便道过里,不然亦必有数行相闻。定当力致循卓之政,少慊缁衣之彩也 。”[5]后祁彪佳果然写信给应霞城,推荐冯梦龙,并解析推荐的原由:“惟寿宁令冯梦龙作诸生时,为先人所识拨。作学博时,又与弟有共事之谊。恐被资格所拘,难以一时露颖,并祈台台垂目号及焉。” (祁彪佳《都门入里尺牍·与应霞城》)
冯梦龙当时不知道祁彪佳对自己的推荐有无效果,他自然要去省城拜见应霞城打听信息,特别是在崇祯十年,他任期将满,要确定离任后的去向,不见应霞城是不行的。现在我们只知道,最后的结果是,有德有才有守有为的冯梦龙,不被当时整体腐败的官场所接纳。于是,他便于任职满后(崇祯十一年)退休回苏州老家。曹学佺在上述《赠别冯犹龙太令》一诗中,就已经透露了冯梦龙“暂然抛墨缓”的去向。
四、冯梦龙为抗清复明再到福建
冯梦龙再到福建,已是七年之后的1645年了。
他从1638年退职回到苏州后,生活基本安定。直至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崇祯帝自尽,不久清兵又进入山海关。在这时代大变动中,忠君爱民的冯梦龙坐不住了,他以“七一老人草莽臣冯梦龙”的身份,在苏州搜集、编写、自刻了《甲申纪事》十三卷(现有1645年(弘光三年)冯氏自刻本),呼吁明朝皇室后裔要总结教训,以期东山再起。
身处江南的冯梦龙,对当时局势严重性的估计是远远不够的,他根本没有想到,亡国大祸即在眼前,所以自命“七一老人”的他,当时最想做的还是重订《南词全谱》。1645年春,离开苏州后,他先到吴江走访、发动沈澋的后人共同从事这个事业。吴江沈自晋(字伯明、长康)是冯梦龙的密友,也是冯梦龙去世前一两年中联系最多的人之一。沈自晋《重订南词全谱凡例续纪》明确记载:“甲申(1644年)冬杪,子犹送安抚祁公至江城,即谆谆以修谱促予,予唯唯。越春初(1645年春),子犹为苕溪、武林游,道经垂虹(今吴江)言别。杯酒盘桓,连宵话榻,丙夜不知倦也。”此时江南一带尚未被清兵占领,他们才有这样“杯酒盘桓,连宵话榻”的生活。后来沈自晋在《和子犹“辞世”原韵二律》中回忆道:“忆昔离筵思黯然,别君犹是太平年。杯深吐胆频忘醉,漏尽论词剧未眠。”也映证了当时是“太平年”。沈自晋还明确回忆:冯梦龙与他告别时,与予为十旬之约。说明冯梦龙计划外出的时间为“十旬”。沈自晋的叔伯弟弟沈自南在《重定南九宫新谱序》中,描述得更为详尽具体:“岁乙酉之孟春,冯子犹龙氏过垂虹,造吾伯氏君善之庐,执手言曰:词隐先生为海内填词祖,而君家家学之渊源也。九宫曲谱,今兹数十年耳,词人辈出,新调剧兴。幸长康作手与君在,不及今订而增益之,子岂无意先业乎?余即不敏,容作老蠹鱼,其间敢为笔墨佐。兹有霅川之役,返则聚首留侯斋,以卒斯业。於时梅萼未舒,春盘初蔫,弟体坐侧,喜谢幸甚。”吴江相见的时间、地点和冯梦龙此行的目的、诚恳态度均表达得十分明确。冯梦龙离开吴江的去向“霅川”(即湖州),与沈自晋说的“苕溪”(即湖州)是一致的。既然时间不算短,“为十旬之约” ,又要“返则聚首留侯斋,以卒斯业” ,所以年已71岁的冯梦龙带有子侄同行,也在情理之中。[6]
冯梦龙想不到的是形势的突变(即前文所提及的沈自晋“不意鼙鼓动地”)。1645年4月,清兵攻下扬州;5月,攻陷南京,福王政权瓦解;6月,清兵占领苏州;接着杭州城降清。清兵再次明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江南知识分子面临严重考验和生死抉择,或如袁于令降清而求生,或如沈氏子弟抗清而殉节,或如祁彪佳等自缢以尽节,等等。以冯梦龙的性格,他是绝不会投降求生,却又有家难回。他离开湖州(苕溪、鸳水、霅川)后到杭州(武林),但6月杭州城降清,被迫改变了原定与王挺在杭州相见的计划。当王挺到杭州时,冯梦龙已经离开了。王挺祖父王缑山与冯梦龙是密友,王挺本人是冯梦龙晚年的忘年交,必然对冯梦龙晚年的行踪较为关注,在1646年《挽冯犹龙》诗中明确写道:“去年戒行役,订晤在鸳水,及泛西子湖,先生又行矣。石梁天姥问,于焉恣游履。” 可见冯梦龙离开杭州后,即前往“石梁”“天姥”(均属台州下辖天台县)。因为该年6月,鲁王曾在台州监国,浙东成为抗清中心,冯梦龙对此寄以希望。我们见到“吴门后学七十二老人冯梦龙书于天宁僧舍”的《题杨忠愍赠养虚先生诗册三绝句》,其《序》中明确说明:“余偶居台郡”,可证他当时确实住在台州府治临海县城内的天宁寺。
可是,鲁王也不是有志图存救亡之辈,且移居绍兴后,很快失败。此时身在台州府临海县的冯梦龙北返无望,他会去哪里呢?现有的材料表明,他去了福州。
其一,为了抗清复明。当年闰六月,唐王在福州监国。冯学泰斗容肇祖早在1931年就著文指出:“肇祖按《思文大纪》,唐王于弘光元年(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至闽,南安伯郑芝龙上笺劝监国,恢复中兴。闰六月初二日,福建布按都三司左布政司周汝璣等迎贺。遂定初七日驾临布政司监国。《中兴伟略》当作于这时,故说‘恭迓唐王监国’。后来中外文武臣僚,恭劝登极,乃于闰六月二十七日即皇帝位于南郊。《中兴伟略》不称皇帝,是在登极以前可知。”[7]
其二,有人引荐。与冯梦龙素有交往并为其仰重的黄道周,原先被福王任命为礼部尚书,受命祭禹陵,等他返回南京时,福王已失败,于是转而到福州扶佑唐王,并被封为吏部尚书。黄道周(1585年—1646年),字幼玄、螭若、细遵,号石斋。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崇祯壬午年谪戍广西时路过南京,应邀为冯梦龙儒学新作《纲鉴统一》作《序》:“吴中冯犹龙氏悯其失也,于是综合《纲》《鉴》独成一体,参诸史之异同,洗前哲之讹谬。观其发凡引例,往往创出前人是正迷惑。俾采要者不若其繁,务广者不者恧其略;虽涑水、新安二氏尚以为功臣,况碌碌著作之流哉!君博学多识,撰辑甚富,海内言《春秋》家,必以君为祭酒。”本序署“崇祯壬午夏,漳海黄道周书于吴次。”可见黄道周十分敬重冯梦龙。冯梦龙也正是在这位“吏部尚书”的举荐下,到唐王手下任职的。
其三,有海路可走。台州府治临海县就在海边,由海路到福州最为便捷。当时忠于明朝的零散兵马都是走海路南下,冯梦龙可趁此便利。王挺《挽冯犹龙》诗写的“忽忽念故国,匐匐千余里”,当指他由台州到福州的行程。“念故国”,而不是“念故园”,说明冯梦龙去向不是故乡,而是中兴有望的福州。
其四,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即冯梦龙在福州编印了《中兴伟略》一卷。今有唐藩刻本,署名为“七二老臣冯梦龙恭撰”。该书收有崇祯帝《大行皇帝血诏》,弘光帝《福王登极诏》,以及《唐王诏书》《唐王令谕》《郑南安同诸老臣迓唐王监国纪略》等文;并把《甲申纪事》中的《中兴实录序》改题为《治乱相因说》,收入《中兴伟略》。在《中兴伟略引》中称:“闽中南安郑伯芝龙,同诸故老元勋朱公继祚,黄公道周等,恭迓唐王监国,固守闽广一隅……”由1645年冯氏苏州自刻本《甲申纪事》十三卷题“七一老人草莽臣冯梦龙”,到同年唐藩刻本《中兴伟略》题“七二老臣冯梦龙”的署名变化,显见冯梦龙在福州编刻《中兴伟略》时已在唐王手下为官了。正如容肇祖在《冯梦龙的生平及其著述》[8]一文中指出:《中兴伟略》是冯梦龙于“闰六月初二日”至“闰六月二十七日” 在福州编印出版的。这是他重返福州的铁证。
五、冯梦龙魂断八闽
从在福州编刻《中兴伟略》之后,再无冯梦龙的行踪信息了。直至一年以后(1646年下半年),冯梦龙的儿子冯焴(字赞明)把他辞世的噩耗、《辞世》诗及未完成的《墨憨词谱》书稿等带回苏州。沈自晋《重定南词全谱凡例续记》云:“重修词谱之役,眆于乙酉仲春(当时沈自晋与冯梦龙在吴江相见)。而烽火须臾,狂奔未有宁趾(暗指清兵占领苏州,全家逃难)。丙戌夏(1646年夏),始及侨寓山居。犹然旦则摊书搜辑,久则卷束置床头,以防宵遁也”(尚怕清兵前来搜捕)。“渐尔编次,乃成帙焉。春末病躯(已到1647年),未遑展卷。拟于长夏,将细订之。适顾甥来屏语(1647年夏),曾入郡,访冯子犹先生令嗣赞明,出其先人易簣时手书致嘱,将所辑《墨憨词谱》未完之稿,及他词若干,畀我卒业。六月初,始携书并其遗笔相示。翰墨淋漓,手泽可挹。展玩怆然,不胜人琴之感。”沈自晋在见到冯焴之前(大概在1646年夏天),就已听到冯梦龙去世的消息:“迨至山头,友人为余言,冯先生已骑箕尾去。予大惊宛,即欲一致生刍往哭,而以辗转流离,时作獐狂鼠窜,未能行也。”[8]沈自晋在该书还附《和子犹辞世》原韵二律于后。可见,冯梦龙辞世之前并没有回到苏州,也就无法与沈自晋见面了。
试想,冯梦龙是在1645年闰六月在福州唐王手下任职,并出唐藩刻本《中兴伟略》,而1646年下半年其子冯焴已将他的遗物带回苏州。其间仅有一年时间,清兵入闽,烽火连天,高龄的冯梦龙是无法离开福建北返的。
高洪钧先生等人早有推测,冯梦龙1645年离开苏州作浙、闽之行时,已过七十高龄,应当是带了儿子冯焴和侄孙冯六皆(冯梦桂之孙,冯勖之父)在身边以照顾作伴。因冯梦龙去世后,冯焴要回家乡报信并转达冯梦龙遗嘱,而冯六皆则留在福建看守其叔祖冯梦龙的棺柩。冯六皆已有实据证明死在福建。二十多年后,冯六皆的儿子冯勖入闽寻父,相关方志均有记载。这是冯梦龙辞世于福建的又一有力证明。
清同冶《苏州府志》中,亦有关于冯勖入闽寻父冯六皆的明确记载:“冯勖,字方寅。父六皆客闽中,勖与祖及母居,岁荒乏食,勖为村塾师,得升斗奉养,与妻采荇以食。后耿精忠乱闽,父客死古田,道路阻绝,祖及母复相继殁,贫无以殓。勖仰天长号,遂徒步入京师,会征博学宏词,以荐召试体仁阁,竟得第,授检讨。即请假归,入闽寻父榇。时乱甫平,暴骸如莽,父榇寄破寺中,寺僧皆前死,遗榇纵横,未得其处。勖伏地恸哭,忽有老人告曰:墙西有半寸钉者是。谛视,题识宛然,遂扶以归。”[9]
福建泉州地方学者黄建聪却认为,清朝施鸿保的《闽杂记》提到,惠安涂岭亭旁有“冯孝子寻亲处”碣书;且《熙朝续语》中亦记载:长洲冯勖到此寻亲。不管冯勖到福建寻找冯六皆的棺柩,究竟是 “古田”还是 “莆田”(时惠安涂岭属莆田管辖),冯勖后来到福建寻亲,是确有其事,也确有所因的。当然如要最后确定冯梦龙辞世在福建何地,葬在何处,还有待各方继续查证或考古方面的落实。
[1]王凌.冯梦龙研究的回忆与展望[J].学术评论, 2016(1):102-106.
[2]栗祁修,唐枢,张应雷纂.(万历)湖州府志[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本,1963:1310-1311.
[3]徐景熹主修.福州府志(下册卷四十六)[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80.
[4]丁世良.四库禁毁书专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集部108-111.
[5]祁彪佳,祁彪佳文稿·门入里尺牍·与冯犹龙[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2017-2018.
[6]词隐先生. 南词新谱(全二册)[M]. 北京:中国书店,1985.
[7]容肇祖.明冯梦龙的生平及其著述[J].岭南学报1931,2(2):61.
[8]词隐先生. 南词新谱(全二册)[M]. 北京:中国书店,1985.
[9]吕燕昭修,姚鼐纂.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1991:314.
(责任编辑 吴璐晗)
Research on Feng Menglong and his Family Moving into the Fujian:And Talk about Feng Menglong’s Death in Fujian
WANG Ling1,CHENG Hui-qin2
(1. Research Committee of Feng Menglong,Fujian,350108,China;2.School of Design and Creativity,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Fujian,350108,China)
The only edition "ShouNing DaiZhi" film was claimed from Japan in 1983,published by Fuji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Feng Menglong,a folk literature master in Ming Dynasty,when aged 60,governed Fujian ShouNing for four years.His activity was widely known.After years of textual research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contemporary scholars,we found that,Feng Menglong and his family had complex relationship with Fujian.For 90 years from 1589 to 1679,Feng's familyFeng Menggui,Feng Mengxiong,Feng Liujie,Shen Jingkai,Dong Sizhang,etc,have repeatedly visited Fujian.And there is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in 1645 Feng Menglong returned to Fujian fight against Qing Dynasty and passed away in 1646 in Fujian.
Feng Menglong;Feng's family;Fujian activities
K825.6=48
A
2095-2082(2016)06-0011-07
2016-11-21
1.王 凌(1944—),男,福建福清人,研究员,福建省冯梦龙研究委员会主任,福建江夏学院冯梦龙文化研究所顾问;
2.程慧琴(1966—),女,福建仙游人,福建江夏学院文化产业系副教授,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