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哲学之沃土收获德育之硕果

2016-04-16柯爱芳建阳第二中学福建建阳3542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哲理主体作用哲学

柯爱芳(建阳第二中学,福建建阳354200)



以哲学之沃土收获德育之硕果

柯爱芳
(建阳第二中学,福建建阳354200)

哲学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目标。充分挖掘哲学教材,优化教学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知行统一,是哲学渗透德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哲学;渗透;德育;途径

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中学思想政治课必须始终贯穿德育。[1]其德育功能的发挥与否以及程度大小,直接关系着这门学科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空间。因此,探求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挖掘哲学教材,寻找德育的种子

道德的形成和确立,其核心部分是价值观的问题。可以说,德育过程就是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而德育思想常常可以通过哲学来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发现哲学教材里蕴藏的众多德育的种子,即丰富的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内容。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其中就蕴含着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护自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要求我们要立足整体,树立整体观念——引申出做事要以大局为重,树立集体观念,热爱祖国;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善于发现矛盾,解决矛盾,促进事物的发展——指导我们看事情不偏激,没有绝对的敌人,用和平共处的心胸接纳世界;历史唯物主义中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引出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道德情感,用劳动和创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另外,哲学教材中列举的很多名言和事例也蕴含着正确的价值观,如艾青的《光的赞歌》,瞿秋白、爱因斯坦、爱迪生对劳动对人生的看法,中国女排团结奋斗的事例等等。

与此相应的是,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不再满足于对事物表层的了解,更渴望探求和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掌握一定的哲学道理,并以此为指导,有利于他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促进辩证思维的发展,理解和接受道德的要求和目标。

因此,在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教材中哲理的内涵,利用其中的名言事例理解哲学知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哲学教学,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道德的感悟,就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二、优化教学情境,催开德育的花朵

德育的渗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论是哲学教学还是德育,如果教师只做生涩的讲解,用理论解释理论,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2]怎样才能使哲理的讲解不枯燥,让学生自觉接受道德情感的渗透,从而达到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呢?关键在于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情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载体,是感化人心灵的特殊力量。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和学习情绪,从而以情感为动因,哲理为基石,深入德育的核心,催开德育的“花朵”。

然而,现行哲学教材中的探究情境,有些只为理解哲理而创设,与德育无直接关联;有些则年代久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加强哲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情境,深化道德情感,提高情境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不仅要有时代气息,贴近生活,吸引学生兴趣,引导他们关注社会,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渗透中获得情感的熏陶、思想境界的升华。

例如,在进行“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教学时,相较于课文中“木桶和木板”的情境,以神舟十号飞船的工作团队与航天员的关系为情境,更切合学生的兴趣点,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讲授“价值与价值观”时,可播放“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和道德模范的事迹,通过形象感知这些平凡而伟大人物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更有利于学生受到心灵的洗礼。

三、发挥主体作用,汲取德育的养分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学目标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因此,在哲学渗透德育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认同接受健康向上的思想追求,德育的养分才能真正被他们汲取。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每个时期的学生人生经历和道德追求都有所不同。教师要多观察,多交流,了解他们在课程学习和道德观上面临的难题或困境,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解决他们的问题。

在信息化的时代,学生的思想道德取向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物质化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寻找适当的时机,或旗帜鲜明地指出正确的思想道德方向,或迂回曲折地通过看似“无意识”的暗示,引导学生理解接受正确的思想方法。例如: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发挥精神的力量;要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有全局观念,把个人的发展与民族国家的发展相结合等等。

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交流来理解吸收知识观点。同时注重课堂延伸,指导学生课外收集资料,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分析材料,把得到的认识和感受作课前三分钟演讲。很多学生就社会的热点甚至焦点问题,如“高调行善”“中国式过马路”“网络大V制造和传播谣言”等社会中产生的新的道德话题,以及“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医生”事迹等进行分析演讲。学生在演讲前后的收集、分析和交流,帮助自己和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的思想和言行,或因他人身上道德品质的闪光点引发情感的共鸣;或对社会中泥沙俱下的品德表现有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这些做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辨别能力,更有助于他们形成符合自身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观念。

四、引导知行统一,收获德育的硕果

明理需要践行,一切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落实到行为上。只有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才能让他们不至于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真正收获德育的硕果。[3]

作为学习任务繁重的高中生,实践范围和深度虽然有限,但依然可以有所作为。在哲学课后,我引导学生制作包含哲理和德育内容的手抄报,撰写相关小论文,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指导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思想上的困惑。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动脑动手,对知识理解运用、实践的同时,也让思想认识在实践的检验中更加明确完整。

例如,针对部分学生经常在上课、晚自习期间上厕所,而年段对此现象要扣班级纪律分导致学生不满的事件,我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寻找解决的方法。学生讨论分析:人体的新陈代谢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应允许有需要的同学上厕所;但人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我们要合理安排学习期间上厕所的时间和次数,才不会影响纪律和学习。因此,建议年段只对一周内多次在上课、晚自习期间上厕所的学生班级扣分。后来年段接受了建议,管理中的矛盾得以化解。

又如有一次,学生在班会课上观看《超级演说家》节目,有位成功的残疾人演说中强调的观点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学生对此有争议,我让学生运用哲学知识进行辩论。一部分学生认为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应该批判;另一部分学生则运用社会历史条件与人的联系及矛盾观点等证明其合理性。我要求学生结合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以及现实生活进行思考。他们最终形成这样的认识:人无法随意地改变客观环境,但人在成长中的成功与失败都可以成为进步的动因,只要我们不抱怨不放弃,一切都会成为“最好的安排”!后来有不少学生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用以鼓励自己理性看待学习生活中的波折,增强了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与信心。

通过思辨实践,学生将自身实际与哲理紧紧联系在一起。对现实问题的理性分析,让他们破解了疑惑,提升了能力和自信,养成用哲理来帮助解决现实难题的习惯,达到了拓展视野,明辨是非,形成正确道德认识的目标。

哲学是给予人智慧的学问,而德育则是指导人正确认识和处理自身需求与外在世界的一种智慧。这两种智慧殊途同归,都引导人们走向理性和完善。借助哲学的沃土,充分利用哲理,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践行能力,将有利于我们立德树人,收获德育的硕果。

[1]教育部.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纪立建.掌声响起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4).

[3]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黄丽萍)

猜你喜欢

哲理主体作用哲学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菱的哲学
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如何发挥编辑的主体作用
漫画哲理
哲理漫画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