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款款设问导思来

2016-04-16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于勒课堂教学课堂

李 富

(武平县城郊中学,福建武平364300)



语文课堂:款款设问导思来

李富

(武平县城郊中学,福建武平364300)

师生问答是课堂教学中互动交流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在课堂上提出的好问题,可以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学生因此学得更加快乐。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巧妙设置导入问题;也可针对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点、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巧妙设问;还可在学生思维短路、疑惑不解时巧妙追问。教师在提问时,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借助“问”来提高课堂的效率,使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师生问答;导入问;统领问;随堂追问

课堂教学是师生教学互动的过程,“而互动交流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是师生问答”。[1]教师设计的“问”就是在教学中铺设知识生成的平台,在课堂教学中起引领启迪的作用。一方面,教师的“问”体现其教学思想,是其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学生在“问”的引导下,积极思索,借助“问题”生成新的知识。

一、巧妙设计导入问,让学生兴趣盎然

一堂课要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往往与教师导入问题有密切关联。

以笔者于2014年听过的一节《我的叔叔于勒(第一课时)》的阅读指导课为例。刚上课,教师就很有激情地连问三遍“好”。

“同学们好!”

“九(4)班的同学们好!”

“我的九(4)班的同学们好!”

这三个“问好”尽管令人困惑,但学生的激情却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了。而后教师再进一步追问学生:“这三种问好有何区别?你们喜欢哪种问好?为什么?”在学生们回答了上面的三个问题以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采用削减法,删去《我的叔叔于勒》题目中的修饰语,可以有几种变法?请同学们就改变后的题目和原题目对比,看看有怎样的不同。”如此一来,学生能很自然地把这些问题同前面的三种“问好”联系起来,进而理解题目的妙处。

在此过程中,教师很好地利用了本课课题的特点,设计了三种“问好”,与课题进行比较,一下把学生的热情调动了起来,并直入课文内容的分析。再通过变换题目,比较感知,既让学生明确,原题传达一种亲人的关系,同时也引出对莫泊桑的作品的深思,收效甚佳。

二、抓住重点统领问,让学生提纲挈领

“教什么”“怎么教”是教师课前备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什么”涉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相关的教材驾驭与处理,“怎么教”是教师必须考虑的教法,如何使两者在课堂上深度契合,让后者为前者服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益呢?为此,我们可以针对学生喜欢而且是文章重点、难点的问题,巧妙设计成“主问题”,统领全课,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参与文本,与文本对话。

如在执教《云南的歌会》时,笔者设计了“你们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吗?为什么?”作为课堂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寻找他们的兴趣点,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在教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将目标设定为学习课文的外貌描写。教师集中精力,抓住课文的外貌描写进行教学,并模仿练笔。教师可以在导入后提出主问题:“阅读课文,划出文中所有外貌描写的词句,想一想,本文的外貌描写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请结合词句说一说。”先通过教师举例分析,学生阅读、寻找、试说,然后教师小结外貌描写的方法,最后,布置学生练笔:观察“彩页三”闻一多先生的肖像,试用一段文字描写。这样的一节课能高效地完成预设目标,使学生学有所得。

从以上的教学实践来看,“主问题”的设计应能凸现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对一堂课的展开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次问题”应围绕“主问题”展开,并为之服务。“主问题”设计恰当巧妙,能让学生在春风化雨的教学氛围中获取知识,完成认知,不露雕凿的痕迹,水到渠成;同时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求知欲,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三、掌握随堂巧妙追问,让课堂气氛活跃

在学生思维短路、疑惑不解时精心设计追问,释疑解难,可以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从而学得更加轻松。

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研读于勒寄来的第二封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其中隐含的深层含义。教师设计提问:“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发现无人会回答后,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你是如何看待这封信的?于勒为什么要写这第二封信?”若此时依然冷场,教师还可作如下提示:

“于勒叔叔能长途旅行,就不能写信了吗?”

“有时间、有金钱去长途旅行,就没有时间回来一下吗?”

“菲利普夫妇看出这封信的问题了吗?”

通过这些问题的指引,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他们把这第二封信当作福音书,每个星期天都去等待于勒叔叔的归来。显然他们被金钱蒙蔽了双眼。

在讨论第三个小问题时,教师进一步追问:“他们到底看懂了这封信没有?有没有反对意见的,可否从文中找出依据?”以此为引导,经过阅读、讨论后,学生明白:虽然于勒回来的希望很渺茫,却仍然对这像捞到一根救命稻草那样在每星期天郑重地到海边栈桥等待于勒叔叔的归来。(基督教徒原来每星期天都要去做礼拜的。)他们生活在灰色生活中,对仅存的一个希望总是不肯放弃。一个原本无人回答的问题,在教师的及时补充和追问之下,学生体会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辛酸这个难点,顺利达到了教学目标。

再如笔者执教《云南的歌会》,在解读第二段歌手心理时,学生开始还无法体会歌女谦虚低调的特点,于是笔者引导学生留意、分析心理描写所运用的标点符号,要求学生将原文的逗号改为冒号,体会其中的区别,如此一来,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歌女高兴的心情和谦虚的品质。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进一步做出总结:“同学们看,沈从文先生不但很注意遣词造句,连用标点都是很细心的。”

其实,在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产生疑难问题并不奇怪,关键是如何引导释疑解难。我们只有找出学生产生“疑”和“难”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各个击破。如果是因学生年龄、认知心理与水平的问题,可适当引导,用“抛砖引玉”的方式;如果是思路受阻,可“点石成金”,用关键的词或问题点破梦中人。当然,解“疑”克“难”因人而异,但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应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使教学活动焕发出它的活力和魅力。

正如黄爱华老师所说:“教师适时地用一个个问题,正确的追因,不对的追错,肤浅的追根,穷追不舍,那么教学活动就会呈现出固有的深度与活力。”[2]

四、注意由浅入深问,让学生循序渐进

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一门值得探究的艺术。在什么时候抛出设计好的问题,哪个问题先问哪个问题放在后面延伸,都得推敲。一般而言,教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主体确定其顺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易而难,由浅到深,逐层推进。正如《礼记学记》所言:“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例如,在教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时,在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写作的时间、地点及核心人物以后,为了引导学生更明确文章的写作顺序,教师可先问学生:“本文依次出场人物是谁?”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板书;然后马上跟进一个问题:“这些人物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什么?”要求学生一边说一边划出这些词句:“第一个来到的”→“过了一会”→“接着”→“渐渐地,人越来越多”。此时提出第三个问题:“由此可见,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在前面的提问的基础上,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就水到渠成,学生自然会明白这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很顺利就能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当然,“问”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是要借助“问”来提高课堂的效率,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教师高频率发问对学生学习有重要的积极作用。”[3]所以,我们还要避免“问”的几个误区:为了提问而提问,学生被当做道具;为了获得随声附和的答案;学生不需思考,书上或资料书上有现成标准答案的;只有少数同学参与的;提问过多,问题琐碎,绕弯子的;问题笼统不清,学生不知所措的;问题与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特点不匹配的等等。[4]

[1]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黄爱华.智慧数学课——黄爱华教学思维的实践策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3]Rosenshine,B.&Stevens,R.,Teaching functions.In M.C. Wittrock(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3rd ed.),1986.

[4]赵希斌.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石修银)

猜你喜欢

于勒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