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思品课堂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2016-04-16张全地三明市梅列区第二实验小学福建三明3650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品德价值观核心

张全地(三明市梅列区第二实验小学,福建三明365000)

略论思品课堂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张全地
(三明市梅列区第二实验小学,福建三明365000)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因素,找准教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点,多角度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丰富教育途径和形式,促进达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那么,如何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三进”任务呢?

一、与教材融合,润物无声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渗透于“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共同世界”六大课程内容里,分布于各年级的教材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目标在教材中的体现有的直白,有的含蓄。如,五上教材“让诚信伴随着我”所渗透的诚信教育明白如画,而五下教材“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所渗透的爱国教育则比较含蓄。这都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把握教材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因素,通过预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资源,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做教材的对话者,让学生走进教材中“伙伴”的情感世界,从而获得启示,有感有悟。教室中的儿童与教材中的儿童在相互交往、相互激发、相互作用中使认识不断地融合,建构出新的意义世界,从而达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

在教材中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点,既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单元及课时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因素,又要求教师要整体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内在联系,润物无声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与资源开发利用融合,水到渠成

新课程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要善于巧用留白,引导学生做教材的创编者。

教材中的留白是指教材在呈现教学信息时有意留下的可供师生探究与拓展的资源空间。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开放,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活教材留白,使之成为引发和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向导,从而构建有效的品德课堂。

五上《祖国一定要统一》一课,旨在了解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过去与现在,了解祖国大陆为实现祖国统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让学生接受祖国和平统一的教育。笔者围绕教材中“我们一起来看看,找一找,两岸人民在经济、贸易、文化、教育等交往的活动吧”这一留白,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教师则例举2011年《温家宝翼〈富春山居图〉合璧,浙江称已做好准备》《〈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启程赴台合璧展出》的新闻让学生阅读,弄清《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启程赴台合璧展出的缘由,重点引导理解新闻中的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一句话:“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通过引导,学生明白台湾和祖国大陆就像《无用师卷》《剩山图》一样一直处于分离状态,温家宝总理的良苦用心就是要通过画的合璧展出促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通过师生共同拓展教材以外的资源,深化对祖国和平统一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水到渠成。

三、在教学活动中融合,抓铁有痕

1.有价生成莫放过

学生良好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摒弃错误认识,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沃土,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课堂上学生的外显行为、内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可以动态生成的资源,关键是如何恰到好处地利用和开发。[3]教师要善于发掘这些课堂生成资源背后的价值,适时地给予点拨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如教学六上《文化采风·多采的节日》时,笔者捕捉住一学生提出的“我们不是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吗?为什么社会上有那么多人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呢?”这个极具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学生的辩论,教师的点拨,学生明白“节日文化是可以传播的,本国人当然可以过外国人的节日,这体现了当今世界的开放与交融。一味地崇洋不对,而一味地排外也不对,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并热爱自己本国的节日文化,有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义务,这也是爱国的表现”。这样处理,既解决了学生的思想困惑,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教育,可谓一举两得。诸如此类的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在课堂教学中随时都可能迸发,教师在教学中要敏锐准确地把握,适时、恰当地给予引导,传递正能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学科整合巧融合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融品德与规则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与环境教育等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必然决定了课程实施手段的综合性。如在教学六上《破碎的山河》时,笔者用欣赏歌曲《七子之歌》引入,既增强课堂教学活力,又帮助学生理解山河破碎的苦痛。在思品教学中,融入音乐元素,何尝不值一试?再如教学六上《黄海海战》一课,笔者指导学生理解并感情诵读教材中呈现的颂扬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诗:“重如泰山轻鸿毛,流芳遗臭俱千古。将军视死如甘饴,凛然大节青史垂。”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融入语文诵读元素,让学生在诵读中激发敬仰之情,又未尝不可呢?诸如此类,只要教师巧妙整合,均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为教育教学服务,为达成同一个教学目标服务,就是基于此理。

学科整合,既包含其他学科内容在思品课堂的融会贯通,也包含其他学科教学方法在思品课堂的灵活运用。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思想品德教学的学科整合中,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学科整合的融合点。笔者以为学科整合:一要恰当,要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思品课程内容的无缝对接,忌缺乏关联性,风牛马不相及;二要适量,反对整合不加选择地一味堆砌,喧宾夺主,把思品课上成音乐课、语文课或是其他课程;三要适时,就是找准整合的时机,在最恰当的时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内容、整合的内容完美结合,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3.实践活动细思量

实践性是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性质,体现了知行统一的特点。品德课程不仅要着眼于课堂,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而且要着眼于课外的道德实践,外化于形,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化发展要通过道德实践来固化,因此,课外的实践活动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忽略了对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安排与指导,致使知行不能统一,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要将课外的实践活动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将学生课外的实践活动作为达成课程目标和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一环来精心考虑,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想起来就安排,没想起来,就放之脑后。

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实践活动中,要善于使用教材中的留白,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拓宽延伸,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外的探索实践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如品德与社会六上《中国的第一》一课,可围绕“我们也来找一找‘中国的第一’”这个留白,让学生开展“探寻中国第一”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获得祖国日益强盛的真切体验,自豪感油然而生。又如六上《抗日烽火》一课,可围绕“搜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故事、图片等,谈谈抗战时期的事情,还可以学着唱抗战歌曲,感受当时人们的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热情”这个留白,引导学生开展“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诸如此类,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安排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等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教育。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它既需要教师的启迪引导,也需要学生的实践感悟。教师唯有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品德教学的融合点,准确把握预设与生成、课堂与课外、品德教学与学科整合之间关系,丰富教育的途径与形式,方能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支部生活,2012(12).

[2]新华网.中共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2013-12-23].http://news. 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

[3]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林文瑞)

猜你喜欢

品德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