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共读模式探微

2016-04-16吴顺国云霄县东厦中心小学福建云霄3633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葫芦课外阅读师生

吴顺国(云霄县东厦中心小学,福建云霄363300)

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共读模式探微

吴顺国
(云霄县东厦中心小学,福建云霄363300)

“师生共读”不仅仅是一种阅读形式,更是点燃学生阅读激情、提升阅读素养的捷径。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读美文说故事,巧设阅读悬念,把课外阅读纳入课程,开展阅读方法指导等策略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水平。

语文课程;课外阅读;师生共读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家庭里的亲子阅读,学校内开展的经典诵读、读书知识竞赛、读书节等活动也是有声有色。但笔者发现,学生的阅读热情并不高,虽然学校有图书室、班级有图书角,书籍随时可借阅,却未能走进学生们的心里。笔者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与探究。蹲下身与学生聊天,倾听他们的心声;上门家访,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父母监管的缺失(多数父母外出务工)、家教水平的低下(监护人多为不识字,只看成绩不支持孩子阅读)是问题的根源。没有了家长的配合,教师是否可以放任自流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通过几个学期的摸索实践,笔者发现:师生共读不失为一条激发学生阅读热情、提升阅读素养的捷径。

一、读文说事,引燃阅读兴趣

学生不喜欢阅读最直接的原因是他们没有从书本内容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千钟粟、黄金屋”是什么东西?学生并无兴趣知晓。前苏联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赞可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是的,学生只有先对内容感兴趣,才会对书本感兴趣!怎样让学生趣味盎然地打开书本呢?笔者陷入思考:书籍犹如一间关着门的房子,既然学生懒得打开门进去看一看,那为什么教师不能主动推开门板,亮出房间里的美景呢?被动展现的风景不也同样精彩吗?

于是,课前三分钟读文说事在班级、学校里有序开展。第一步,“我讲你们听”:教师根据年级、学科、学情等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适合教材学习内容的知识、笑话、故事等进行讲演。音乐家的故事、体育大观园、绘画万花筒、动物知多少……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不管是什么学科,课前三分钟读文章、讲故事成了铁定的教学环节。以三年级语文为例,根据教材单元编排特点,笔者选择了身边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故事等进行讲述,力求与教学内容相映成趣,互为补充。在绘声绘色的讲演中,学生们获得了知识、扩展了视野、萌发了阅读的兴趣。此阶段进行了一至两个月时间(各班根据学习状态进行调整)。

第二步,“你讲我们听”:当学生听故事的兴趣被激发,知识探求的欲望在增强时,各班就组织学生根据兴趣按学科进行分组,让他们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故事,并轮流上台讲述交流。从被动听讲到主动讲演,有了任务的驱动,学生们忙着借书、找书、看书、摘抄,他们的课余生活开始有了阅读的影子。

二、巧设悬念,激发阅读期待

找故事、看故事、交流故事,学生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厚。担当学生阅读的推门人,笔者初见成效,喜上心头。但这远远不够,《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1]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读整本书呢?我们进行了不懈探索。

1.选择读物,筹措书籍

学校成立读物研选小组,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喜好,参考了《中国小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表(2011年版)70种》和《语文网》100本必读书目,结合教师们的阅读体验,精心选择了适合一至六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目,共计64种。

把书目与图书室藏书进行比对时,我们惊讶地发现目录上的书籍少的可怜,一个年级找不到两本。如何解决这“无米之炊”?学校领导四处奔波筹措,终于在兴业银行漳州分行员工的爱心资助下,目录上的书籍每种50本共计3200册图书悉数到位。

2.巧设悬念,引领阅读

各班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每月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以三年级为例,阅读推荐书籍有10本,笔者选择了其中4本作为共读书目,上学期的阅读任务是《宝葫芦的秘密》《皮皮鲁传》,下学期的阅读任务为《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昆虫记》。

好书推荐,力求趣字,尽可能吊足学生们的味口。如在《宝葫芦的秘密》推介上,笔者着力进行铺垫:(1)当你做作业遇到了拦路虎;当你与同学比赛种植物,自己种出来的却又瘦又小;当你与同学闹翻时,你最想得到一样什么东西来帮助你?(2)有个叫王葆的同学,他也遇到许多麻烦,他特别想得到一个有着神奇魔力的宝葫芦来帮助他。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如愿以偿。同学们,想一想编一编,王葆和宝葫芦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学生们兴趣高昂,几乎每个同学都能说出一个小故事。笔者不置可否,笑着让学生们从书中找答案,看看自己编的好,还是作者写的好?当一本本崭新的《宝葫芦的秘密》发到学生的手上时,他们如获珍宝,爱不释手,满脸的幸福。

三、纳入课程,保障阅读时间

学生大都是留守儿童,在家的阅读环境并不理想。如何保障学生在校的阅读时间呢?学校进行了深刻的思索与大胆尝试——坚持落实“三个一”要求,即保证学生一天一小时阅读时间、一周一节阅读指导课、一周一节自由阅览课。

学校积极响应新教材提出的“晨诵、午读”方式,上午第一节课前30分钟为学生的晨诵时间,古典诗词、儿歌、现代诗、名篇名段是学生朗诵的主要内容。“与黎明共舞”,让学生领略母语的优美,感受语言蕴含的美好情愫;[2]下午第一节课前30分钟就是学生的午读时间。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主要依赖这个时间段完成。教师学生坐于自己的位置,安静地翻阅着同一种书籍,此时无声胜有声,共读的画面——美哉!

学校从每周的语文课中指定一节为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师进行好书推荐、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及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等等。同时,学校还制定阅读安排表,每班每周固定一节课集中到学校阅览室进行自主阅读,报刊杂志、名著、漫画……学生依兴趣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天高鸟飞、海阔鱼跃。

四、指导交流,提高阅读质量

师生共读是一种阅读形式。学生手捧着书,一副认真的样子,但有没有真正读进去?会不会读?读后感受如何?学生阅读的过程同样需要老师的参与——每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承载的就是这个使命。

1.方法指导,授之以渔

法国的物理学家朗之万在总结读书的经验与教训时说:“方法的得当与否往往会主宰整个读书过程,它能将你托到成功的彼岸,也能将你拉入失败的深谷。”可见,方法对读书过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阅读《宝葫芦的秘密》一书为例,笔者首先指导学生看懂封面、扉页、封底,了解作者张天翼的相关信息,然后让学生读一读目录,从题目想开去,揣摩故事情节;阅读时,学会批注,使用圈点勾画;阅读后,学做阅读笔记,摘抄优美词句,写一写体会。学生习得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形成习惯,受益终生。

2.心得交流,感悟提升

同读一本书,班级成员有着共同的任务,就有了共同的语言,自然也就少不了交流。甚至可以说,交流无处不在!课间总能听到学生间的对话:“你读到哪儿啦?”“哈哈哈,宝葫芦真有意思,我也好想有一个这样的宝贝。”……

师生们最为期待的是每月最后一节阅读指导课——那是我们共读一本书的“读书交流会”。在《宝葫芦的秘密》的读书交流活动上,笔者设计了四个环节:说一说内容(这本童话书讲了什么故事呢?);谈一谈感受(你喜欢这本书吗?为什么呢?);比一比知识(猜猜人物名、考考小情节)、品一品片段(选择两个精彩片段进行赏析)、写一写体会(把读书笔记补充完整,养成习惯)。总之,读书交流会让师生的阅读思想碰撞出灿烂的火花,让学生的阅读感悟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左小文)

本文系2014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引领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品质形成研究”(项目编号:MJYKT2014-145)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葫芦课外阅读师生
“葫芦镇”上喜事多
写意葫芦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宝葫芦
麻辣师生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