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教学常见的问题及音乐矫正法

2016-04-16沈宛玫永定区实验小学龙凤校区福建永定3641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语段文章情感

沈宛玫(永定区实验小学龙凤校区,福建永定364100)

朗读教学常见的问题及音乐矫正法

沈宛玫
(永定区实验小学龙凤校区,福建永定364100)

朗读教学的教师示范法,往往将教师的个人体验代替了学生的体验,榜样示范法往往将个别学生的体验代替了全班学生的体验,小组赛读法往往不能使学生静下心来体会文字魅力,方法指导法往往面面俱到却忽视学生是发展的个体。用音乐促进朗读训练,必须选择合适的音乐和合适的时间点,于重点语段中助朗读情感变化,于难点语段中突破朗读难点。

朗读;音乐;情感;学生主体

黑格尔说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它能调动人们的神经,热闹场合播放轻快的歌曲,令人跟着节奏摇摆;哀伤的时候播放忧伤的曲子,则令人心情沉重。当读者与作者心灵发生碰撞时,情感便汩汩流出。在语文课堂中融入音乐元素,学生的心情将随之波动,情感得以升华,语言也变得鲜美而灵动。

一、朗读教学常见的问题

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还没掌握朗读技巧,朗读拖沓、生硬,或者为了渲染情感,过度夸张。为了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语文教师可谓煞费苦心,用尽各种办法,可是往往仅停留在表层的指导上,并不能让学生通过体验,情感自然流露地朗读。

(一)教师示范法:将教师的个人体验代替了学生的体验

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教师说这样的话:“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读。”接着,教师开始声情并茂地朗读。于此,不难看出,当不满意学生的朗读,又碍于课堂时间有限时,教师迫不得已采用了最为直接,也自认为最为见效的朗读示范法,期望让学生听后,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进行跟读。然而,这样的做法明显不妥当,很生硬地将教师的个人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学生没有真正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只是跟着教师的样子读,至于何时该重读,何时该加快语速,完全听从教师安排。

(二)榜样示范法:将个别学生的体验代替了全班学生的体验

榜样示范法是指在教学完一个段落后,让学生自主感悟朗读基调,并以一个学生的朗读情况作为榜样,全班学生跟着这位榜样进行模仿跟读。这种做法相比上一点的教师示范法,有所改进。学生有了自己的阅读体验,但也仅仅将个别学生的体验代替了全班学生的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方法明显剥夺了个别学生的阅读感受。

(三)小组赛读法:不能使学生静下心来体会文字魅力

在语文课堂中,尤其在低段,我们也很熟悉这样的一套朗读教学模式:“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把这段话读得最到位。”我们通常称之为“赛读”,在赛读中,学生的朗读兴趣被激活了,但是他们并没有掌握朗读要领,往往通过大声朗读,甚至用喊的,将课文读完,学生以为“赛读”比的是声音响亮。其实,语文的情感朗读应在理解沉淀后自然喷发,“赛读”也只是一种课堂小游戏,它并不能使学生作为读者静下心来感悟,体会文字魅力。

(四)方法指导法:面面俱到,忽视学生是发展的个体

方法指导法,在课改之前的课堂较为常见。教师明确告诉学生,这里应该停顿,并要求学生画上停顿符号;那里需要延长重音,加上重音符号……如此点点滴滴,先理论上一套套讲明后,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方法,该重读的重读,该停顿的停顿,该慢读的慢读,该快读的快读。看起来效果似乎很好,却违背了学生是“人”的特性。新基础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发展的个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而生硬的方法指导法,没有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仍旧是陈旧的填鸭式教育,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其实,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不乏情文并茂的课文,这些文章都是朗读的名品佳作。但是,只有当学生走入文章,作为文中的角色去体会主人公情感的历程,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说明文,一般地,文章是有感情的。学生在学习文章时,不但要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更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有些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并不那么外显,这时候,音乐就发挥出它独特的作用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选定的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读,将音乐的美感与文学语言融合起来,使文中描绘的景物,扣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当学生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相协调,自然领悟文章的内涵,朗读的基调也就顺理成章,这样的情感朗读才是学生体验后的朗读,才是真实的朗读。

二、用音乐促进朗读训练

(一)选择合适的音乐

在适当的时候植入音乐,让文字随着音乐飘起来,让情感跟随着音乐动起来,如此一来,情感朗读将事倍功半。音乐节奏的把握直接关系着情绪的高低。将音乐元素融入语文课堂,应注意音乐的选择,倘若为了营造课堂氛围而随便拿一首乐曲去应付,不仅达不到使用的效果,有时更会闹出笑话。感情表达比较明快的,就应该选用节奏轻快的音乐;相对的,那些弥漫着淡淡忧伤的作品,则应该选择舒缓伤感的。例如,在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最后一段时,播放班得瑞的《神秘花园》,这首曲子旋律低婉哀怨,以钢琴特有的音乐气质演绎出淡淡的哀伤,轻缓的音乐营造出了特有的情境,人的思绪和心灵一下子被这样的韵律拨动。这样的一首曲子正与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有相似之处,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朗读课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选择合适的时间点

有的教师为了让课堂显得有趣,从导入到最后的课堂总结,不断插播音乐,甚至在拓展仿写的时候,也不忘播放一段音乐,美名曰“让我们边听音乐边写下自己的感受”。殊不知,这容易造成学生分心,弊大于利。见过一位教师在执教《给予树》时,采用音乐导入,选用的曲目是“圣诞歌”,因为《给予树》这篇文章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圣诞节,但是,文章的中心与圣诞节并无很大的关系,这样的音乐导入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我们上的是语文课,重点在于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读出味儿,并不是上音乐课,并不是在曲调中感受心情。所以,语文课中的音乐只是个辅助手段,起到强化情感的作用,千万不要喧宾夺主。语文课堂中的音乐就像催化剂,催出文章的感情。那么究竟在什么时段播放音乐才能起到最佳的朗读效果呢?

1.于重点语段中助朗读情感变化

一般情况下,在品读完重点段落,进入朗读练习时,可加入音乐元素,以辅助情感的变化。学生在理解文本后,再受听觉刺激,形成良好的情境,有助于情感流露。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她是我的朋友》时,将音乐放在阮恒抽血过程中心理变化一段,音乐节奏逐渐加快加重,配合阮恒内心越来越恐惧的情绪变化。这样,学生在朗读时,会情不自禁地跟着文本,随着节奏,内心因恐惧而变得慌张,外化为朗读时,语调也不自觉地跟着节奏的加重而加重。从文本的解读自然过渡到情感朗读。再比如,低年级课文《纸船和风筝》,小熊和小松鼠吵架前后的心情是音乐衬托的关键点,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热闹的特点,这课的音乐可以放在学完整课后的全文朗读时,在通篇朗读时插入音乐,有利于主题提升。

2.于难点语段中突破朗读难点

语文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不容易理解的语段或是长句。这些段落理解起来不容易,学生要读好就更困难了。这时候,也可以借助音乐,突破朗读难点。例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学习到重点段落贝多芬弹奏钢琴,兄妹的表现时,学生要分清哪里是实写,哪里是虚写,有一定困难。这时,可以植入音乐,通过不同的音乐,区分语段中的虚实。并在音乐中,激发情感,转换虚实的读法,突破教学难点。

朗读是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虽然许多教师认识到其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却重视不够,往往被烦琐的课文分析和书面练习所代替,课堂上越来越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发挥音乐的作用,学生能更轻松地接受朗读训练,并在快乐的课堂中感受朗读的乐趣,情感在朗读中得以自然流露、升华,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1]段玉涛.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指导朗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15).

[2]熊卫芳.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J].江西教育,2011(15).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语段文章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情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