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探析
——基于文化保护的视角

2016-04-16黄淑萍

福州党校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畲族村寨少数民族

黄淑萍

福建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探析
——基于文化保护的视角

黄淑萍

(福建省民族与宗教研究所,福建 福州350001)

福建省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自试点以来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优先发展经济”的思维定势、保护文化与发展经济互动性较差、文化保护的层次不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保护意识较弱等造成村寨民族文化保护的步伐缓慢。政府部门尤其是基层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厘清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村寨建设进行长远规划并突出少数民族文化亮点,要因地制宜,对不同性质的文化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同时,做好村寨少数民族群众的工作,积极培育他们的文化自觉,加强对文化活态的传承。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保护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是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1]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村寨原有的传统特色在现代文化的洗刷下逐渐失去生命力。与此同时,大部分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因此,保护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特色并带动村寨经济发展势在必行。2009年9月8日,国家民委与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福建省是少数民族散居地区,是我国大陆畲族人口最多和高山族人口较多的省份,目前共有19个民族乡567个民族村。自2009年开始,福建省按照国家民委的相关要求,确定了11个少数民族村寨为首批试点村寨,分别为宁德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八都镇猴盾村,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福安市穆云畲族乡溪塔村,漳州市漳浦县赤岭畲族乡石椅村、漳浦县湖西畲族乡顶坛村,华安县新圩镇官畲村,福州连江东湖镇天竹村、长乐航城街道琴江满族村,三明永安青水畲族乡沧海村,南平市延平区水南街道岭炳洋村。通过几年的努力,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民族文化保护滞后。本文以福建首批11个试点村寨为例,从文化保护的角度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良序进行提出些建议。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

自2009年开始,福建省因地制宜,开始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试点工作,并将这些试点村寨列入“少数民族文化‘双十一’繁荣发展工程”予以重点扶持。通过几年的实践,试点村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完善了村寨的基础设施,改善了人居环境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以来,村寨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人居环境的不断美化。11个试点村寨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村内的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对村容村貌进行了整治。譬如,南平市延平区的岭炳洋村,在2010年一次洪灾中严重受损,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实践的机遇,决定重建新村。新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外观”的要求进行重建,并融入畲族的文化元素,如凤凰屋顶造型、吊脚楼等。在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5年的努力,岭炳洋村焕然一新。崭新的楼房已经全部建好,村内主干道完成硬化;购置净水设备,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完成了生活垃圾的统一处理和村内环境的绿化美化;安装了数控太阳能路灯;实现了广播电视通讯户户通等等。

(二)培育发展了特色产业,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福建省首批11个试点村寨立足自身的地理环境、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有效促进了村民增产增收,有的已发展成一定规模。如,福安穆云畲族乡的溪塔村做大做强刺葡萄产业,现全村种植刺葡萄面积达1000多亩,年产值超1500万元,201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7259元。华安新圩镇的官畲村发展优质茶园1658亩,茶厂67家,201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6397元。宁德蕉城区金涵畲族乡的上金贝村,立足山地气候优势,确定发展茶叶和蜜柚两大主导产业。推广种植“金观音”等新优茶叶品种400亩,发展蜜柚种植500多亩,这两项产业每年能为村民增收6000元,2014年,该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4800元。长乐琴江满族村,发展文化旅游,每年接待游客十多万人次,2014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13525元。宁德八都镇的猴盾村建立了1500多亩的绿茶基地,村民人均2.1亩茶园,201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11199元。[3]

(三)促进了特色古民居的保护

各试点村寨根据村内古民居的遗存情况,制定了古民居的保护修缮方案,积极开展古民居的保护工作。如,永安青水畲族乡沧海村现存有化龙桥、龙归祠、古民居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沧海古建筑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实践以来,沧海村先后对龙长坊、龙昌坊、龙德堂、长发堂古民居进行了原样修缮,并进行了全面的电网改造,提高了消防安全系数。漳浦县湖西畲族乡顶坛村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蓝廷珍府第进行了保护和修复;霞浦溪南镇白露坑村对半月里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专门请专家进行了详细规划,对村内有代表性的十几栋古民居进行了整修和防潮处理,恢复了古村落建筑的传统风貌,对龙溪宫、雷氏宗祠和清代秀才雷世儒府邸等三座大宅进行了保护修缮。

(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11个试点村寨,均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积淀。通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试点实践,各村寨不同程度地为保护本民族文化做出了努力。如,福安穆云畲族乡溪塔村,先后投入8万多元建成民俗文化馆,收纳展示了大量畲族民俗物品;每年结合刺葡萄采摘节及“三月三”传统畲歌会展演“畲族婚嫁”、“上刀山、下火海”、“起云楼”、“竹杆舞”等畲族传统节目。华安新圩镇官畲村,出版了《华安县少数民族族谱》和《华安畲族民歌》两本书,其中《华安畲族民歌》收录畲歌108首;组织专题拍摄《千年畲歌》社教节目;村内组建了一支民族歌舞表演队。连江东湖镇天竹村和宁德八都镇猴盾村,也都建立了畲族民俗村史馆或畲族文化站。猴盾村,每年还组织举办“三月三赛歌会”、“九月九比武会”等活动。

(五)提高了村干部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随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开展、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村干部们对本村寨的民族特色有所觉醒,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有所增强。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各村寨的少数民族干部大都是穿着民族服装来参加座谈会的,在他们看来,穿着民族服装就是展示他们民族文化、表明他们少数民族身份的一个好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也发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村干部们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对保护该村寨民族文化基本持正面积极的态度,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要积极保护,而且认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本民族群众的民族自豪感。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文化是少数民族村寨的特色所在。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核心要义应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4]文化若保不住,“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个名称也就失去了意义。自试点工作以来,福建省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基础设施更完善了、人居环境更优美了、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条件也更好了,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依然滞后。

(一)“优先发展经济”的思维定势使文化保护步伐缓慢

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这是我们一段时期以来秉承的观点和思维方式。从理论上看,它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并无差错。但过多地强调经济的决定作用,会让我们的思维受到制约。

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试点实践中,“优先发展经济”的思维在项目资金的分配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大部分村寨都将主要的资金用于改善村寨的基础设施、完善村寨的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少的资金用于文化保护。譬如,青水畲族乡沧海村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以来,用于改善村寨基础设施的资金约有124万,主要围绕“山、水、田、园、路”整治,而用于文化保护的资金仅15万左右。南平岭炳洋村,是一个从废墟中崛起的村寨,其主要的资金也基本用于村寨内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如新居建设、道路硬化、生活垃圾处理、小区绿化等,资金缺口大,基本没有用于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改善村寨环境、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是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但过分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其他几方面工作的弱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步伐缓慢。

(二)保护文化与发展经济两条线进行,互动性较差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潜在的资本,通过市场机制的恰当运作是可以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在此意义上,文化不仅仅只是一种精神财富,它还能创造物质财富。

在实际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中,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性比较弱。除了宁德蕉城区的猴盾村、上金贝和长乐琴江满族村等几个村立足文化资源,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试图将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挂上钩外,其他几个村寨的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就像在两条平行的轨道上各谋其事。发展村寨经济方面,主要是以地方性特色而非文化特色为考量,大都是以山地资源为依托发展茶产业、种植葡萄、水蜜桃和花卉木苗等等,与本村寨的民族文化联系不紧密。文化保护方面,主要是集中于完善文化设施,如修建文化陈列馆、畲寨山门,对房屋进行立面改造等等,与发展村寨经济联系不紧密。

在调查走访中,有村干部反映村寨地理位置太偏僻,发展旅游困难重重。如今,愈演愈烈的乡村文化游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一说到发展文化产业,首先就会联想到文化旅游。许多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表明,保护文化与发展经济这两条线是可以有交叉的,而这个交叉点不一定就只是文化旅游,还有可能是少数民族的特色美食、服饰制作、舞蹈等等。每个村寨应该立足于自身的文化优势找准这个交叉点,使文化在自身得以保护的基础上能助推村寨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又能带动文化保护更上一层楼,从而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文化保护的层次不高,活态传承难度大

目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保护的层次不高,方法简单。11个首批试点村寨中,大多数村寨采取的是修建寨门、建设文化陈列馆、修复文物等方式。这些方法虽然能直观展现少数民族文化,但只知形式而不知形式背后蕴含的意义,对于外族人而言,看这些文化陈列品、寨门等等就无异于走马观花。另外,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经常使用的方法,它确实对宣传少数民族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往往就是申报成功后就不了了之。以上的保护方式均属于静态的保护,以人为传播主体的活态的文化保护则更难以做到。例如,青水畲族乡沧海村,村民们平常已没有穿畲族服饰、讲畲语的习惯,做刺绣、剪纸艺术等这些传统工艺的人已经很少,村里如果开展一些畲族文化活动要召集人也是比较困难。溪南镇白露坑半月里村,作为畲族歌王的故里,畲族小说歌曾经在这里流传,因畲族没有文字,小说歌只能靠口耳相授。如今,少数民族村民们对畲族传统的节日习俗已逐渐淡化,年轻一代都喜欢流行音乐,对本民族的歌曲并不感兴趣,畲歌传承困难重重。

(四)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保护意识较弱

在调查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普通村民们对于本村寨文化保护的态度比较淡漠,积极性不高。譬如,青水畲族乡沧海村为村寨内所有建筑物融入畲族元素进行房屋立面改造时,遭到部分村民的拒绝,村干部们得挨家挨户去做思想工作。湖西畲族乡顶坛村,因村民缺乏保护意识,蓝廷珍府第里面大量的畲族文物被毁、城墙倒塌。虽然蓝廷珍府第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造成的损失已不可复原。长乐琴江满族村的村干部也反映村民们对村落文化的保护,参与度低,不配合,导致他们的工作任务繁重。少数民族文化的主体理应是少数民族群众。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政府部门主导了文化保护,少数民族群众却成为沉默者,参与变得形式化、边缘化。或许在当前这个阶段,这种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文化保护模式是必不可免的。但自下而上的文化保护模式才能让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文化保护之路走得更远。

三、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保护的建议

当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经济建设被日益重视,而文化的保护却仍处于弱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保护与发展村寨的民族文化,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建议政府部门尤其是直接参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的基层政府部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

(一)提高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少数民族文化是该民族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核心特征,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又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和空间场所,由此可见,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意义重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实践活动是由政府部门发起并主导的一场有计划的文化变迁行为,[5]属于顶层设计的行政行为。该项目的实施,本身就体现出了上级政府部门对少数民族文化面临不断消亡危险的觉知。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当地的基层政府部门作为项目的直接推动者,似乎并未完全领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这个项目的最终意图,他们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仍缺乏必要的觉知。这也是导致在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具体实践中,文化保护工作滞后的主要原因。基层政府部门应认真审思,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二)重新认识村寨经济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将不再只是简单的“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的关系,而是越来越呈现出水乳一体、互相融合的发展趋势[6]。一直以来,我们比较重视的是如何在经济上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重视不够。

少数民族文化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特性决定了它也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首先,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稀缺性、不可复制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为它能进行市场化运作提供了可能性,也为它能在市场经济中获得一席之地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其次,少数民族文化的自然性、原生态性也使得它具有对外开放的能力以及必要性。少数民族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若能被巧妙利用,必然可以对其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近几年,民族文化旅游热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原生态、淳朴生活的向往,也有力证明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开放潜力。第三,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整合的功能[7],它是少数民族内部团结的重要基础。少数民族文化是该族人民群众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是联结他们的重要精神纽带。稳定的共同文化让他们形成稳定的内聚力,从而为新时期少数民族村寨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软环境。

(三)加强村寨建设的长远规划,突出文化特色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主要的特色莫过于文化。如何能在村寨建设中彰显该民族的文化,科学规划很重要。首先,要组织相关力量对该村寨的民族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并深入研究,对该少数民族文化的来龙去脉、实质特征做到了然于胸。其次,要认真研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有关文化保护的内容,因地制宜,突出特点。譬如,在古民居改造方面,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护好民族建筑风格和建筑工艺。同时也要鼓励村民建设带有民族特点的新民居,凸显民族特色。在发展特色产业方面要综合考虑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因素,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在改善村寨生产生活条件方面,要注重改善村寨的文化条件,如建立相应的文化馆、文化站、文化中心以及图书室等等。第三,当地政府部门要对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有充分的认识,避免规划过于激进。

(四)区分对待不同性质的文化,做到适度开发

若按文化的存在形式来分,少数民族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历史古迹、文化典籍、官私文物等等,非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民间流传的故事、传说、戏曲、唱词以及绘画、音乐、手工艺术品等方式方法与技艺等等。

对于不同性质的文化应采取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措施。对于物质文化,重点是保护,尤其是那些比较稀缺却又不可复制的文化类型,要着力加强保护,慎重开发。对于非物质文化,可考虑在开发中进行保护,让它们在流传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实现活态的传承,达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不管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保护都是第一要务,在保护的基础上再综合考虑开发利用问题。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有种愈演愈烈的趋势,很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也在致力于发展乡村文化游。文化与经济互动起来,确实能发挥文化特有的价值,给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带来经济实惠,但要因地制宜,并非所有的民族村寨适合发展文化旅游,能发展旅游的也要把握好度,不能因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民族文化失真。

(五)加强村寨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

目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文化保护基本还是处于兴建文化馆或博物馆,陈列展示民俗物品的静态保护阶段,活态的保护很少,也很难。

文化活态传承的关键因素是人,这个“人”既指个体,也指群体。个体意义上的人,主要是那些特定的文化传承人,譬如畲族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人、畲歌传承人等,而群体意义上的人则泛指生活在这个村寨里的少数民族群众。有一些民俗文化是透过一些群体性的活动来呈现的,譬如,畲族的三月三对歌,祭祀活动等,如果这个群体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那么这个文化活动也就难以实现。对于前者专门型人才,我们要去挖掘,去发现,或者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加以培养,并在生活上给予必要的保障。从长远考虑,更需要对年少的一代进行教育,使他们从小能对自己民族文化有认同感、自豪感,培养他们的传承意识;对于后者,群体意义上的“人”,我们要努力完善村寨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村民的致富道路,留住村民,让村民们在村寨安居乐业。

(六)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自觉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传统文化是由少数民族的先民们创造并被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可接受,共同维护,世代相袭的,因此,在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时不可忽视少数民族群众这一文化主体的力量。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少数民族群众要从被动传承文化的状态过渡到对本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的状态,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也不是靠少数民族群众自己就能实现的。在现阶段,还需要靠政府的力量来唤起他们的文化自觉。

当地政府部门可以借助各种新兴媒体和方式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保护和发展工作进行必要的宣传,让少数民族群众明白保护其文化的重要意义;要积极打造少数民族文化品牌,并扩大影响力,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将文化保护与村民的生活需求联系起来,使村民在保护文化的同时又能满足其某种生活需求,提高其保护文化的积极性。另外,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要特别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地位,注重他们对村寨建设的主观态度与意见表达,增强其主人翁意识。[7]

[1]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经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2]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福建省少数民族乡村社会经济统计资料2014[M].2015:188-221.

[3]龙晔生,谭瑾.文化自觉与特色村寨的保护发展: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民族论坛,2012(8).

[4]李然.武陵山区民族村寨保护发展的调研与省思[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4(5).

[5]辛世俊.经济与文化关系的新认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6.

[7]段超.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责任编辑:倪芬

G124

A

1674-1072(2016)01-064-05

2015-12-15

黄淑萍(1981-),女,浙江浦江人,福建省民族与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族文化、民族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畲族村寨少数民族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畲族三月三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无蚊村寨丁屋岭
畲族民歌
村寨——海坪彝寨
特色村寨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