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考察牡丹江林区
2016-04-16陈学良
陈学良
刘少奇考察牡丹江林区
陈学良
1961年,面对全国林业存在的木材供不应求等诸多问题,国家主席刘少奇决定利用假期到东北林区进行一次考察。考察范围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的伊春、牡丹江、大兴安岭及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林区。
7月18日,刘少奇夫妇及林业部副部长张昭与随行人员到达哈尔滨。在省长李范五陪同下,刘少奇开始对黑龙江林区进行考察。他们首先冒雨视察了伊春林区带岭作业区。27日下午,到达牡丹江东京城林业局。东京城林业局的施业区地处镜泊湖区。因为是休假考察,接待人员想请刘少奇夫妇游览一下镜泊湖,但他却执意尽快到林地去看看。当他看到附近的次生林里,被砍伐的树木横七竖八散落一地时,感到非常可惜。他告诫随同干部,开发旅游是好事,但不能破坏了湖岸周围的树木,没有青山,湖水也会逊色的。
当天下午,刘少奇考察了东京城林业局北湖头人工红松幼林。这是由一大片柞树天然次生林改造而成的人工培育的万亩试验林地。局长赵国英汇报了对这片红松幼林的管理方式和发展人工更新的设想。刘少奇认真听取介绍,并建议在进行人工更新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天然更新,这样才能多快好省地完成森林更新任务。
29日下午,在专家疗养所召开了座谈会。赵国英和森调队党支部书记刘清海,就林业局的经营和生产情况作了全面汇报。刘少奇听得非常认真,做着笔记,还非常关心林业职工的生活情况。面对刘少奇亲切的询问,赵国英非常激动,实事求是地向他反映了当时林业工人最大的困难,就是粮食和劳动保护问题。赵国英说,林区工人是重体力劳动,粮食不够吃是一个大问题。林区工人大多都野外作业,风雨冰雪,建国12年了,工人们还没有任何必要的劳动保护。
听完汇报后,刘少奇就当时的林业体制、林区劳动力与林区职工生活、林业资源保护、更新造林等问题,谈了他自己的一些想法。他说,如果一个林区面积3000公顷,定居十几户,由国家投资,给盖上房子、开好地,供给些牲口、农具。头一年供给粮食,第二年粮食自给。每户开荒2亩地,1.5亩给集体,0.5亩作为自留地。自己再开1亩,共3亩地。此外,每个劳动力管300公顷林子,10个人就可以管3 000公顷。在30平方公里范围内,形成一个小合作社。把这块林区按规章制度承包给他们,木材国家收购,采集山货可以自己出售。这样他们自己解决了吃的,国家的林子也管起来了,而且国家还节省了工资。
刘少奇在会上还谈到了,在林业企业内要搞好党政分工的问题,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场长负责制。主张党主要管方针政策和思想政治工作,党委决策后,出面去管的应是场长、主任。党委不要干涉具体的某棵树怎样种或怎么样砍。党委要管大事,业务工作要由局长去管。党支部要贯彻方针政策,保证和监督生产任务的完成。他还非常重视知识分子在林业生产中的作用,并提倡让知识分子充实到林业生产的领导岗位上来。他说,一定让懂技术的人去组织生产,林区要有机械师、林业工程师。以后机械化程度越高,对技术的要求也就越高。一定要注意对林区职工的技术培训。
刘少奇到牡丹江林区考察前后虽然只有3天时间,但这3天他几乎都用在了工作上。他抓紧一切机会与随时遇到的林区工人交流,实地了解林区工人的生活状况。7月30日,刘少奇离开牡丹江。在返回哈尔滨的列车上,他仍然与地方领导同志讨论林区工人的生活问题,特别是对林区物资的供应问题。他对林区的木材生产以及商品的等价交换问题提出很多想法。
刘少奇回到北京后,1961年11月,全国各林业部门就收到了中央关于给林区职工发放劳动保护服的文件,并从1962年起,林区工人有了劳动保护。随后,黑龙江林区陆续办起了150多个营林村,开荒种地,缓解了林区粮食困难,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林区的日用品供应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作者单位:中共牡丹江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博zhangb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