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6-04-16白亚光

奋斗 2016年8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传统

白亚光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白亚光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每当面临重要转折关头,人们总是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审视和反思。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揭示其与当代价值观念的内在联系,是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建设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个民族的文化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但总有一些东西会积淀下来,形成相对稳定的风俗、习惯、心理、观念和信仰,也即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体现在人们从饮食居住的物质生活到言谈举止的日常生活之中,人们日用而不觉,如同生物学上的基因,具有坚实的结构,一代一代遗传下去。

语言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之一。“未雨绸缪”“不耻下问”“与人为善”“舍生取义”等耳熟能详的词语,可能很多人不知其出处,不能深切地了解其含义,但经过世世代代的流传,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相互之间的交往。虽然现在社会历史条件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传统文化中孕育的基本精神,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知行统一的实践理性、矛盾易变的辩证思维、仁义礼智信的伦理诉求、和谐共生的处世准则、“修齐治平”的人生境界等,则作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而积淀下来,它所形成的价值熏染和教化无处不在,价值践行融入大众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国家发展、社会治理以及社会生活的各层次各方面。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资源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近两千年前的《汉书》,毛泽东青年时代求学过的湖南岳麓书院中就挂着这样的一块横匾。毛泽东对此加以新的阐发,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中国化的论述,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培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同时也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很明显,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以能在中国发挥如此大的作用,一是因为它自身的真理性,一是因为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我国现代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包括“实践运动”与“文化传统”的两个结合,即“在政治上,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在文化方面,马克思主义应与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结合,应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方向。”这就指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事实上,中国的先进分子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情况和时代要求,同时也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因。比如在宇宙观中,中国哲学崇尚自然,有一个持续不断的唯物主义无神论的传统,这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相通;在认识论上,中国哲学十分重视知与行的关系,偏重于履行实践,以达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相契合;在辩证法上,中国古代哲学家大都肯定变易是世界最根本的事实,肯定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由此引起天地间事物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中国哲学与黑格尔哲学“具有共同之点”,而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在社会思想上,早在《礼记·礼运》篇中,就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陈独秀、李大钊等第一批共产党人就受到过大同思想的极大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它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一样,也需要实行两种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需要和实践需要。他多次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观念、鲜明特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他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方针和政策时,多次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旁征博引、画龙点睛,总是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激荡。

三、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世界历史上,很多类型的文化因各种原因而中断。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国成为唯一不曾中断文化的国家。中华民族的统一主要是基于文化的认同,这种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的突出特点和优势,而这种优势不仅表现为它对内所具有的高度凝聚力,而且表现为它对外所具有的吸引力。

2013年,美国《新闻周刊》根据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网民投票,评选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2大文化国家以及这12个国家文化的20大形象符号。其中中国文化居世界第二位,代表中国的20个文化符号中有19项属于传统文化。居于第一位的美国20个文化符号中,有10项是属于20世纪出现或产生影响的。相比之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不足,需要高度重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而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会日益显示出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持,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四、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出现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即所谓“国学热”现象,反映了由于中国的崛起而引发的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思考和自信。与此同时,也有人认为五四运动以来,我们批判孔子,不要文庙;拆掉了祠堂,不要家庙;破除了迷信,不要土地庙,是数典忘祖,丢掉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要反对从整体上根本否定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主张抛弃民族文化传统而全盘照搬西方现代文化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也要反对不加反省地盲目继承甚至全盘肯定传统文化,而且还以偏狭的心态反对学习世界现代文化优长的僵化保守的文化观念。“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些阐述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与面向世界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全面认识、科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指针。

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梳理,搞清楚文化生成的自然历史环境、发展脉络、主要内涵、突出特点、表现形式、基本规律和基本走向,否则,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研究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化。

要在确切了解传统文化原始含义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根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进行科学分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的思想价值。对一些封建烙印明显的东西要予以抛弃,而对一些诸如四书五经等影响深远的经典,则要做更为深入细致的分析,既要看到它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奠基作用,也要指出这些经典所具有的局限,特别是它们与现代社会的法制建设、民主化进程的不相应之处。

要大胆学习和借鉴国外现代文化的优长。国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越深入,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就越清醒,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程度也就越高。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要认真学习借鉴,在不断汲取各种文化养分中深入认识、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分析为基础、以国外文化为借鉴,根据时代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阐发。这种阐发不是照搬原义,而是在尊重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也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采用现代科技和传媒手段充分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作者系黑龙江省文史馆馆员)

责任编辑/徐朝 xuzhao@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传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