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达学园”时期朱光潜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6-04-16黄晶晶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安庆246100

关键词:全人人格教育朱光潜

黄晶晶(安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100)



“立达学园”时期朱光潜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黄晶晶
(安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100)

摘要:在上世纪 20年代的“立达学园”时期,朱光潜将“发展全人”的人格教育摆在“立达”教育的核心位置,这也成为其自始至终坚持的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在《旨趣》这篇“立达学园”的教育宣言中,朱光潜深刻地揭示了个人、社会与教育这三者之间双向互动的密切关系,明确表明了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全人”。作为一种顺应世界潮流的现代教育思想,“立达学园”时期朱光潜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当下的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示意义,值得深入探析、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朱光潜;人格教育;立达学园;全人

1925年,有着十余年中西受教经历的朱光潜,在美国“人格教育运动”(Character Education Movement)的影响下,顺应国内“教育救国”的时代潮流,怀着对当时中国教育乱相的深刻反思,与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创办了私立学校“立达学园”提出并努力践行自己的“人格教育”理想。在大力倡导“立人教育”的今天,九十年前“立达学园”,时期朱光潜的教育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析、思考和借鉴。

一、关注个人、教育与社会之关系

在此前中国公学和春晖中学的教育实践中,朱光潜的教育理想之光无法完整地照进现实,而“立达学园”的创办则意味着朱光潜第一次有机会完整地实现自己的“人格教育”理想。在立达学园实际负责人匡互生的授意下,朱光潜执笔写就了学校的教育宣言——《旨趣》(1926),简明而深刻地阐述了创办立达学园的宗旨所在。

朱光潜在开篇即指出:“我们坚信人类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都应该有机会尽量发展天赋的资能,倘若有人因教育上的缺陷,成为社会进化的障碍,社会自身应负其责。教育是社会的义务,不是社会的恩惠。我们现在也只是本良心主张,履行社会的义务。”[1]170享受教育是个人的权利,教育是社会的义务;改造社会,要根本从改革教育入手。朱光潜等“立达人”从西方近代以来所确立的人权观念和基本价值观出发,坚信人类生而平等,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也都有充分发展个人天赋的权利,而社会则有为每个人提供教育的义务。在这里,朱光潜实质上提出了“个人——教育——社会”三者的关系问题:教育是社会对个人负责任的重要表现,是履行社会对人的义务的中介,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先天资禀;个人发展需要社会为其提供教育,反过来,受教育之人又以意志征服和控制环境、改造社会。有缺陷之教育,必有缺陷之人,也必有缺陷之社会;反之,要改造社会,就必须塑造完满之人,就必须改革教育,这是朱光潜始终坚持的逻辑思路。

个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朱光潜在每个阶段都深思的重要问题,他既关注教育对个人的培养、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更关注“个人转移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抗战的1940年代,青年们被卷入社会的洪流之中,都难免受到恶劣腐败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或悲观厌世,或消极混世,他们反过来又参与到污浊社会的队伍之中,使社会更加腐浊,正如其所言:“我个人深切感觉到中国社会所以腐浊,实由我们人的质料太差,学问、品格、才力,件件都经不起衡量。要把中国社会变好,第一须先把人的质料变好。”[2]247要改变这种学问肤浅、品格堕落、才力缺乏的风气,要真正改变“人的质料”,朱光潜认为只有寄希望于教育。但同时,他也明确指出,改变风气是教育的事,但是教育又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学校固然应该多给青年们以良好的影响,而校外的政教当局和社会也应该少给青年们以不良影响。事实也告诉我们,社会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有时比学校给予的正面影响更大,更何况学校也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难免也会沾染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要真正改造青少年的质料,需要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等多管齐下,方能有所成效。

二、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之人

在朱光潜看来,作为教育直接承担者的学校应有“特殊的精神”,即“要能对于现时社会有补偏救弊的效用”,换言之,学校要通过人格教育以改变“人的质料”、造就真正的人材,进而实现“补偏救弊”的社会功能。因此,在《旨趣》中,朱光潜集中表达了他对于人格教育的初步设想和目标。

(一)人格感化教育

朱光潜认为,当时学校教育模式之弊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人格感化,前者不纯粹以教育兴趣为基础,后者只以金钱换取资格,二者之间的交往只限于教室和课本之内,因而导致师不爱生、生不敬师。为此,朱光潜主张构筑一种“纯粹的”学校,即“纯粹由同志的教师,信仰的学生组成”的学校,教师志同道合,以教书育人为本,学生信仰教师,以尊师重道为本分;其特点在于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家庭性,一方面取社会之组织互助精神,另一方面取家庭之亲密友爱氛围,力求营造一种亲密无间、你敬我爱的关系,人格感化教育于是自然而生。联系立达学园的实际来看,学校确实团结了一批“同志的老师”和“信仰的学生”,尤其是朱光潜等创办者们,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以苦作乐、共同奋斗,在当时狗苟蝇营、官僚腐败的教育界显得相当独特。

(二)师生间至诚相见

在朱光潜看来,“诚实”是实现人格教育的第一个要素。无论是老师对学生之“爱”,还是学生对老师之“敬”,都建立在“诚”这一人格第一要素之上。诚,即不虚伪,实在可信,不自欺欺人。在朱光潜看来,虚伪之风气应由学校教育负大部分责任,学校教育的虚伪性体现于种种繁琐的行政条文,奖惩都流于敷衍的形式手段,而并不具有虔诚的内容目的。要改变这种风气,就必须斩除这些“虚伪的祸根”,也就必须要求师生之间至诚相见,免除一切虚伪,彼此诚恳相待。

(三)改造国民自私性弱点,培养自我牺牲精神

在朱光潜看来,我国民族劣根性之一在于“组织力薄弱”,其根由在于“自私心太重”,这种国民劣根性是导致文化衰颓和政治腐败的祸根。由此,他提倡“牺牲精神”,这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要抛弃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个人主义。朱光潜对唯我独尊的自私心态、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批判,而对孟子继承孔子儒家思想而提出的“四心四端”说大加赞赏,并为此专门写下《谈恻隐之心》《谈羞恶之心》等语重心长、情词恳切的文章;二是要以人群幸福作为自己的幸福,也就是“公”与“私”、“小我”与“大我”、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朱光潜主张做学问、干事业都要尊重公道公理,反对私心私用,他激赏的是早期基督教神父们,敬重的是那些不甘于做奴隶而甘愿牺牲一切的民族抗战勇士和少数优秀知识分子。以牺牲精神作为立达师生极力培养的内在精神,体现出朱光潜独特的“英雄主义”情怀和宗教关怀。

(四)通过劳动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培养人类最高贵的意志力

在朱光潜看来,劳动不仅锻炼人的体魄,更锻炼人的独立的精神意志,使其能够过一种俭朴生活,而不易屈服于物质欲望。因此,朱光潜等立达人力求将劳动引入教育,从而诞生了一种“工学合一”的“工学教育”方式。在他们看来,只有“工学合一”,才是人的正当生活,因为劳动不仅可以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更可以使我们领略到创造的快慰。为此,立达学园不仅专设了“农业生产科”,坚持让学生学工、学农,还开办了一个农场。在今天,很多学校也开设了所谓“劳动实践课”,其意图也大抵如此,只不过因为时间和场地有限,学校和教师投入的精力又很有限,以致于这些劳动课基本上流于捡垃圾等形式,很难培养其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习惯,更谈不上独立的精神意志的培养。

(五)倡导独立思考、自由研究,养成科学的头脑

20世纪初科学主义的风潮影响全世界,对科学的追求即意味着进步和发展的可能,再加上朱光潜自己亲身经历了西式的科学训练,所以他深深懂得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和科学训练的必要性。他不止一次地提出,学校教育(包括师生)不能纯粹以记忆书本知识为目的,重要的是要培养师生独立思考、自由研究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科学训练来养成自己科学的头脑。后来,在回答一位青年朋友询问的信《谈理想的青年》中,他更是将“科学家的头脑”作为干事业必须的条件之一。只有人人都明理,都能以科学的头脑去应付人生的困难,人生的合理化、社会的合理化才可能变为现实,反之,一个头脑糊涂的人是不可能在学问或事业上有伟大成就的。

总之,这篇纲要性的《旨趣》很好地反映了当年朱光潜和匡互生、夏丐尊、刘大白等诸多“立达人”对于教育自由、建设优良校风、完善学生人格等方面的热切期盼和努力,朱光潜所推崇的儒家传统教育的学院作风和古希腊学园精神,在其中也得到深刻体现。归根结底,朱光潜提出的所有主张都旨在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为我们初步勾勒了一种“全人教育”的理想设计蓝图。正如“立达”老师刘薰宇在《全人教育论发端》中所提出的:“我是主张‘全人教育’的……‘全人教育’是以全人为目标,用教师的全人活动指导学生的全人活动为手段的教育——‘全’不是‘完全’的意思,是‘整个’的意思。”“教育者不将被教育者整个的人格作为对象,用自己整个的人格来实施,教育是无效的。”[3]185可以说,“立达学园”的教育理念和施教大纲就是希望在有限的、相对自由的条件下,培育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 “全人”。很显然,朱光潜正是将“发展全人”的人格教育摆在了“立达”教育的核心位置,这也成为其自身始终坚持的最重要的教育理念。

三、朱光潜人格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正是在“立达学园”中,朱光潜积极实践着自己的教育主张,并在实践中不断反省和升华;与此同时,他也在努力学习和积极吸纳其他志同道合的盟友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可以说,“立达学园”是朱光潜60年教育生涯中的重要一站,其特有的旨趣和精神,其自由的校园风气和对于“人”的完整性的追求,对于朱光潜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教育都有着特殊意义。立达学园在形式上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朱光潜等人教育理想的失败,恰恰相反,他们以其失败显示出对教育独立和完整人格的高远追求与当时混乱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条件之间的不相匹配。

今日之中国经济实力雄厚,政治相对稳定开明,完全有条件来实现教育独立和完整人格塑造的教育目标,因为只有当人们在独立的教育环境中经受人格教育的培养,才可能避免残缺的人格带来的残缺的人生,才可能拥有应对纷繁世相的正确辨识力,以全面完善的人格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并撒播人格的正能量,影响他人,改变社会风气。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光潜在“立达学园”时期的教育实践以及人格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下的教育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仍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

(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人”,即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接受此人格教育的他们又会反哺教育,影响他人,改造社会风气,从而形成和谐社会。

朱光潜非常深刻地揭示了个人、社会与教育这三者之间双向互动的密切关系,即教育个人社会。健全的学校教育培育健全人格的学生,由此才能形成健全的社会风气,健全的社会风气又会反过来强化健全的学校教育,最终形成治平之国度、和谐之社会,在这种良性互动中,“人”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改造社会的主力。反之,不健全的教育所培养的必然是人格不健全、没有真才实学的学生,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尤其是教育岗位)之后,必然吸纳已有的社会之恶习风气而变本加厉,形成新的恶习风气,这就是朱光潜所说的学校教育与社会风气“彼此以坏影响交相推移,以至于积重难返”[4]191,造成国家衰颓、社会混乱,在这种恶性互动中,“人”既是教育的受害者,又是污染社会的施害者。因此,在社会问题、教育问题、青年问题等依然严峻和棘手的当下,我们有必要坚定不移地以“立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以整体人格投入教学,并以学生的整个人格为对象,努力培养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有责任感的时代青年,并通过他们逐步实现教育问题的破解、社会不良风气的改造,使之最终成为一种健全完善的全人教育,一个风清气正的和谐社会。

(二)教育过程中应重视人格感化,以“诚”为基,在人格与人格的平等对话中建立互信关系,这是实现人格教育的重要保障和途径。

朱光潜从根本上抓住了教育的真谛,即教育应重视人格感化。要实现教育之目的和效果,必须把教育者与受教者者当作人格平等的两个主体,而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两个主体之间的感情沟通和对话,是发自内心的而非形式的一种敬与爱的体现,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种侧重于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感化的教育观,有利于避免传统教育观念中的“教师中心论”或现代教育中的“学生中心论”所导致的某些偏颇问题,前者如教师“一言堂”式地强制灌输,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者;后者如学生被捧为上帝,教师一味顺从学生的一切兴趣爱好,只能表扬、鼓励,而不敢严格要求或批评,结果导致部分学生更加自由散漫,自私自利,心理承受力差,不懂得尊师重道等。在今天,我们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取消或剥夺教师的育人职责,而是说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人格独立的主体,并以自身健全的、具体的人格感化学生,使其也具有健全完善的人格,在人格与人格的交往对话之中,双方建立起互信关系,彼此诚心相待。要之,这种感化近似于西方宗教中牧师对信徒的宗教布道,不是以一种强制、外加的力量来实施教化,而是试图以一种自觉的、内在的人格修养工夫来实现化育的目的,朱光潜是通过对人格的尊重来实现对教育的尊重的。

(三)教育应以“发展全人”为宗旨,正确认识教育的功用,正确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美育、体育、群育的关系。

朱光潜曾在《谈学问》一文中说道:“学校教育,在我想只有两个重要的功用:第一是启发兴趣,其次就是指点门径。现在一般学校不在这两方面努力,只尽量灌输死板的知识。这种教育对于学问不仅无裨益而且是障碍!”[5]34这一批评是切中肯綮的。在朱光潜的教育理念中,培养知识学问只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当时的教育界极度扩大了智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却造成了德育、美育、体育、群育的普遍缺失,这使得学生们都变成了只会读书而不顾其他的学习机器,成为没有团体意识和集体精神的自私的个体,甚至没有健康的体魄,这显然是与教育的“全人”目标相背离的。如果教师只把知识学问当作求取功名利禄的工具,学生只为功名利禄而求学或得禄而忘学,那么,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因此,朱光潜明确指出:“教育必以发展全人为宗旨,德育、智育、美育、群育、体育五项应同时注重。”[6]28换言之,今天的教育应以启发学生的兴趣、指点他们做学问的门径为基本功用,努力实现“五育”并重、均衡发展,这样的教育才不是为了满足一时一地的需要,而是为了实现一人一生的需要。只有以“发展全人”作为教育宗旨,以培养健全人格作为教育中心,创新人才的培育才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8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2]朱光潜.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M]//朱光潜人生九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3]刘薰宇.全人教育论发端[M]//许骥.给教育燃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朱光潜.教育的质与量——战后高等教育问题之一[M]//朱光潜全集:第 9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5]朱光潜.谈学问[M]//朱光潜人生九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6]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4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6)03-0138-04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3.32

*收稿日期:2016-02-25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朱光潜教育思想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AHSKQ2015D102));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黄晶晶(1981- ),女,安徽怀宁人,文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心理学。

猜你喜欢

全人人格教育朱光潜
挚友可贵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content validity of a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Person- Centered Primary Care Measure’: findings from cognitive debriefing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与美同行——读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有感
大学整全人的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旨归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强化人格教育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