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生态学视域下高知“剩女”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2016-04-16康敬群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关键词:剩女婚恋观

康敬群(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社会生态学视域下高知“剩女”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康敬群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摘要:本文从社会生态学视角出发,分析了当下中国高知“剩女”现象的现状和后果,详细梳理了高知“剩女”现象的形成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本文认为,应该认真分析高知“剩女”现象带来的社会生态影响,妥善化解由此衍生的社会生态问题。

关键词:剩女;社会生态;择偶标准;婚恋观

一、引言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适龄男女缔结婚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就像俗话所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由于各种原因,越来越多的大龄女性陷入难以婚嫁的境地,被人习惯性地称为“剩女”[1]。高知“剩女”是指那些受过良好高等教育、有较高收入和智商、超过法定结婚年龄的未婚单身女青年。随着高知“剩女”队伍的不断壮大,它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人、自然以及社会是社会生态的重要构成要素,良好的社会生态发展应妥善地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并使它们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社会生态学认为,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生态文明与社会文明的关系,必须促进两者良性互动、和谐共进。作为社会生态发展要素的男性、女性和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龄未婚女性是女性中的特殊群体,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高知“剩女”现象已称为社会的焦点问题,研究高知“剩女”的婚恋问题,对减少中国女性的婚姻困扰,建立良性社会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知“剩女”现状及后果

“剩女”群体是女性中的特殊群体。“剩女”一词是教育部发布的《2006年中国语言生态状况报告》中的汉语新词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剩女”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一项关于“剩女”现象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上海在校女大学生基本认同独身观念,所占比例高达82%以上,而高学历女性认同独身观念的人数更多,接近90%,这说明当代“剩女”现象仍存在大量发展的趋势。全国妇联《2009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也显示,城市中约有41%的女性担心自己找不到配偶[2]。

高知“剩女”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催生了一大批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态行为。近十年来,反映“剩男”和“剩女”现象的影视作品充斥了千家万户的电视屏幕,《桃花运》《非诚勿扰》《大女当嫁》《中国式离婚》《幸福来敲门》等家庭情感伦理剧成为热播的电视作品,吸引了公众的眼球。《剩男剩女》于2006年创刊,专注于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与情感。“剩男”“剩女”被用作专业词汇来分析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解读现实社会现象,成为诸多学术研究和新闻媒体的常用词汇。

高知“剩女”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后果。高知“剩女”的婚姻观比较讲究,她们往往要求男方同质匹配、资源对等和梯度择偶,一般不愿“下嫁”委屈自己。“剩女”比例如果持续上升,将会加剧地区性别比例失调,加剧“剩女”滞婚或不婚现象,使男性遭受“婚姻挤压”[2]。一部分高知“剩女”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而不婚,加大了父母的心理负担,伤害了亲情,影响了传统意义上的代际传递和延续。另外,还有一部分高知“剩女”为了满足自身欲望,追求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而选择不婚,个人道德负担消减,欲望合理化,带来了婚前性行为、未婚同居、人工流产、弃婴、性病等问题,加大了社区生育健康服务系统的压力,导致社会生育率下降。社会媒体频繁使用“剩女”这一词汇对未婚的女性带来巨大影响和压力,未婚女性倾向于比照其他群体来检视自身不足,构建自己的婚姻理想,“剩女”现象的出现必将对未婚适龄女性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大龄未婚女性的自我认知也会随之出现危机,甚至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三、高知“剩女”问题的成因

造成高知“剩女”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因素:

(一)传统婚恋观的影响

传统上,青年男女在择偶方式上存在一种“男高女低”的婚姻梯度,这也是中国传统婚恋选择的基本原则[3]。这种漫长的社会变迁中形成的婚恋观念仍然对当今的人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所谓“男高女低”,是指女性通常希望寻找在能力和条件等方面都强于自己的攀高择偶倾向,例如,她们希望自己未来的配偶在各方条件都好于自己,比较青睐那些稍年长的事业有成、会照顾人的大叔级的优质男性,而男性却一般会选择学历、收入等都不优于自己的年轻女性。由于男性女性择偶中“男高女低”的观念差异,使婚姻市场上出现了人为的选择性的性别比失调。尤其对于那些学历高、职位高、收入高的“三高”女性来说,如果按“男高女低”的择偶模式去选择对象,可供选择的适龄男性就成了凤毛麟角,可以匹配的更为优秀或者同等优秀的男性都相对稀缺,导致在婚姻市场上出现被挤压的现象,造成高知“剩女”大量出现[4]。

(二)女性独立意识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女性独立意识的增强,婚姻中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感逐渐减弱,女性在社会中成为各行业各领域的精英、骨干,具有较为独立的人格和社会地位,不再把婚姻当作生活的主要依靠。她们逐渐摆脱了男权主导的霸权体系,经济独立、自由,“嫁汉”不再是以“穿衣吃饭”为目的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她们开始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更加追求感情的纯粹性,“感情至上”。知识与情趣、经济与人品皆有的成功男人才是她们心中的白马王子。很多“剩女”认为自己单身的原因就是没有遇到让自己心动的男生。也有一部分高知女性通过不断努力,营造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黄金婚龄”时陶醉于自己的单身贵族生活,不知不觉中沦为了“剩女”。

(三)女性教育程度的影响

面对日益激烈的职场竞争,为了获得良好的工作机会和职位,现代女性不得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素质。2008年,全国妇联副主席黄晴宜曾指出,女性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5.4%,全国女干部占39%,女党员占20.4%[2]。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工作岗位,经济上能够独立自主,政治上开始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每年的高考录取人数中,女生人数持续走高,在校女大学生人数接近并最终反超男生,出现“女生潮”现象。女生能够有机会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一方面有了更多更好的就业发展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她们对社会的认知,使她们冲开传统的婚姻关系和家庭模式的束缚,能像男生一样参与社会,建功立业,她们中的一部分人不愿过早结婚、生育,转而把主要精力用于事业发展和个人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她们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得不长时间地努力紧张地工作,导致可支配的业余时间减少,交往范围缩小,投入到谈情说爱、谈婚论嫁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在事业打拼的过程中,也不得不推迟婚恋,导致在适婚年龄阶段上处于“婚姻空白期”,一部分人因此而无奈地沦为了高知“剩女”。

(四)当前社会婚恋环境的影响

当下中国正处于大变革的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家庭婚恋道德均出现了新的变化,各种“负能量”的社会现象对女性的婚恋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充斥于网络和报刊媒体的“婚外情”“小三”“出轨”“网恋”等不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的现象及现实生活中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对于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冲击。婚恋道德规范的松弛使婚姻似乎成为了一座摇摇欲坠的“围城”。女大学生一方面渴望获得甜蜜的爱情,另一方面,她们的美好婚恋理想在现实中又难以实现,促使更多女性转而继续埋头专攻学术,获取更高质的教育,以逃避现实的残酷,延迟对婚姻的诉求。长时间的求学在客观上促使女性被迫进入“剩女”行列。现实家庭的不稳定和爱情的日趋脆弱,让一部分婚姻之外的女性对当前的社会婚恋道德环境和婚姻家庭生活感到畏惧,降低了她们对婚姻稳定、安全和幸福的预期而无所适从,不敢贸然涉足婚恋,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知“剩女”现象的蔓延[5]。

(五)高知女性性格的影响

接受过较长时间教育的女性,由于长期封闭于象牙塔中求学,与社会外界接触较少,容易形成内向和理性的群体性格。性格内向是高知女性较为普遍的特征。她们当中一部分人由于受教育的年数较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现实的社会生活缺乏了解,对外界纷繁复杂的社会缺乏认知,在性格上容易产生偏激或走极端,一部分人甚至产生了心理障碍和负担,与同龄的青年人往往难以产生共鸣,加之长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婚恋过程中趋于被动内敛,这样一来,加入高知“剩女”的人数就不断增加。

四、高知“剩女”问题的解决路径

由于高知“剩女”的不断涌现,我国的婚姻结构出现了失调。不少优秀的高知“剩女”多因为婚姻的理性梯度选择而无法找到合适的配偶,而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男性却因为社会女性数量的不足而无法结婚,导致大批适婚男女青年“过剩”,游离于婚姻殿堂之外。缓解或解决高知“剩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种:

(一)优化人口户籍政策,遏制高知“剩女”规模膨胀

从国家和政府层面,需要适时优化现有的人口户籍政策,打破城乡分割、地区封锁局面,促进城乡结合、地域结合和人口流动,分散城市中的大龄女性,防止大龄未婚人口的大规模出现[1]。目前有些省市已逐步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界限,对高知“剩女”现象有一定的化解作用。政府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婚恋政策,提高现代女性渴望婚姻的意识,颁布一些提升高知“剩女”结婚意愿的政策和措施,如购房政策等,强化她们主动收集和传播婚恋信息的自主性,鼓励她们适龄结婚,缓解当前高知“剩女”所带来的压力和问题。

(二)加强婚恋教育与引导,打破传统婚姻梯度选择

婚恋观是指人们对恋爱、婚姻和家庭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摈弃过时的传统婚恋观念,打破传统婚姻梯度选择,不能给婚姻附加太多的感情以外的“私欲”。可以利用社会传媒,包括平面、立体和网络媒体等,对适龄青年人,加强舆论导向宣传,改变他们长久以来固有的梯度选择婚恋模式,摈弃传统观念对男性的过高期待和对女性的贬低,唤醒男性的理性意识,以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标准来选择配偶,在平等的伙伴式爱情婚姻关系基础上,从非理性的“下娶”逐步向理性的“平娶”“上娶”转变。

(三)营造和谐稳定婚恋氛围,缓解高知“剩女”心理压力

国家和政府应该采取措施,通过法律制裁和道德谴责等手段,弘扬和睦家庭幸福家庭理念,加强健康家庭机制建设,对破坏家庭、破坏婚姻的行为和个人依法惩治,营造健康、和谐、稳定的社会婚恋氛围。社会工作者要介入“剩女”家庭,积极与高知“剩女”父母沟通,帮助他们了解社会现状,了解女儿的内心苦衷,改变他们对高知“剩女”的“高压”态度,不逼婚、催婚,从而减轻大龄女青年来自父母的心理压力。

(四)正确引导媒体舆论,排除“剩女”择偶心理障碍

电视网络媒体对于“剩女”的宣传及炒作,引发了全社会对“剩女”群体的关注,使“剩女”暴露在风口浪尖和白眼冷眼之中,继而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因此有必要正确引导舆论,强化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引导社会正确看待“剩女”现象,帮助“剩女”减轻心理压力。高知“剩女”也要理性地认清现实,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放宽择偶标准,重视双方精神上的契合,在给别人机会的同时,增加自己的选择机会。对于那些有婚恋心理障碍或思想包袱的高知“剩女”们,要放下包袱,排除各种心理负担,勇敢自信地走向婚恋市场,充分发掘各种平台资源,主动与人沟通,在更大空间范围内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寻找适合自己的伴侣。

(五)创建公益性婚恋平台,提高“剩女”相亲成功率

社会各界应该通力合作,创建青年联谊交友平台,帮助她们扩大与异性的交往范围,提高她们婚恋的成功机率。政府、社区及有关部门可以因地制宜建立一些婚姻介绍所、婚恋网站,开辟电视相亲节目、相亲会等,为高知“剩女”们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和快捷途径,帮助“剩女”们去认识和了解适婚对象,提高相亲成功率。

五、结语

高知“剩女”是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给社会带来了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辩证地加以研究,但是我们也不能夸大它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解决高知“剩女”所带来的问题,国家、政府、家庭和个人需要共同做出努力,要认识到这是人类社会生态的短暂性失调,不会长期存在,在社会生态进步过程中会慢慢化解消失。从人类社会生态和谐的视角对高知“剩女”的现状进行描述,分析高知“剩女”问题存在的多重原因,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对妥善化解高知“剩女”带来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杨颜竹.“剩女”现象探源[J].法律与生活,2013 (10):61-63.

[2]龚超,李春丽.论我国“剩女”问题及其社会影响[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2):13-15.

[3]宁鸿.“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理论界,2008 (12):223.

[4]张亚军.我国“剩女”问题的社会学思考[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1(2):21-23.

[5]朱磊.当代社会“剩男剩女”现象形成的原因探析[J].青年探索,2014(4):78.

A Socio-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Problems with “Leftover Women”

KANG Jing-qun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Abstract:Taking a social ec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present paper examined the so-called “leftover women” phenomenon and its problems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alyzed its possible causes and put forward some solution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leftover women” phenomenon and its socio-ecological effects should be taken into serious consideration so as to find proper strategies and solutions.

Key words:Leftover women; socio-ecology; marriage criterion; marriage outlook

中图分类号:C91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6)03-0108-03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3.25

*收稿日期:2016-03-19

作者简介:康敬群(1970-),女,政工师,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及青年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剩女婚恋观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及建议
——基于对新乡市大学生的调查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论欧阳子小说中的婚恋观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
婚恋观转变与基层行政——以1953年北京贯彻婚姻法运动月为中心
中国“剩女”一点也不“剩”
“剩女”感到多方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