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支点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例谈

2016-04-16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哈默切入点支点

(龙岩市西安小学,福建龙岩364000)

找准支点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例谈

张惠萍

(龙岩市西安小学,福建龙岩364000)

阅读教学中,只要提领而顿,就会百毛皆顺。教学中如果能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发现,就能较好地抓住课文的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作为切入点,而后贯穿全文,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切入点;统领全文;求本溯源;循络入境;辐射全文

阅读教学时,找准文章“支点”,利用好这些“支点”,就能产生巨大的作用。认真阅读小学语文的一篇篇课文,不难发现,许多课文也蕴含着能撬动文章中心的关键支点。一个个“支点”既支起了文章的精气神,又引领了读者更好地探究其谋篇布局。同时,这些“支点”还自然而然地引出文章其他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层层解剥,文章的结构以及文章所隐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自然而然浮出水面。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寻找文章的支点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从中心句切入,统领全文

和所有文章一样,小学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当然都有个中心意思。为了让小学生易于理解,容易抓住中心,有的文章的主旨直接点明;有的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直接在句中概括出来;还有的句子也直接抒发了文章的情感。这些句子相当于文章的支点,起着统摄全文的作用。教学中如果能抓住这些中心句切入文章,那么学生对中心的理解乃至贯穿全文的阅读、分析、品赏,便会更加清晰,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也能得到更有效的训练。

《彩色的非洲》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篇幅较长,全文采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每个自然段的开头有一句总起句。教学时,可以通过抓中心句的方法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时,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再次默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思考哪些句子直接说明了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学生很快就能从课文的开头结尾这两句话找到。此时,则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两句话是照应了文章的前后内容。三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找找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色彩斑斓的世界?通过交流,让学生懂得概括课文要把骄阳蓝天、植物世界、动物世界、日常生活、艺术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概括出来。并且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方面可从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中找到。

教材是个例子。俗话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所得的知识技能要有机地转化为写作技能,模仿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完这课后,指导学生模仿本文的构段方式试着给一篇习作列提纲:如要围绕“龙岩的中山公园真美!”来写,则可从榕树美、喷泉美、假山美这几个方面入手。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铺垫,这时学生列提纲就水到渠成了。

二、从重复句切入,求本溯源

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焦点一样的东西,即应该有那么一个集各种光线于一处,从而又发射各种光线的地方。”[1]语言也是艺术,文章也有焦点,这个焦点其实很多情况下相似于“支点”。因此在备课钻研教材时就要把目光聚焦在这个上,并沿着这一焦点求本溯源。语文教材中一些课文里会多次重复出现相同的句子,这些句子既是作者情感的渲泄,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如果能抓住这些多次重复出现的关键句,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整体阅读教学,课堂就会不断迸发出精彩碰撞的火花。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记叙了西部建设者以智慧和力量克服重重困难,修筑青藏铁路的故事。“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是文章的题目,在文中反复出现,它就像一条彩线,把整篇文章串联起来。教学时,出示课题后,教师便问:“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请你找出来,一共几次,分别在什么时候出现?”学生通读全文后,很快找到了三处,分别在修筑前、遇到困难时、战胜困难时出现。而后教师追问:“满怀信心去修路,在修路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静心默读课文相关段落,找到句子再概括成一个词语,总结出遇到的困难有难控温度、天气恶劣、极度缺氧。在此基础上继续追问:“除了自然困难,还遇到什么困难?”学生又一次走进文本,悟到了外国人的质疑与藐视也是修路进程中的困难,因为它会挫伤人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面对这么多的困难,筑路大军心中的信念,共同的愿望是什么?”学生一次次走进文本,一次次感悟“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朴素的话语蕴含着筑路大军的顽强意志。教师在教学中抓住了这个“牛鼻子”使教学的主线显得清晰明了。

三、从过渡句切入,循络入境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2]开始阅读一篇文章,初步了解大意,理清思路也是很重要的。只有理清文章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才能深入文本,领略文章的结构美。许多文章的思路往往在过渡句里显现出来。过渡句就像一座桥,或出现在段尾,或出现在段头,或独立成段,它们衔接着层与层,段与段之间的意思。以过渡句为切入点,挖掘其作为桥的作用,上下辐射,既容易弄清行文的结构编排,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秦兵马俑》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中“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独立成自然段,在内容上和前后两部分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教学中就利用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分段,概括主要内容。通读全文后,先让学生找出过渡句。而后让学生找出承上部分和启下部分。当学生明白承上部分是讲“兵马俑规模宏大”,启下部分是写“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认识过渡句的句式特点和结构特点。但学生对这一句式特点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还是不够的。因此,笔者以此为契机,把这一课例加以利用,即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加以巩固。笔者出示了一个过渡句:“竹子的作用不但很大,而且生命力也很顽强”。让学生根据这句话推测上下文应写的内容。同时,又出示了两句话:(1)地球美丽壮观,和蔼可亲。(2)地球十分渺小。让学生联系这两句话的意思试着写一句过渡句。通过这样的运用练习,学生对过渡句的句式特点和作用就理解得更深刻、扎实。

四、从篇末点题句切入,辐射全文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在《走一条求真务实的课改之路》中说道:“阅读感悟要忌琐碎。要提倡整体感悟,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词句来切入。”所谓关键句就是能准确表达文章主旨,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教材中常常有些精髓的句子藏在文章的结尾处起着篇末点题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抓住篇末点题这个精髓句作为切入点,同样能准确理清文章的脉络,很快把握文章主旨,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尊严》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句话与课题相呼应。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过程中,始终抓住“尊严”这个文眼设计三次阅读,层层递进,揭示主题。第一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找出含有尊严的句子即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第二次研读抓住“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做文章,再次默读全文,勾画出相关词语。学生找到的词语有:面呈菜色,骨瘦如柴,疲惫不堪。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并用上这些词语说说此时的哈默面临怎样一个处境?第三次深度阅读时,提出“如此窘迫的他,杰克逊为什么还说有尊严?”学生通过品读哈默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述,特别是认真咀嚼哈默与杰克逊之间关于吃与不吃食物时的一组对话,就能较好地体会哈默的尊严。首先,让学生理解哈默说的三句话都表达一个共同的意思,就是必须靠劳动换取食物;其次,再理解“如此饥饿的哈默面对食物又想些什么?”“这时仿佛让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哈默?”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后,再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进而加深对哈默及杰克逊品格的理解。这样,从篇末的总结句入手,辐射了全文,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把人物的形象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找准了文章的“支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就能抓住全文的“领”,层层深入,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交流,进而收到“由一斑而窥全貌”的效果。

[1]任文.阅读教学“中心引读”十法[J].小学教学研究,1997 (6).

[2]高德峰.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J].语文月刊,2014(7).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哈默切入点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由“不包括”引发的思考
摔倒了就趁机抓一把枯草
哈默卖酒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给自己一个支点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