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及其对策
2016-04-16郑舒翔杨伟才
郑舒翔, 杨伟才
(福建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福建 福州 350118)
社会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及其对策
郑舒翔, 杨伟才
(福建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福建 福州 350118)
摘要:当今社会是多元社会思潮流传和交锋最为活跃的时代。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多元社会思潮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严峻的考验。因此,要着力探索社会思潮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主动占领思想文化舆论阵地,扎实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积极应对多元社会思潮的挑战。
关键词:社会思潮; 意识形态工作; 高等学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当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外社会思潮大量涌入,国内社会思潮十分活跃,不同的社会思潮代表着经济社会领域中的不同利益和价值取向,相互之间交锋激烈,竞相争夺话语权、主导权和合法性,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形成挑战。大学校园作为吸纳和传播现代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必然受到来自国内外社会思潮的强烈冲击,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无疑会遭受严峻的考验。因此,研究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探讨应对挑战的方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当代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
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具备某种相应的理论形态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时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和交锋,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思潮中, 既有当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主流思潮,也存在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拜金主义等非主流思潮。从其性质来看,有与历史前进方向相一致的进步思潮,也有与历史前进方向相背离的落后思潮或错误思潮;从其思想属性来看,可以划分为马克思主义思潮、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从其思想内容来看,可以划分为经济思潮、政治思潮、文化思潮等。综观当前这些社会思潮的表现形式,其所以能在校园中传播并产生重要影响,是因为他们均具有以下特征:
1.内容表现的现实性
20世纪90年代之前,社会思潮重点集中在学术思想领域,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不甚直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后,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点开始移向利益问题,尤其是经济和政治利益问题。而今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变革和转型期,“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现实针对性不断增强,与现实利益密切相关。”[2]在此情势下,一些社会思潮逐渐转向于专注具体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度大为提升,有时还会为解决某些社会问题抛出所谓的“妙药良方”。例如,新自由主义是我国近年来社会关注度最高的社会思潮之一(根据《人民论坛》近6年对社会关注的社会思潮的问卷调查,新自由主义每年都位列前10位)。新自由主义思潮之所以有如此的影响力和活跃度,与我国社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无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如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悬殊、腐败现象严重等问题,一些新自由主义者借机混淆视听,故意夸大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进行错误的归因。与此同时,新自由主义者趁势抛售出新自由主义的错误主张,试图用“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错引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航向。当然,新自由主义的一些政策主张也在某种层面上代表和反映了一定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一些人接纳这一思潮并非纯粹出于对其思想观点和理论的认同,而更多地夹带着所关切的现实利益的元素。
2.观点表述的新颖性
当今社会思潮容易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主要原因在于其观点和表现形式的新颖性。大学生正值青春期,思维活跃,思想开放,追逐时尚,对新生事物,尤其是对新理论、新观点较为敏感,存在较强的猎奇心理。在与一些学生交谈中发现,有的大学生在论及社会思潮及其影响时认为,西方社会思潮有的观点较为超前,甚至有别于传统观点,让人感到新鲜,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西方社会思潮由于其理论观点表述得新颖特异,并且大都有着诸如“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外衣的乔装打扮,传统的训斥口吻和说教腔调大为弱化,容易诱发大学生的好奇心。
3.性质体现的隐蔽性
现今社会思潮的传播,已不像上世纪80年代的社会思潮传播那样有着明显的针对性和指向性,而是将这种指向性很好地隐匿起来,呈现给人们的是普适的外貌表征。如近年来“普世价值”论甚嚣尘上,宣扬者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人权”当作普世的价值到处兜售,这些似是而非的话语和观点,蒙蔽了许多不明真相的人的双眼。实际上“西方‘普世价值’偷换了价值观念和价值事实的概念,混淆了真理性话语与政治性话语,是在以抽象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幌子,推销其具体的资本主义观念和制度”[3]。社会思潮性质体现的隐蔽性,容易使人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其理论观点的熏陶和同化,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当然有些影响未必会立即显现出来,有可能会在日后逐渐表露或在某个特定时期凸显出来。
4.发展变化的动态性
由于受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以及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约束,社会思潮在产生、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认识主体的转化、社会热点和焦点的变化,社会思潮的发展方向和流行趋势会随之调整,一些旧的社会思潮也会被新的社会思潮取而代之。根据《人民论坛》近6年对社会关注的社会思潮的问卷调查,每年位列前10位的社会思潮,都因其活跃度、影响力和社会的关注度的变化而不尽相同。因此,社会思潮不像主流意识形态一样具有稳定性,而显示出发展变化的动态性。此外,各种社会思潮之间在理论观点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也往往会相互渗透和借鉴,相互之间不断分化和整合,从而使社会思潮呈现出纷繁复杂和动态多变的特点。
二、社会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
高校作为现代文化吸纳、传播的前沿阵地,是各种思想理论的重要汇集处,是国内外各种思潮争夺的重要阵地,也是意识形态交锋的“战场”。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无疑会受到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强烈冲击。时下,这些社会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争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对象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要得到受众的认可和支持,实现其特定的利益和要求,就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和争取受众,主流意识形态如此,非主流的社会思潮亦然。当代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社会思潮对受众的争夺与占有是彼此消长的关系,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占有的受众愈多,则主流意识形态可能拥有的受众就愈少,反之亦然。高校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时下,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暗流涌动,此起彼伏,竞相发声,它们总想从青年学生身上打开缺口,利用青年学生追逐时尚、缺乏社会经验、辨别是非能力较弱的特点,故意混淆是非,兜售他们的歪理邪说,同我国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争夺青年一代。可以肯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青年学生仍然是各种非主流的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争夺的重点,争夺与反争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将长期存在。
2.干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
任何社会、任何国家的教育都是通过灌输和倡导一定的思想来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达到自己教育的目的。现阶段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这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因为,大学生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陶冶高尚情操,才能成为社会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也才能为他们的全面发展确立正确的方向,为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精神动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始终瞄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目标,而不能偏离这个目标。而在当下,多元社会思潮借助现代资讯媒体对高校进行渗透,容易使缺乏社会经验和辨别是非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在知之不全、悟之不透的情况下,被错误的社会思潮误导,甚至盲从。近年来,受西方错误的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中产生了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倾向,少数大学生对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动摇甚至排斥,导致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念混乱、道德水准下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目标的实现,不断遭受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干扰和冲击。
3.质疑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是我国现阶段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指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争锋与较量始终没有停止过。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外社会思潮大量涌入,国内社会思潮十分活跃,各种社会思潮竞相登场,其中既有非马克思主义和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也有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这些社会思潮因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又能直面某些社会现实问题,容易使一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陷入某种理论误区,甚至对这些思潮表示信服和认同,由此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质疑、动摇,甚至背弃,进而动摇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给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带来严重的挑战。
4.拷问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成效
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产生于重大的社会问题,是一定社会矛盾、社会心理、社会利益和社会需要的反映,其生发于社会民众之间,与部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需要密切相关,并且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影响和感染民众。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前一些社会思潮之所以能够被一些学生接受、认可,也在于这些社会思潮都具有直接的现实指向性,都从不同的层面切中大学生通常关心的社会和人生境遇问题,如民主、自由、公平、正义、腐败、贫富分化和就业难等,因而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许多高校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现实教育中,由于受到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冲击,加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着教育手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理论与实际脱节等原因,以及其他众多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影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成效仍不尽人意。因此,如何去除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着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成效,已成为当代中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应对社会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挑战的方略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变动剧烈和社会意识多元的转型期,面对汹涌来袭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我们“一定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4]。我们要努力寻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路径,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思潮,增强应对社会思潮的能力。
1.着力探索社会思潮的教育模式
当代社会思潮是一柄利害相兼的双刃剑,要消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必须澄清理论、强化教育。因此,高校要针对一定时期不同社会思潮的类型、表现形式和各自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特点的社会思潮教育模式,引导大学生以科学的方法、理智的态度看待各种社会思潮,努力消除对当代社会思潮的误读和曲解,不断提高对社会思潮的辨别水平。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分类教育和指导,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对当前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而对于关注和热心研究社会思潮的学生,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并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予以正确的回应。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融思想、学术、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哲理深刻、富有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为大学生搭建各种思想交流和自我教育的平台,让他们在自由、平等的对话、讨论中,表达对当代社会思潮的认识与理解,使他们学会在思想的碰撞中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得出对社会思潮的正确认识。
2.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面对汹涌来袭的多元社会思潮,“思政课教学要敢于发声,敢于亮剑,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尖锐理论问题面前具有‘思政课不讲谁讲,思政课不回答谁来回答’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5]。要根据现实变化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与新途径,培养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辨别社会思潮的能力。一方面,在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论原则中,方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层次性和针对性原则,都要求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不能就理论讲理论,而要顾及大学生接受理论的环境及其在思想上造成的影响。绕开社会思潮,就离开了大学生关心的思想理论热点,就脱离了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就会陷入无的放矢的说教,思政课的实效性就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从社会思潮的学科分类的角度来看,社会思潮都是思政课教学领域之内的内容,无论是哲学思潮、政治思潮、经济思潮,还是文化思潮,都是思政课教学所涉及的范围,而且是最具鲜活的教学资料。因此,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在遵从教材内容和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善于寻找教学内容与所关联的社会思潮及其相关观点并加以比较分析,这样既可以用教学内容中的科学原理驳斥和批判错误的社会思潮,也可以用正确的社会思潮丰富和支撑教学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学和社会思潮一样,都关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发展等问题,思政课要能够说服人,就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同各种社会思潮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通过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社会思潮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批判,在比较分析中使学生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实质和危害有更加正确的认识,从而增强辨析社会思潮的能力。
3.主动占领思想文化舆论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6]这一重要论断,充分说明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和占领思想文化舆论阵地的极端重要性。高校是思想文化高地,亦是社会思潮流传和汇集的重要场所。要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消除各种社会思潮的不良影响,关键是要积极主动有效地去建设、管理和使用思想文化舆论阵地,不断强化阵地意识。“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就要履行好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责任。”[7]为此,一方面要主动顺应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要在努力消除和弱化各种有害信息对大学生不良影响的同时,积极组织网络舆情力量,围绕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做好网络舆情的导向工作,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引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课堂讲坛和教材的管理,要按照袁贵仁部长在教育部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座谈会上提出的“三个底线”*“三个底线”:即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和“四个决不”*“四个决不”:即决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决不允许各种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在大学课堂出现;决不允许各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大学课堂蔓延;决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发牢骚、泄怨气,把各种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的要求,加强对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和从业道德教育,加大对课堂讲坛和教材的监管力度。只有强化理论武装和正面引导,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才能真正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育人、理论育人和知识育人中的积极作用。
4.扎实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人的正确思想认识只能来自源于社会实践。当前一些社会思潮之所以能在大学生中引起共鸣,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度较低,导致看问题理想主义的色彩比较浓重,对社会思潮中的一些理论和观点,常常会作出不切实际的误读和曲解。因此,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到农村、乡镇、街道和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调查研究,让大学生从中更好地了解国情和民情,耳闻目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进而提高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1] 董洪亮.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1).
[2] 陈春雷.探析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J].人民论坛,2013(17):220-222.
[3] 钟君.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六大认同[J].红旗文稿,2015(15):9-12.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5] 李卫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创新论坛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4-6.
[6] 王伟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N]. 人民日报,2013-10-08(7).
[7] 石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J]. 求是,2015(24):47-48.
(责任编辑: 许秀清)
Challenges posed by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s to the ideological work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countermeasures
Zheng Shuxiang, Yang Weicai
(Political Sciences Department,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350118, China)
Abstract:Contemporary society features a rapid circulation and frequent clashes of different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s. The variety of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s has posed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ideological work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are the important battlefields of ideological clashes. It is significant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educational modes of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s, make full use of the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arry out down-to-earth social practice-ideolo-gical education. The purpose is to actively lead the public opinions on ideology and culture and seize the overall control of the ideological work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tackle the challenge effectively.
Keywords: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ideological work;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348(2016)02-0179-05
第一作者简介:郑舒翔(1980-),男,福建漳州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企业文化。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2015年度项目(FJ2015 B002);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5年重点项目(FJJKCGZ15-031)
收稿日期:2016-01-22
doi:10.3969/j.issn.1672-4348.2016.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