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拾国人的精气神

2016-04-16梅清华

湖北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季老国学人格

●梅清华



重拾国人的精气神

●梅清华

季羡林这个名字,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身居北京大学副校长高位的季老一向奉行写文章以“说真话”为美,文笔隽永、庄重典雅,不油滑,不板滞,平易近人。打开季老的《中国精神·中国人》一书,心中自然满是虔诚和敬重,仿佛一个端坐在位的学生,恭顺地聆听着这位“国学大师”的谆谆教导。

《中国精神·中国人》这本书是季老短篇著作的辑录,阅读时无需刻意,你的目光便会很快被季老的博学多识和文字魅力牢牢锁住,旁征博引,文白相杂,皆是信手拈来。细细品味,又不禁为季老高贵的人格、深邃的思想深深叹服。“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九十多岁高龄的季老,生命不息,笔耕不辍。他用自己的缜密和睿智比较东西方文化,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中华文化必将复兴”;他亲切地同青年聊天,袒露自己对他们的殷殷期盼、热情鼓励。掩卷沉思,我能感受到他老人家的良苦用心和民族忧患意识。

说到国学经典,有些人可能觉得陌生。其实,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就是实例,例如《论语十则》《世说新语两则》《礼记·大道之行也》《孟子二章》等等,这些经典篇目中蕴涵着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正是在课堂知识的传授和言辞的引导中,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人格精神,实现着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功能。“人之初,性本善”,国学中的儒家思想,将“仁爱”作为高尚的道德诉求,从自我的道德修炼,到参与社会国家事务的道德义务,从“独善其身”到“兼善天下”,它对于人们道德的教化,社会的调节具有不可低估的效用。通过学习《鱼我所欲也》一文,学生能从“舍生取义”“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气节操守中,使内心得到净化。讲解《论语》中的名句“吾日三省吾身”时,我们要学习古代知识分子以“内省”修身的高贵品质,教师可以亲自示范,交流“自省”心得,培养学生勇于解剖自己、敢于承担的优良品质。只要教师肯动脑筋,把握教育契机,许多素材皆能为我所用。“三人行必有我师”,是让学生要懂得谦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教学生要崇尚孝道;“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教学生应看淡功名……日积月累、润物无声,在国学经典的精神滋养和教师循循善诱的正面教化中,学生再次面对物质诱惑和其它社会不良现象时,就会擦亮眼睛,明辨是非曲直,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不会违逆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底线。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仅就文学而言,诗词歌赋、文房四宝、琴棋书画、成语典故、节日文化等等,就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是不用心学习,哪知道其中的奥妙和精彩?

合上书页,收回思绪,季老的谆谆教诲犹在耳畔。回眸二十余年的从教历程,工作上比较踏实勤奋,也不似年轻一代盲目跟风媚外,可在物欲横流的大潮中也难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对国学经典的重拾,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不仅是对个人业务能力的夯实加固,还是对精神境界的修炼与提升,播及桃李,更是造福子孙的千秋伟业。

如今,宜昌市委正在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创建“宜学之城”,何为“宜学”?我想,社会风气好、道德水准高、学习氛围浓、人人爱国爱乡、文明懂礼、友善包容、自强不息,这应该算是大家理想中和谐美满的宜学之城了。作为一名教师,理所应当是国学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理当竭尽全力,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精神品质,如此,则不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了。

(作者单位:宜昌市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周小益)

猜你喜欢

季老国学人格
“垂”改成“掉”,好不好?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季羡林:天意高难问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不平静,就不会幸福
漫画之页
又见季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