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内涵发展的一致性
2016-04-16张卫波
●张卫波
学校内涵发展的一致性
●张卫波
▲三角湖小学2014-2015年度十大校本课程之“童乐-陶风”
学校内涵发展,是以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学校文化、教育质量、办学特色、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等内部因素为动力和资源的学校发展路径。内涵发展是相对于外延发展而言的。外延发展是指学校在办学规模、条件、设施等硬件上的扩展,是显性的发展。“内涵发展”关注内在品质的培养,着力于“软件”的提高。
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之后,均衡发展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内涵发展成为学校管理者普遍关注、高度重视的大事。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笔者深刻认识到,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与实施内涵发展,就不能不注意教育的一致性。
为什么强调内涵发展的一致性
谈到内涵发展,人们会习惯性地谈他们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其实,我们还有必要问一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首先要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内涵发展的“内涵”。
内涵发展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强调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区别于外延发展过多关注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内涵发展把学校发展的注意力集中在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上,使得规模与质量、效益达到有机的协调统一。
内涵发展是一种追求特色的发展,要求学校管理者树立起特色立校的基本理念,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发展的突出位置,在办学特色的创建和学校品牌的培育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内涵发展是一种追求创新的发展,不依赖于外力的推动,而源自于内部自发的动力,创新是其显著的表现形式。挖掘、利用、整合学校已有资源,将学校导入到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表面上看,学校内涵发展工作的抓手林林总总,但倘若缺乏清晰的指导思想、工作路径和严谨的逻辑,“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或是“眉毛胡子一把手”,其结果可想而知。
因此,笔者强调,在学校内涵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教育的“一致性”。所谓“一致性”,就是学校教育的一切行动与措施,都要为学校的顶层设计服务,要为学校的育人目标服务。无论是渗透办学理念,还是确立办学特色,都是为培养人服务。在抓学校内涵发展工作时,从理念、文化到环境,从制度、措施到办法,从管理者到师生,保持一致性,才能获得教育的最大效益。
内涵发展理念与行动的一致性
没有认识上的变化就不会有思想的觉醒,没有思想的觉醒就不会有行动上的变革。笔者所在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角湖小学将自己的办学理念,凝练为两个字:“筑基”,即“为每一个孩子未来聪慧高尚的人生奠基”。
学校立足区域特点、学校实际,特别是生源结构、学生成长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确立了“礼”“体”“艺”为学校办学特色,强调“修身在礼、强身在体、立身在艺”,从而达到“培养健康、安雅、灵动的阳光少年”的育人目标。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将着力点聚焦于课程,致力于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采取了三种途径,即忠实、调适和创生。忠实,即忠实于国家课程标准,不折不扣地实行国家课程计划;调适,即教师对课程计划进行主动改造和调整以适应具体的实践情境。课程及其文本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设,但当具体面向每一个学生,则需适时调适其内容,以便课程的实施适合于每一个水平层次的孩子;创生,即教师与学生联合创生教育经验,包括教学方法与手段、适合学校实际的课堂模式,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推行合作学习,培养孩子们自主合作的意识,内化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效能。
校本课程特色化,首先要有大课程观,学校里发生的所有教育行为都可以是课程。近年来,三角湖小学开发了《品·行》《文·彰》《武·艺》《童·趣》四大类66门特色课程。其中,《品·行》课程以修身尚德、习惯养成为主,将德育渗透入教育教学活动中;《文·彰》以国学经典诗文、礼仪为主,旨在培养孩子们的安雅言行;《武·艺》以武术、声乐、绘画为主,旨在让孩子们健康身心;《童·趣》以体育运动、游戏创编为主,旨在让孩子们灵动志趣。
四大类课程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既互相依存又相互补充。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坚持各个环节整体联动,即坚持课程内容、课堂模式、课程评价改革的一致性。从办学理念、特色、目标到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路径,在每一个环节和细节方面,保证课程改革的一致性。
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创造性实施,成为学校育人目标——培养健康、安雅、灵动的阳关少年——的有效保障。
动态平衡中的一致性
教育的科学是行动科学,强调一致性,绝不是指静态的、固化的规章制度要求的整齐划一。而是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动态平衡的一致性。
在教育实践中,有两个永恒的变量,一个是学生,一个是教师。
学生的内涵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目的。一届一届的学生,每个个体差异性较大,任何学校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创建一个课程,适合每一届、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思考:到底是创办一所适合学生的学校,还是让学生适应学校呢?回答往往是如此的不假思索、夺口而出:“我们当然是要创办一所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而且是适合所有孩子的学校”。可是,现实却往往出现另一番情形:美好的理念和目标虽然挂在墙上,教育者的行为却表现为“两张皮”“另一套”,没有真正倾听孩子内心的成长需要,没有把教育的育人功能落实到一言一行中,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须知,对于儿童,“发现”与教育同样重要。教育者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潜质,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做到“各美其美,人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让每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教师的内涵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课程的实施者是教师,教育的施行者也是教师,重视教师、培养教师,树立教师第一的观念,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意义重大。三角湖小学一直奉行一个简单的理念——教师即课程。也许,并非所有教师都能胜任学生所申报的课程,但教师也是可塑的。为了保证孩子们所申报的课程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学校要对教师们进行培训、再塑,帮助他们开发特色课程,让他们具有执教新课程的能力。在三角湖小学,数学老师教编织,语文老师教科技,英语老师教烹饪,等等,“跨界”而教的教师大有人在。
教师即课程,还有另外一层深意。笔者认为,教师职业倦怠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上的机械劳动,既没有自发的创造,又没有来自外力的改变。如果学校建立有效的机制,提供舞台和机会,帮助教师拓展延伸自己的技能,挖掘自身的潜能,就能够帮助教师享受到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对这两个变量真正重视了,在教育过程中保持了动态平衡的一致性,教育的目的就能实现。
教育并不复杂,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会有好的效果;让孩子在成长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拥有值得回味和纪念的童年,就是好的教育。作为教育者,对更高质量更好教育的追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角湖小学)
(责任编辑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