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筑高贫困地区孩子成长“起点”

2016-04-16朱爱国

湖北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对口起点贫困地区

●朱爱国



筑高贫困地区孩子成长“起点”

●朱爱国

教育扶贫是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遏制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贫困地区教育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劳动人口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薄弱、自然条件较差,教育扶贫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必须靶向施策,打一场教育精准扶贫的攻坚战,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惠及每一名教师,培养好每一名孩子,温暖每一个家庭。

精准扶贫:当前教育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空前重视精准扶贫,将其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工作,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十八届五中全会聚焦精准扶贫,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湖北省委、省政府紧跟中央部署,把精准扶贫作为湖北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作为全省各级政府、各部门最大的政治责任,紧锣密鼓地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提出了“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确定了到2019年底全面完成“590万贫困人口脱贫销号、482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37个贫困县脱贫摘帽”的硬任务。推进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

应该说,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十二五”以来湖北教育扶贫取得了巨大成效。全省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了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据统计,2010-2014年,全省共投入资助资金118亿余元,受助学生743万人次,平均每年约25亿元、150万人次。但教育扶贫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目前,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龄人口76.6万人,约占59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13%,约占全省中小学(含幼儿园)在校生总数的10%。要在5年时间内完成教育扶贫,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

多年的教育扶贫实践为教育精准扶贫积累了经验,但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自2011年以来,省级层面建立了厅市共同推进的合作机制,在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统筹地方高教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地方政府深入开展合作,取得了良好成效,积累了诸多经验。但76.6万贫困学龄人口,基数大、跨度广、分布散,且普遍地域偏僻,自然条件较差,要精准摸清对象并有针对性地扶贫,难度较大。而且这些年通过多项政策倾斜,能够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解决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

基于上述形势的研判,处在优先发展地位、拥有人力资源优势的湖北教育,必须快速反应、乘势而起、勇于担当、主动作为。这关系到是不是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不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不是真心实意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大原则问题、立场问题、群众感情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把精准扶贫作为当前教育最大的政治责任和中心任务,最大限度动员教育系统力量,最大力度地推进。

靶向施策:确保扶到点上、根上

教育扶贫贵在精准,成效靠精准。要精准聚焦贫困地区的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每一个孩子,构建到学校、到教师、到学生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坚持因人、因地、因原因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确保扶持到校、资助到生。

突出目标精准。推进教育扶贫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学校和教师,主要任务是确保贫困地区适龄少年儿童顺利完成学业,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国家底线要求,乡村教师得到培训和关爱,教育质量基本均衡,人口素质整体提升;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人才和智力优势,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能力,为全省扶贫攻坚决战决胜贡献力量。

突出育人功能。教育扶贫载体在教育,落脚点也在教育。要坚持“精准扶贫,教育先行;教育扶贫,重在育人”的基本理念,突出教育扶贫的育人功能,为贫困地区不同群体孩子量身打造适合的教育,绝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如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留守儿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残疾孩子提出不同的关爱政策,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特长的学生、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帮扶策略,发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让所有学生健康成长、阳光快乐。

突出政策托底。制定贫困户子女教育优惠政策,对贫困户子女实施免费高中阶段教育;安排贫困户子女到大中城市接受学费、生活费全免职业教育;到异地求学的农民工子女享受流入地生活补助、助学金或免学费政策。引导各地设立特困学生救助基金,采取优惠政策叠加的方式,加大对特困学生的资助强度。这些保障性政策是国家根据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际定向施策、靶向治疗的托底性措施,必须创造条件执行。

突出职教优势。职业教育在教育扶贫中具有成本低、受益快的特点,要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一条重要捷径。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免费职业教育,贫困地区每个市州重点建设2-3所中等职业学校、办好1所高职院校,每个贫困县重点建设1所标准化的职教中心;利用职教优势开展技能培训,对在家务农的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对外出务工的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回乡创业的进行创业能力培训,让职业教育成为新型农民培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村富余劳动力产业工人化的主渠道。

突出对口支援。举全教育系统之力,构建全领域结对帮扶关系。学前教育,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城区公办幼儿园、优质民办幼儿园对口帮扶乡镇中心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对口帮扶所在乡镇村级幼儿园。义务教育,由市州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市级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对口帮扶县级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对口帮扶农村薄弱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教育,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区域内优质高中分别对口帮扶贫困县普通高中。职业教育,统筹安排国家、省级示范性中、高职院校“二对一”对口帮扶贫困县中职学校。高等教育,鼓励1所部办高校+1所省属本科高校“二对一”帮扶1所贫困地区高校。

综合保障:让群众得到看得见的实惠

教育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合力同心。要按照“中央支持、省级统筹、市州协调、县抓落实”的管理要求,建立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力量,形成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大扶贫”格局,确保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的限期脱贫负责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的限期脱贫责任制;同时在各级政府统领下,会同相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教育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形成推进教育扶贫的强大合力。

建立层层包保责任制。层层明确时间表、任务书,层层立下军令状,层层实行“一对一”“一对几”的包保责任制。确保每个贫困县有省级教育工作队、每所薄弱学校有县级教育工作组、每个贫困家庭学生或学习后进生有帮扶责任人,定点跟踪,一包到底。

建立资源整合机制。省级按照管总量不管结构、管任务不管项目、管监督不管实施的原则,采取因素法、目标任务法、绩效考核法等方式,切块下达省级教育扶贫资金。增加县级教育统筹功能,以县为主统筹使用教育扶贫资金,实行资金、项目、招投标、管理、责任“五到县”,创建扶贫投入县级整合的刚性机制。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贫困地区每所薄弱学校、每个贫困家庭学龄人口建档立卡,构建数据来源可靠、涵盖范围广泛、交流渠道畅通、管理方式规范的教育扶贫信息系统。以此为基础,绘制教育精准扶贫路线图,按时间节点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

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定期检查制度,重点是资金使用、项目进展、工程质量等情况。对项目进展缓慢、操作不够规范的地方,采取通报、督办、约谈、责任追究等方式进行处理,确保各项工作落地,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作者单位: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杨万军)

猜你喜欢

对口起点贫困地区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对口帮扶这一年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我的“新”起点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