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学中基于“意义”的教学活动设计

2016-04-16柯铁军

小学教学设计(英语) 2016年4期
关键词:语义案例意义

柯铁军

如何创设有意义的情境,这不仅需要一个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更为关键的是设计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内化语言知识和意义。

一、依托课文,点亮思维发散火花

课文是英语课堂的主要学习内容,是教学语言知识和训练听说能力的综合材料。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往往依托于课文文本。但在日常的课堂中,有些教师设计的活动只是简单地关注语言知识,忽视了语言的意义,学生在活动中缺乏感触、理解语义的情境。

【案例1】这是一节PEP 8 Unit1Howtallare you BLet’stalk的课,在进入Warming-up环节时,教师设计出一篇 Let’s chant。

Taller,shorter,how tall are you?

Heavier,thinner,how heavy are you?

Younger,older,how old are you?

Bigger,smaller,what size are your shoes?

教师此处用chant是为了复习 heavier,longer等形容词比较级及相关的提问句型。但是这样的设计比较机械,教师没有关注语义,学生也缺少互动性;学生朗读不能琅琅上口,甚至“自然地”输出了Taller,taller,who is taller。

Warming-up是教师在开始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前,用于复习和滚动与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旧知识,让学生获得第一次感知,同时激发学生热情的语言材料。在这个环节中,可以加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元素,在交流的情境中加强活动效果,因此后来改进为:

(先叫两个学生站起来)

Thinner, thinner, who is thinner?(然后请学生回答)

Taller,taller,who is taller?

Heavier,heavier,who is heavier?

Shorter,shorter,who is shorter?

Bigger,bigger,whose shoes are bigger?

改进后的活动,不仅达到了原先复习的效果,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整个实践活动有了互相交流的意义,学生较之前不仅朗读更加顺利,而且纷纷举手回答,更有学生模仿教师指着两个胖同学问“Heavier,heavier,who is heavier?”,课堂开场氛围也变得轻松愉快。

【案例2】与案例一的同一节课中,教师进入文本情境时,选择的方法是由教师牵头,T:Look,they are in a shoe store.And Wu Yifan says...直接播放录音并让学生跟读。

这样的方式只是牵着学生进入情境,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另外,学生初次接触情景图,还未来得及读取图中的信息,教师便播放录音。这样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更没有时间去关注情境以及情境中的语义。

新课程强调思维开放,即给学生空间,这就需要教师每时每刻与学生接触,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情境及其意义。因此教师在进入情境时,可采取问题引领的措施,在出示情景图时提出“Guess!What will Wu Yifan say?”,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去获取图片信息,并结合对生活的认识和积累各抒己见。

这样的方式较之前不仅给了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去了解实际情境,而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去思考问题,使情境具有真实性,问题更具实际性。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如:How tall are you?Why?How heavy are you?相比之前“牵着牛群唱独角戏”的方法,学生更能进入情境,更能体会出“What size are your shoes?”的语义。

二、依托情境,激发情景探究兴趣

活动的设计离不开情境,教师依托情境设置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以单一的师生互动形式开展活动,有些教师则为学生咀嚼文本的每一个情境细节。

【案例 3】在教授 PEP 6 Unit 5 Whose dog is it?B Let’s talk时,为了使学生掌握“Is he...ing?”,教师设置了小狗Fido黑暗中在各个房间的活动,引导学生用“Is he...ing?”一起猜测所有房间。

这样的活动虽然提炼了“Is he...ing?”的语言知识,并且在随后几次类似训练中得到强化,但结果只会让学生机械性地与教师探讨,没有机会交流互相的信息,不仅不能完全体会猜测句子“Is he...ing?”的意义,也无法体现学生对Fido的喜爱。

生生互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在交流中巩固语言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发散思维,更好地融入情境,体验语言的情境及意义。教师应该在示范到位的情况下,把接下来类似的活动交给学生。因此在这个活动中,可采取的措施是:教师示范后,可以把后面几个房间全部拼成一幅家庭图,然后交给学生:Please discuss in group.Is he...ing?组织同桌前后讨论,然后猜测。

改进后,学生有了更多想象空间,他们结合生活经验来猜测Fido的活动,并且通过运用熟悉了句型,体会了句子的意义。在改进后的活动开展中,有些同学猜测“Is he washing clothes?”,有些同学猜测“Is he doing dishes?”,五花八门的答案远远超出了教师的设计。

【案例4】与案例3的同一节课中,为了帮助学生读准文本非重点句“Can I play with him now?”和“Can you take him to the park?”,教师专门设置一个环节,通过逐个单词攻破和意群教读进行传授巩固。

“Can I play with him now?”和“Can you take him to the park?”虽不是重点句,却是文章中情感最为浓厚的句子,体现了Sam对Fido的喜爱之情。如教师刻意去教读,只会使学生机械性地模仿,从而失去了对情感的感悟。

如何改进呢?教师可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通过设置问题,先解释部分线索,然后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观赏Flash。

通过观赏,学生不仅再次听读了“Can I play with him now?”和“Can you take him to the park?”,提升了朗读的熟练度和语音语调的准确度,同时也开始关注两句话在情境中的语义,开始感受到Sam对Fido的喜爱之情。

三、依托实际,设置文本走向生活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学生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注重学生思维、情感、行动的整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语言教学走向生活。但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往往会偏重于文本的句型,把学生的思维框在教师设计的结构中,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案例5】在教学PEP 3 U 5 Dinner’s Ready A Let’s learn时,扮演完文本角色后,教师便要求学生三人一组进行小组活动,并给予了文本框架。

这样的活动不仅没有走出文本,还因为教师给予的框架束缚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学生在一个没有生活氛围的情境中开展活动,很难将语言知识与语义结合在一起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该依托购物的实际生活,设计类似餐饮店的订单,并利用留在板书上的食物名称,组织学生开展下单—付钱—等菜—拿菜的拓展活动。

改进后的活动,较之前增加了符合实际生活情境的Menu,让学生体验了餐馆中顾客、营业员、传菜员的不同角色,既关注、强化了语言知识和语言的情境意义,也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内化了语言。在改进的活动中,学生都真实地、多样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物品。

猜你喜欢

语义案例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语言与语义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