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达达配送:“最后三公里”贴心服务

2016-04-15lydiaxin

科学之友 2016年3期
关键词:商户商家物流

lydiaxin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餐饮、零售企业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无缝对接和深度融合,同城配送尤其是末端的“最后三公里”业务订单量日益激增,传统物流行业越发难以处理每天如此庞大的业务单量,而自建物流又面临着成本过高的些许问题,于是,以信任为基础的众包模式不知不觉间成了解决同城配送的最佳方式,众包物流迎来了“互联网+物流”的最好时代,也重新定义了时间与成本的意义。

达达是一个用移动和众包的方式解决“最后三公里”配送的平台,为商户提供专业的第三方配送服务,于2014年6月上线,隶属于上海趣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已聚集了数十万名的实名认证配送员,形成了完善的信用和服务质量体系。目前已经覆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南京、成都、重庆等几十个主要城市,服务超过10万家商户,达达还提供完善的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目前已与包括饿了么、京东、百度、淘点点在内的上百家O2O平台完成对接,进行战略合作。

从2014年起,外卖、水果、生鲜这些到家的O2O服务正在快速兴起,从各公司的关注点来看,大多都是从消费者端进行流量切入——通过大量资金快速获取用户,然后将用户需求导入到商户手中。送货上门的O2O电商身处当下的台风口,无论是餐饮外卖、生鲜、水果、超市便利店,还是私厨、干洗、打印等,都具有商品个性化、区域性强、时效性要求高、商品配送需求离散等特点,传统的快递模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因此,“最后三公里”的物流配送成为送货上门类O2O电商的最大痛点。有痛点就有机会,近年来,市场上涌现出不少专注提供“最后三公里”一小时配送的物流平台,达达便是其中的金字招牌。

众包物流 共享经济

类似滴滴打车,达达在兼职配送员和有配送需求的商户之间搭建平台,商户可以很方便地通过达达APP或API接口发订单,附近的兼职配送员则可通过抢单来完成配送任务。据达达配送CTO(首席技术官)杨骏讲,其平台上已迅速聚集了超过10万个实名认证、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的兼职配送员,每天在近30个城市完成50万单配送。

然而,大量“O2O”们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是“最后三公里”的物流。很多平台的物流模式是把大量订单导入到商家那里,由商家自己来进行配送,商家一般通过自建的小时工模式来解决物流的问题。自建小时工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低效——如果商家很小,无法让小时工开足马力运转,同时也可能出现在不同时间段的运力分配问题,比如在午餐时间段配送力不足,而其他时间运力过剩。

达达切入配送市场的初衷,即用当下流行的“共享经济”模式,通过社会化的物流去解决即时性的“最后三公里”的物流问题。如果做一个类比,可以用滴滴进行比较,不同点在于滴滴送人、达达送货。在商户端,安装了商户APP后就能够在平台上发送配送需求。同时,任何一个配送员,甚至之前从未做过配送员的人,只要安装了达达配送APP,有一辆电动车,在通过达达非常严格的审核和线上线下培训之后,就可以看到周围商户的需求,就可以通过完成配送任务来赚得一定收入。对此,杨骏认为,这其实是一个需求端(商家端)和供给端(配送员端)对实时并具有地域性需求的匹配过程。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是精准匹配,其次是可扩展性——当配送员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几乎可以通过口口相传来达到快速的自增长,这也是达达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将配送员积累到几十万的原因。

很难想象有哪个企业拥有几十万的配送员,即便是京东也只有几万人的规模。而众包物流除了解决人力需求的问题外,还提升了效率——这是一个非常有弹性的运力,只有需求出现的时候,运力才会去满足它,获得的收入是完全按照订单数来决定的,当没有需求的时候,就不需要有这样一个配送员。

用数据和技术说话 事半功倍

“达达在国内最早采用了众包物流的模式,它的飞速发展也证明了这个模式对于‘最后三公里配送的市场是非常合适的。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配送量从零开始做到每天近百万单的规模,这说明我们当时切的这个痛点也是非常正确的”,杨骏表示。

杨骏笑称自己曾经是一名Growth Hacker,想尽办法以较少的成本获取更多的用户。作为Facebook的早期华人工程师,他花了一年的时间负责Facebook上的推荐名额功能。据他介绍,这一功能一年可以为Facebook带来上百亿对朋友,随后他又参与到广告项目中,优化用户的点击率。这2项技能都在他回国创业之后派上了用场。加入达达配送之后,杨骏开始尝试用数据和技术工具让众包配送这事情变得更有效率。“善于借力,让技术人员把重点放在业务流程上。”“事情成功是人成功的附属品。”“招人要招高于50 %平均水平的人”,这些都是他作为一个创业CTO的方法论。

接地气的“方法论”

与社交网站不同,在众包配送领域,配送人员的效率,商家的服务体验,平台上的总体效率,以及三者之间的平衡都是需要考虑和权衡的因素。这个过程中,工具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呢?杨骏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让“地推”变得有效率

在O2O领域,人员最多的部分就是地推,从散发传达到商家推广,地推人员就像一支陆战队,把互联网的战略灌输到街头巷尾之间。如何通过几个工程师推动地推团队效率的提升,在杨骏看来,这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为此,他想到的办法是为线下的销售人员开发一个专门的APP——BD工具,销售人员使用BD工具和商户进行沟通。

最初,BD工具的作用主要是记录和展示信息,销售人员可以看到所拓展的商家和商家配送员的名单,上级也可以据此管控BD人员的工作绩效。当商家信息逐渐多起来之后,工具的作用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平台会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商家进行分类:有的商家刚刚注册,有的商家注册后还在尝试,单量比较小,有的商家正在迅速增长,而有的商家单量却在减少。地推人员在拓展商家的时候,可以看到商家处于哪些不同的生命周期,关注商家可能需要的服务,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销售行为。在杨骏看来,工具的使用可以让团队提高10%~20%甚至更高的效率。

★从一对一到一对多

杨骏介绍,他们通过数据发现,在达达平台上,很多配送远不是一次送一单,而是同时送好多单,他们就想到把附近距离比较近的单子合并在一起。当商户把单子发出来的同时,平台就会迅速把附近距离比较接近的一些单子并在一起,如果他们出发的地方和到达的地方距离都不是很远的话,配送员可以同时拿很多单做配送。

★动态定价——配送员的“电子称”

动态定价在电商类产品当中已经得到了充分地应用:uber(优步——全球及时用车软件)根据不同时间段的供需关系对车费进行调整,滴滴快的则是用背后的滴米系统调度司机。达达还在考虑根据不同商品的配送难度,配送的时间、距离、体积等成本因素为配送进行智能定价。以配送难度为例,相比于一般外卖来说,生鲜产品在配送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腐烂、损坏等问题,成本也会有所不同。

杨骏把滴滴快的和uber视为学习的样本,已经开始尝试建立一套数据模型,平衡商户发单的需求和配送人员的供给,配送人员在下雨天、高温等特殊天气下配送的价格都会和平时不一样,通过价格的激励让商户的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

★抢单or派单?是个难题

以提供标准化服务的打车软件为例,为了保证平台的相应速度,Uber常常会通过一个中心系统,将订单直接发送到司机端。

在上线之时,达达也曾在接单和抢单这个问题上考虑过,最后选择了配送员抢单的形式。在他们看来,配送员在配送之前,会想知道自己接的活是什么样子的。平台会对单子的排序进行优化,让配送员在选择度和效率方面做一个比较好的平衡。达达内部也在尝试指派这件事情,毕竟指派会让系统总体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输入地址太麻烦,那就云地址吧

作为一个外卖商家,自然希望订单越多越好,但在配送之前,输入长长的用户地址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十几个订单还好,成千上万的订单就麻烦了。

对此,达达在版本更新中加入了云地址的功能,当用户的信息第一次在平台上出现时,信息就会被存储在云地址库里,平台就会记住这些姓名,当用户再次出现时,系统通过索引,把地址和电话号码等信息做一个索引,商家只要输入用户的号码,平台就会自动出现用户地址,节省了输入信息的时间。

猜你喜欢

商户商家物流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中国人不骗中国人
江苏赣榆农商行 上线商户回访管理系统
“543”工作法构建党建共同体
工商银行 银行业首家商户发展中心成立
商家告示不能打人脸
浅谈商户对信用卡业务的作用
2009年本刊重点关注之物流展会、交流会
诚信乃是商家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