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现代文阅读教学

2016-04-15范清林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13期
关键词:总分现代文全文

范清林

现代文的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板块,现代文阅读既是化育精神、建树人格的有效途径,也是形成思维、积淀人生智慧的重要载体,更是养成兴趣习惯、建构阅读知识、体悟阅读方法的实践过程。对于中学生来说,现代文的阅读促进了他们逐渐构建、形成初步的价值判断。可以说,阅读对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世界观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然而,当今学生在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真可谓谈“读”色变,每次答题时,总感到没有读懂文章,抓不住文章的要点,解题就只能靠“蒙”。在语文教师看来,学生存在这些解题靠“蒙”的情况,主要有几方面的问题:其一,阅读习惯不好,学生阅读文章时,浮光掠影,心浮气躁,只想忙着答题;其二,读书和思考脱节,思维品质差,整体把握能力差,抓不住核心要点,思路狭窄,认识肤浅;其三,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较差;其四,缺乏必要的阅读方法与答题技巧;其五,缺乏阅读经验的积累。

因此,必须解决学生在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方面的问题,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分析能力,让他们走出现代文阅读的迷谷。而要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理清文章的思路

1.根据各种体裁的不同写法和特点。在这点上,记叙文中主要有写事为主和写人为主的文章,学生需要区别对待弄清楚:前者应该根据文中交代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发展的关系来理清文章脉络,后者则可以从主要人物所做的事情入手把握线索来理清文章思路。

2.根据文章的结构方式。在此点上很重要,学生需要认识清楚并弄懂其路数。其实,可以把文章的结构方式归结为三种类型:其一是并列式,思维方式是平行关系扩展的,段与段之间表现为横向关系,内容一般是谈几方面的问题,或者是一个问题的几个侧面。如,朱自清的《春》中的绘春部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以及人们的迎春图”这五幅图画,描绘的逻辑上用的就是并列关系。其二是层进式,这种方式表现为上下文之间相互衔接、向前推进,思维形式是纵向延伸关系,叙述的事情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如,九年级课本里有一篇课文是鲁迅先生所写的《故乡》,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它抓住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这三个发展阶段,学生如果在阅读时能捕捉住此阶段与彼阶段的转换处,就定能较好地整理出这类文章的思路。其三是总分式,它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这三种形式。如,有这么一篇文章《我的老师》是著名作家魏巍所作,阅读分析此文就应该注意,文章的开头就点题了,然后是回忆与老师的交往,从而突出表现蔡老师对作者的巨大影响和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最后写到与老师的分别,由此而结束了全文。这种总分总式的结构是记叙文经常采用的一种类型,这种总分总的结构的采用思路往往表现得很清晰,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二、理解文章的重要语句

理解语句就要着重从生字、难词和难句三方面理解,教学生掌握好。其中,对生字、难词,要提醒学生养成多查字典、词典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只有诚心主动乐意与它们交朋友,它们才会友好地与你交朋友。所以,对生字难词要多查字典、多查词典去多认识它们,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对于那些多音字、多义字和多义词,究竟用那一音哪一义合适,则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至于有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特殊的解释,这是词典上查不到的,则需要根据上下文作出推断。

现代文阅读分析要让学生理解生字词、难词,让学生养成多查字典、词典的良好习惯,还要让学生掌握理解文章中的句子所表达的深意。在学生对现代文进行阅读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对一般句子的意思较容易理解,但对于寓意深邃、意在言外的难句却难以准确理解,也不知从何下手。针对这种情况,要想较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让学生真正从困惑中解脱出来,就很有必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其实对于这种难句的理解,主要教会学生两种技能就可以。一是要着眼于全文的思维内容,二是要从文章的社会背景入手。譬如,冰心的文章《小橘灯》里面“朦胧的橘红的光”这一句话,这句话除了字面上的意义外,还有象征小姑娘美好心灵的寓意,这只有从全文着眼才能体会得到;而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这个句子的深层含义的理解需要从文章的社会背景着手。据了解,文章写的是清末私塾教育,当时盛行打手心、罚跪的规则,但文中讲的私塾先生就一样都不常用,从中可以说明私塾先生是比较开明的。

三、弄清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即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每篇文章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结构,但无论什么样的结构都离不开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这三个文章的内部组织和构造。所以,要弄清文章的结构,就要弄清这些。

首先,弄清楚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它是文章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头往往揭示文章的中心意思,确定文章的基调,显示文章的风格。结尾往往揭示和深化文章的中心意思,或者启示读者作更深层的思考。比如,朱德写的《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开头和结尾正是如此表达的。所以,阅读一篇文章,理解全文,品味余味,要着重研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这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注意文章内容的过渡与照应,它是使文章脉络畅通、线索分明的一个重要手段。过渡就是上下文之间的衔接与转换,照应则是前后内容的关照与呼应,要说“肝胆相照”也不为过,所以阅读时要特别重视。

其三,弄清段落和层次。段落,课文上叫“段”,也叫“自然段”,一个段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层次有时则与段一致,有时一个层次包括几段,有人称为“意义段”,课文上叫“部分”,它表示文章内容的阶段性或各个方面,平时所说的分段,其实就是划分层次(部分)。而划分层次(部分),要着眼于全文,弄懂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内容及在全文中的地位,分析清楚文章各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体会出作者行文的思路,把意思接近的段划分在一起。当然,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章中的过渡段、句子、词语,因为它们一般处于两层的连接处,找到它们,就有助于层次的划分。

总之,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充分认识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而在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过程中,还必须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训练为核心和主体,狠抓这四大“基本”,是一定能达到真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这一目标的。

猜你喜欢

总分现代文全文
“阅读世界”2018年中考阅读题点题小结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代文阅读教学
青年再造
发现“西方中医”
反腐
来信
中考语文应与教材中的现代文紧密结合
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