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机构破戒搞军备
2016-04-15秦鸥
秦鸥
“我们以良知与信念宣誓,绝不再把一个学生送上战场,绝不开展以战争为目的的科学研究。”1950年,日本学术会议曾在其年度总会上如此声明。时值朝鲜战争爆发,日本因美国军工订货而再现“特供经济”繁荣,但二战的深刻教训以及和平主义在日本社会盛行,使得日本各大院校机构主动避谈军事研究。
然而,这一切随着日本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发生巨变。最近,在著名的东京大学里,围绕一副人工智能机械手臂的用途,产生激烈的学术道德争论。原来,这款机械手臂具有强大的自主操作与精密加工能力,不仅在“包剪锤”游戏中打败所有人类挑战者,还在高精度零件加工方面具有强大潜能,对实现航空航天、造船、导航等产业领域的制造变革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可是,机械手臂发明家、东京大学教授石川正俊流露出接受防卫省资金支持的意图,以便进一步完善机械手臂的构造与功能,代价则是相关技术会被应用到军工领域。
去年9月25日,日本防卫省宣布,向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四所大学以及理化学研究所等三家研究机构提供连续性资金支持,扶持军民两用新技术科研成果。诚如日本《东京新闻》所言,安倍晋三政府快速推进的“军学共同研究”,正成为日本构建自卫队“新质战斗力”并拓展海外军贸的重要推动力,而高举“和平主义”旗号的日本学术界也将陷入尴尬的“原则破戒”境地。
和平与战争“一墙之隔”
在石川的同僚看来,推出新安保法、试图动摇和平宪法根基的安倍政府,不仅要让自卫队更多地参与海外军事行动,更要让好不容易脱离“军阀控制”的清净学府再度沦为“帮凶”。事实上,“机械手臂能够万无一失地赢得简单的儿童游戏,这只是表象,它结合了全球最快的成像传感器和机械运动,能看到对手做出的动作,然后在人眼来不及注意之前采取行动,取得最后胜利。很显然,这项技术也可以应用到反导系统、战斗机器人或察打一体无人机上。”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利奥·路易斯评价说。
截至目前,东京大学并未在机械手臂“参军”问题上表态,石川则称:“每次我参加国际会议时,总会有军工制造商或政府代表想跟我讨论机械手臂,以及它能做什么。”
据日本《丸》杂志透露,该国文部科学省主办的七所大学中,目前仍然实际限制军事研究的只有东京大学和大阪大学。东京大学出于对战前科学家协助军方的反省,在战后不久便制定了禁止参与军事研究的内部规定,该校宣传科称,“现在仍执行这一规定”。不过,这一规定似乎已名存实亡,像防卫省2014年5月请求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研究系教授协助调查新型C-2运输机出现的故障,大学方面拒绝了请求,但默认教授以“个人立场”提供合作。
防卫省称,“虽然现在仍有反对合作的大学,但研究者个人对此越来越理解。”帝京平成大学教授林让领导的科研团队正与技本共同研究炸药粒子探测系统,他直言这可能会被用于军事,“我做的是保卫人类的防卫研究。我不认为是军事研究。想不出如何将我的研究转化为武器。不过,两者的差别只隔着一层窗户纸”。林让将研究比作“孩子”,在形成论文出版前会亲手去抚养和疼爱;形成论文面世后,由谁、以什么样的目的进行利用那就无从知晓了。“现阶段还是放心的,自己的研究并没有养成害人的孩子。”林让这样宽慰自己。
综观军事史,军事科技转化为民用比比皆是,经典之作包括微波炉来自雷达工艺,数字相机源于侦察卫星装备,青霉素原系战场救伤抑制感染,对讲机系由军用通信装备改装,互联网与全球定位系统(GPS)本系军用,转为民用后完全颠覆全球经贸运作模式等。某些军事科技须经转换程序,方可顺利被民用市场接受,但也有不经刻意改装,直接就被转为民用的案例,诸如夜视装备与许多军用地理测绘技术。沿用同样的发展模式,民用科技亦可经由武器化或军规转换程序,强化或改善其规格,使其满足国防需求,纳入军事科技体系。
“让军民两用文化深入人心”
为推动有利于国家安保的技术开发,2014年底,安倍政府在日本首部《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中强调:“集中产学官的力量,有效运用于安全保障领域。”学界首次被公开拉入军工生产的阵营。因而,此次防卫省的公开募集项目被称为“安全保障技术研究推进制度”。大学、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所、民间企业等机构的所有研究者,都是募集对象,目的是为了促进他们在防卫省关心的领域开展研究。研究内容除了军事装备,还包括适用于未来战争的最先端技术。从防卫省列举的28个研究项目来看,包含超音速、电波、激光、红外线反射等多种控制技术。
2015年,日本防卫省专门设立“安全保障技术研究推进制度”,根据军事科技的发展趋势和实际需要拟定研究主题,向包括大学、独立研究机构和民间企业等从事装备研究的科研单位征集研究计划,并给予适当经费扶持,以期培养一些可用于“未来军事科技”的基础性研究项目。同年9月25日,防卫省发布消息,在向可用于军事技术的基础性研究项目提供经费资助的首次公开征集中,共有包括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四所大学,理化学研究所、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等三家研究机构,外加松下、富士通等两家企业,共九个科研单位提交的研究计划获选。
原本,防卫省在研发领域只与防卫产业合作,同大学等科研机构不存在合作关系。但随着2014年以来,安倍政府逐渐对日本军工科技研发领域现状不满,主张应加快加强与大学的合作,尽最大限度盘活国内科研资源,发展和利用军民两用技术。2015年6月,自民党科学技术相关会议甚至喊出“需要让军民两用文化深入人心”的口号。日本政府从制度层面着手改革武器出口及研发采购体系,先是于2014年4月出台“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放宽对武器出口及军工技术转让的限制,后又组建防卫装备厅,统筹管理从研发到采购的一系列事务。在此背景下,将大学等机构纳入军工研发阵营的具体举措也开始浮出水面。
出于对二战惨痛经历的反省,日本国内大学长期以来一直避免触碰军事科研领域,但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包括东京大学在内的不少高校“禁止军事研究”的规定开始出现松动,学校拟允许在审查机制下配合防务机构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研究。而其他诸如千叶工业大学、关西大学等高校甚至没有此类规定,研究者只要不明确参与军事应用领域研究,允许通过个人名义报名应征。
从征集结果看,防卫省此举得到不少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积极响应。在收到的109项应征中,有超过半数项目来自大学。此番征集条件宽泛是吸引力大的主要原因:一是在获得高额经费补贴的同时,研究者可以保留研究成果,无异于“名利兼收”;二是征集项目仅限基础性研究课题,未明显涉及军事应用领域,研究者不必承担社会舆论压力,亦可轻松通过大学的审查。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这些研究计划给人留下不少想象空间,但可预测的是,这其中有不少恐怕无法拿出研究成果。或许,防卫省原本就没有对每个项目都抱有期望,只是打算以较低的费用成本,用“广撒网捞大鱼”的方式跟上世界军事科技发展前沿而已。不过,安倍内阁近年有意逐步突破战后“军学共同”禁区,将其作为打造军工大国计划的重要举措,借此让日本成为堂堂正正的“军工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