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近10年来的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2016-04-15牟艳洪

商情 2016年11期
关键词:国际收支政策建议

牟艳洪

【摘要】2005年到2014年间,我国国际收支除个别年份外,都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格局, 2014年我国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197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40亿美元。2014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84万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300亿美元。这一方面,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另一方面,也掩盖了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背后所担负的成本与风险。本文着眼于对2005年到2014年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从国际、国内两方面深入分析了“双顺差”存在的原因,并对其产生的后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最后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详细具体地提出了一些颇具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双顺差 国际收支 政策建议

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及其特点

从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收支的发展轨迹来看,我国的国际收支发展呈现阶段性,其变化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密切相关,更反映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

结合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国际收支除2012年之外,整体呈现出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状态。2005-2007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依然延续“双顺差”的格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2008-2009年。由于爆发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衰退,“双顺差”局面有所缓和。此后2010到2011年,全球经济开始复苏。而2012年,中国的国际收支总顺差大幅下降。经常账户盈余2154亿美元,虽同比2011年有所增长,但资本和金融账户赤字318亿美元。2013年国际收支顺差反弹。到了2014年,虽然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继续呈现“双顺差”,但储备资产大大下降,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严重。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从内因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1)国内需严重不足。我国有高储蓄传统,在转型阶段,由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尚未完全到位,居民用于养老、医疗和教育等预防性储蓄意愿较强。同时,国内储蓄周期较长,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有储蓄。

(2)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政策。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出口。

(3)国内长期实行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国外资金可以通过合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的外汇流入并不是以购买外国资本品的方式,即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这些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产生了“双顺差”的格局。

三、“双顺差”的影响

双顺差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经济增长。经常项目顺差刺激国内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源于净出口的增加,是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增加的结果,净出口增加使得国内总需求扩张,国内总需求扩张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外汇储备。国际收支顺差增加了外汇储备,增强了综合国力,有利于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和引进外资能力。国际收支顺差有利于经济总量平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总量平衡不仅与储蓄投资有关,还与外贸有关。当财政有赤字时,在储蓄完全转化为投资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增加进口弥补财政赤字,以保持经济总量供求平衡,用国际收支顺差弥补财政赤字,有利于国民经济总量平衡。

双顺差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升值压力。国际收支顺差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因为国际收支顺差使得国内外汇市场上的外币供给大于外币需求,必然产生外币贬值的预期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难以调整出口结构。大量的外资企业在中国直接投资设厂进行生产,其产品可以迅即进入中国市场,既可以绕开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又有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之利,与我国企业直接争夺国内市场。民族经济发展空间狭窄,出口结构难以调整;影响市场化进程。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国际收支顺差意味着国内货币供给增加,在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增长幅度小于货币供给增长幅度时,货币市场供给大于需求,金融市场的利率下降,从而利率下降会导致人民币贬值,产生通货膨胀。

四、国际收支失衡调节

(1)从国内的角度来看,积极扩大国内需求。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有其特定的原因及背景,因此,其调节必须跟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在国内经济方面,首先,要正确处理投资和消费、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只有在充分利用本国的广阔市场优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才能维持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因此,扩大内需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2)在对外贸易上,加快步伐调整出口导向战略。我国政府一直在各方面给了出口企业许多的优惠。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外向型企业在资源配置上的优惠就挤占了内向型企业的生存空间,从而对内需的扩大产生不利影响。

(3)加强国际间政策协调。我国的贸易失衡不仅源于自身结构性失衡,也部分地源于主要贸易伴的结构性问题。只有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贸易失衡问题。我国应加强谈判力度,提高国际间的政策协调能力,争取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积极配合。

五、反思

国际收支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是现阶段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继续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处理好“双顺差”与保持内外部经济平衡之间的关系,力求引资增加,扩大对外投资,实现总差额的较小顺差,维持国民经济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思跃,肖卫国. 国际金融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唐建伟.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现状、原因及影响[J].商情,2007.

[4]唐丽丽,赵雪梅.浅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J].当代经济2007.

[5]吴炜达.我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及其政策研究[J].吉林财经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国际收支政策建议
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分析
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