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台汉墓 铜奔马从这里驰骋
2016-04-15张陇堂
张陇堂
在中国,无论你从事旅游行业的哪方面工作,都应该到甘肃武威市的雷台景区去看一看,因为这里出土了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名为“马踏飞燕”的铜奔马。
冬日雪后的暖阳,照射在身上丝毫感觉不到暖意,阵阵烈风吹过,让拿相机的手不停地哆嗦。打上车直奔雷台景区。景区位于武威市北关中路,依托旧有的雷神观建成。景区正门朝南,是一座仿秦汉风格的建筑。门楣上用隶书写着两个大字“雷臺”(臺,台的繁体字)。透过大门向里看,一座高台冲天而起,顶部就是著名的“马踏飞燕”雕像。这个设计,使人自然而然地想起“天马行空”的典故来,引人遐想发人深思。
据了解,雷台汉墓是一座东汉晚期(公元186-219年)的大型砖石墓葬,出土文物有231件,著名的铜奔马就出土于此。铜奔马重约7.15公斤,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1厘米。马头微微向左,昂首扬尾,三蹄腾空,右后蹄踏于一飞鸟之上,飞鸟展翅,惊愕回首,显示了奔马腾跃于飞鸟之上时风驰电掣般的速度。雕像又巧妙地利用飞鸟的躯体以及展开的双翅,扩大了着地面积。铜奔马符合力学平衡原理,蕴涵丰富的天马文化内涵,铸造技巧精湛,堪称青铜艺术之极品。1983年10月,铜奔马被中国国家旅游局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关于这个铜奔马的命名和解释,一直有很大争议。有人认为雕像中的鸟,不是飞燕而是“龙雀”——传说中的风神“飞廉”,因此赞同将雕像命名为“马超龙雀”。著名学者郭沫若则赞同“马踏飞燕”的命名,并写下了“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的豪迈诗句。因为“马踏飞燕”的说法更加富有浪漫气息,所以这个名字在民间更为流行。据工作人员介绍,“马踏飞燕”中的马是汗血宝马,不是中国常见的蒙古马。这个雕像以其优美的艺术造型、精湛的铸造工艺、非凡的文化意义,成为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品。1973年,“马踏飞燕”被送到英、法展出,引起轰动。国家旅游局正式将其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志形象后,它的形象出现在全国很多地方。
至于如何发现铜奔马的,听工作人员介绍,1969年,当地农民在挖战备地道时,在雷台下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的大型砖室墓。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因在一10米高的夯土堆上建有明天顺年间的雷祖观而得名,数百年来香火不绝。据马俑胸前铭文记载,此系“守张掖长张君”之墓。墓分前、中、后三室。前室附有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墓门向东,墓后室至墓门长19.34米。此墓虽遭多次盗掘,但遗存尚多,是一座“丰富的地下博物馆”。墓内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种类,其中有铸造精致的铜车马武士仪仗俑99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引人注目的铜奔马。
在雷台景区的“马踏飞燕”雕塑后,有一个堪称“世界之最”的整体放大6倍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队列,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威武、肃穆,十分震撼。
来到雷台汉墓的旧址前,发现几棵古树就在墓室的旁边,显示着古老的历史长卷慢慢地展开。低头弯腰进入墓室的通道,一千多年前的遗痕点点滴滴在身边蔓延开来。
雷台汉墓有正寝和便殿。正寝的作用主要安墓主神座,为墓主灵魂正常起居之处,由供奉的宫人如同对待活人一样侍奉;便殿是正寝的附属建筑,主要供墓主灵魂来此游乐。
雷台汉墓里的一口汉代古井长期以来吸引着游客的眼球,此井居然“见钱眼开”:能将扔进井里的钱币神奇地放大。
古井位于雷台东南角,距墓道入口2米处,贯穿了整个夯土层,与墓道相邻,一直修到古墓中。古井深12.8米,是用典型的汉代古薄砖砌成。底部以“人字形”方式砌成,在我国考古中不多见。据考证,这口古井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逐渐干涸。这口砖砌的井,砖与砖之间没有使用任何粘合材料,经历了浩茫的岁月,井壁的砖大部分已经严重风化,只有井底的部分壁砖仍保存良好。经过测绘,工作人员发现它并不是一口垂直的井,开口处直径0.95米,井底直径0.86米,而井中部的直径达1.15米,古井整体呈腰鼓状。古墓里的古井有何作用呢?据专家介绍,墓室主人在墓道中凿井,寓意着富有和尊贵。
走出二号墓室通道,抬头看看天空十分湛蓝,白云不时地从头顶缓缓而过。经过岁月的洗礼,丝路重镇武威,驼铃声声入耳,古老的铜奔马依然澎湃着青春的气息。
tips
交通:兰州到武威“天马号”直达列车,武威市出租车起步价4元。
美食:三套车(由凉州饧面、腊肉、冰糖红枣茯茶组成)、凉州凉面、武威酿皮、红烧羊羔肉。
特产:武威莫高葡萄酒出名。
注:武威有两个火车站,其中武威南站位于距离市区西南13公里的武南镇,是兰州以西最大的列车编组站,也是兰新线和武威中卫铁路的接点。而武威站就是一般的中间站,位于武威市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