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狄浦斯情结
——《榆树下的欲望》情节发展之根本动力

2016-04-15程姝一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俄狄浦斯奥尼尔榆树

程姝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191)

俄狄浦斯情结
——《榆树下的欲望》情节发展之根本动力

程姝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191)

本文立足于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俄狄浦斯情结”对《榆树下的欲望》进行分析。在“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及剧本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其是推动剧本情节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微观看,“俄狄浦斯情结”是男主人Eben公仇视父亲、接连和父亲的女人们发生乱伦关系的根本原因;从宏观看,剧本是Eben儿时未能得到压抑的“恋母情结”的一种释放,是一种必然。经此分析,剧本中令人费解的乱伦、杀婴、自首情节就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情节的发展也能看起来更为连贯与自然。

俄狄浦斯情结;情节;动力

引言

《榆树下的欲望》是一部典型的以“恋母情结”为中心的戏剧。Eben在剧中对生母的爱与依恋、对父亲的仇恨与妒火清晰可见,而母亲对他的影响也一直似鬼魂一般缠绕着他,不曾离去。Abbie的出现填补了亡母肉体的空缺,继母的身份也让Eben未曾得到压制的恋母之心在Abbie身上得到爆发。乱伦与欲望,看似是全剧悲剧结局的导火索,实则是一种沉睡着的必然结果。Eben心中一直未能压抑的“俄狄浦斯情结”一直在寻找释放的途径:咒骂父亲、和父亲的女人乱伦、从精神上“杀死”父亲,这一切都是“恋母情结”导致的。

1.弗洛伊德心理分析之“俄狄浦斯情结”

在弗洛伊德理论中,性是一种强大的“Libido”——本能,是人行为的根本驱使。婴幼儿期中的生殖器期(3-5岁)是“恋母情结”的产生期。在这一阶段内,与生殖器相联系的性情感、性幻想和攻击性情感、攻击性幻想占支配地位(Storr2001),儿童开始对性别有认识,会因为性别的差异而对异性产生爱恋、对同性产生仇恨。一般这种爱恋与仇恨表现在父母身上,就形成了恋母情结。

他将母亲视为第一个情感对象,对她产生了性欲兴趣,希望能独占母亲。因此他开始对父亲怀有敌意和仇恨并对母亲怀有妒意和占有欲,这便是“俄狄浦斯情结”。从这一时期开始,孩童自然地衍生出一种将父亲与一切形式的严格权威等同起来的倾向。“因此,成年后对权威的敌视同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情结’有关”(Guerin et al. 2004)。

这种乱伦欲望会随着儿童的长大,因其接受教育和社会道德的制约以及内心羞耻心和道德观的影响被压抑。成功过渡的孩童,会将这种情结深深埋入无意识中,形成完整的人格,丢掉该情结的病理特征(奎诺多2016);而未能成功度过的孩童,会穷其一生寻找欲望释放的突破口,以另一种补偿的形式得到满足。但无论是哪种情况,这种恋母心理都不会消失或者分解,相反地,它会继续存在于无意识中,成为一种未能满足的、受到压抑的“情结”。

2.“俄狄浦斯情结”在《榆树下的欲望》中的展现及推动作用

2.1 “俄狄浦斯情结”的微观展现和推动作用

全剧充斥着一种阴柔的、女性化的氛围。首先,剧本的场景在一个种着两棵硕大榆树的农舍里展开。榆树象征着女性的子宫,代表着女性的力量。这两棵榆树弯曲伸展的树枝覆盖着屋顶,既像在护卫它又像在它。“它们像两个精疲力竭的女人,将她们松垂的乳房、双手和头发都耷拉在屋顶上”(奥尼尔2006)。这两棵榆树彰显着母亲强大的控制力,只要榆树在,母亲就从未离开过。其次,Eben的形象太过阴柔。母亲死后,他一直承担着母亲的角色,收拾屋子、做饭、洗衣缝衣。他对女性或者母亲有一种过分的认同感、对男性和父亲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敌意。

Eben对母亲的爱与依恋达到了一种痴迷与扭曲的程度。他与哥哥们谈论起母亲,就像在谈论天使;他不止一次提到过要为母亲复仇、拿回属于她的农庄;他认为自己独属于母亲一个人;他每次伤心失落时,都会提起自己的母亲;他一直能感受到母亲的灵魂,在屋子里的每一个角落。

Eben对父亲的恨是显而易见的。他不止一次提到过但愿父亲Cabot早死;他否认自己是Cabot的儿子;他认为是父亲逼着母亲做牛做马,累死了母亲。他要为母亲报仇的最好方式就是讨伐父亲。Eben早已视Cabot为仇人。

对金钱的欲望、性欲只是Eben内心渴望的表象。Eben真正渴望的、自己内心抑制不住的强大欲望是取代父亲、占有母亲。出于这个目的,他才要夺回母亲的农庄、打发走成为障碍的两个哥哥、占有和父亲发生关系的寡妇、和父亲的新妻子Abbie乱伦、误认为Abbie杀死了父亲而狂喜,以释放自己的情结。

Eben一定会不遗余力地用一切方法“杀死”父亲。当Eben得知村子里的寡妇和父亲有染之后,他大怒并且冲向村子里占有了她。在和父亲斗争、占有这位所谓的“母亲”的“俄狄浦斯情结”的驱使下,Eben注定要和寡妇发生关系、一定会占有所有与父亲有关系的女人,与自己的父亲较量。不仅是女人,夺回农庄也是他“复仇”的方式。Eben偷走了母亲告诉他的父亲藏起来的钱,打发两位哥哥去淘金,扫清障碍。

接着,真正意义上的继母Abbie来了,像往常一样,Eben注定要取代父亲,和母亲结婚。他和Abbie之间的感情从一开始就是复杂的,他视Abbie为夺取农庄的敌人,却因为其“母亲”的身份与美貌的诱惑不得不承认自己对Abbie强烈的欲望。Abbie引诱Eben说“大自然在你的心里燃烧……一直到你和它合成一体,它是你的,你也是它的,使你越长越高大,像棵树,像那两棵榆树一样”(奥尼尔2006),显然这里暗指的是人生来就有、但是Eben没能好好压制住的、越长越旺的弑父娶母的欲望。在他们第一次发生关系之前,Eben随着Abbie的脚步下楼,问“妈,你在哪儿”(奥尼尔2006),完成了将Abbie视为母亲的第一步转变;紧接着,在Eben母亲生前的房间内,Abbie告诉Eben会代替他的母亲为他做一切事、像母亲那般爱他,Eben也仿佛得到母亲灵魂暗示一般,将乱伦视为母亲让他报复父亲的方式,彻底将Abbie视为母亲。他们在Eben母亲生前待的房间里第一次发生了乱伦关系。之前,Eben不准Abbie进入这个房间,而如今Eben觉得整个房间充满了生气而自己也充满了活力、长大了许多,与Cabot的关系也缓和了许多,而母亲也仿佛回到了自己身边。

Abbie为挽回Eben,残忍地杀死他们的孩子以后,告诉Eben“我杀死他了”(奥尼尔2006),Eben的第一反应是愕然然后是狂喜。他以为Abbie做了他一直想做但没有勇气做的事情——杀死父亲Cabot,还想着怎么将凶案伪装成自杀。可见,Eben在心里早已想过多次,只是没有勇气动手。

“俄狄浦斯情结”是能将全剧情节串联起来的唯一根本动力。如果我们否认这点,以下问题将得不到答案:Eben为何如此执着于和父亲发生关系的女人?若是单纯受到情欲驱使,为何偏偏两个女人都是和父亲有染的、象征着“母亲”的女人呢?这绝不会是偶然。如果单纯受到物欲驱使,为何要打着母亲的旗号来争夺农场呢?为何要再三强调为母亲复仇呢?显然,很多表象的原因放进剧本中,存在着很多无法解释的问题,而“俄狄浦斯情结”这一问题可以使这些疑问全部都迎刃而解,并且让那些难以接受的情节变得顺理成章。

2.2 “俄狄浦斯情结”的宏观展现和推动作用

这部戏剧涵盖了Cabot一家从形成至现在的全部历程。因此将剧本单纯归结于强烈物欲与性欲或是悲剧性主题无法解释Eben儿时的生活状态和母亲在世时对其的影响,是对剧本部分情节的忽略。因此,我们必须宏观地对其进行把握,寻找横贯整个剧本的影响力。这种力量,唯一有可能的便是剧情主导者Eben身上的潜意识。Cabot虽然是独断的父亲,可是并不是《榆树下的欲望》乱伦等一系列主要情节的控制者;Abbie虽然是剧情发展的主要角色之一,但因其出场时间较为靠后,并不能解释其嫁给Cabot之前Cabot一家的畸形结构。因此,Eben是根本推动人物,而其身上贯穿始终的根本力量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推动全剧情节发展的根本动力。

宏观来看,《榆树下的欲望》可以看作是两段“俄狄浦斯情结”的发展。第一段情结是在母亲在世时,因为不能认同父亲这个坏权威和对母亲的过度依赖,生而俱来的情结没有得到压抑,而是发展为一种变态的欲望。但因为母亲的死、年幼以及道德束缚未能实践也不具有破坏力。但这种情结一直存在着,所以Eben一直感受得到母亲的存在。因此成年之后,第一段情结的遗憾延续发展成为了第二段情结,寻找一切可能付出实践——摧毁父亲的影响,占有“母亲”的情感和躯体。Eben成年后具备了性能力,而且性幻想甚至性行为的对象——“母亲”,也不再是道德禁忌中的真正意义上的母亲,而是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父亲的另一半,这一点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乱伦的实现。Eben的行为皆源自对父亲的报复和母亲扭曲的爱,是其“俄狄浦斯情结”的再现与释放,是必然结果。直到Eben和Abbie生下他们的儿子,这二段情结连带着第一段情结终于得到了现实意义的完成和圆满。

在剧本的最后,Eben带着这余烬的“俄狄浦斯情结”和Abbie一起走向了警察局,屈服于更大、看似更完善的权威,到这里,Eben才真正走向成熟,其“俄狄浦斯情结”也第一次得到了压制。这也印证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俄狄浦斯情结”必然得到压抑。

从宏观角度来看,“俄狄浦斯情结”是埋藏于《榆树下的欲望》中的唯一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也是唯一能将剧本的整个脉络串联起来的主线。这一情结一直存在着,两种阶段对应着剧本中Eben的童年和成年,将剧本中每一个细小的情节和回顾充分地利用了起来,预言着Eben的每一步行动。这是其成为情节发展根本推动力的原因,也是其他解释和说法所难以做到的。

结束语

通过对弗洛伊德心理分析中“俄狄浦斯情结”的概述与其在《榆树下的欲望》中展现的分析,本文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推动《榆树下的欲望》全剧情节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必然原因。从微观方面看,情节的每一步发展都源自“占有母亲、取代父亲的心理”;从宏观方面看,“俄狄浦斯情结”的幻想阶段和实践阶段从始至终贯穿着全剧。本文较为清晰与完整地梳理了该情结对剧本发展走向的导向脉络,为更深入研究《榆树下的欲望》及奥尼尔其他剧作中“俄狄浦斯情结”提供了深入的新思路。

Guerin, W. L., E. Labor, L. Morgan, J. C. Reesman & J. R. Willingham. 2004.AHandbookofCriticalApproachestoLiterature[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orr, A. 2001.Freud:AVeryShortIntroduction[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奥尼尔. 2006. 奥尼尔文集 (2) [M]. 汪义群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奎诺多. 2016. 读懂弗洛伊德[M]. 陆泉枝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07-06

猜你喜欢

俄狄浦斯奥尼尔榆树
回归的心路历程——奥尼尔戏剧叙事研究
特里·奥尼尔:捕捉此刻
勘探老工人胡老六
老榆树下的等待
榆树盆景的制作与管理探讨
The Cause of Oedipus’Tragedy: A defect of humanity Perspective
我是鲨鱼 沙奎尔·奥尼尔自传
儿童文学 榆树懂得低调
从《俄狄浦斯王》看古希腊悲剧的特点
重释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行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