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翰墨烟云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九)

2016-04-15邹典飞

艺术品 2016年12期
关键词:书法

文/邹典飞

翰墨烟云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九)

文/邹典飞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坛名家辈出,他们广泛活动于京城政界、军界、文学艺术界,并利用这一地区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自身的学养,以手中的如椽巨笔开启了民国时期北京书法发展的新纪元。

“旗籍学者 帖学遗风”——记杨锺羲的书法艺术

杨锺羲(1865—1940),原名钟广,后改名为杨锺羲,字子勤、芷晴、圣遗、梓励,号留垞、雪桥、圣遗居士,晚号南湖鲜民。祖籍辽阳,世居北京,先世隶属于满洲正黄旗,为满洲旗分内的汉姓人,其高祖虔礼宝因觐见皇帝时不能以国语(满语)奏对,被乾隆帝将其满洲正黄旗籍降为汉军正黄旗①乾隆时期,其高祖虔礼宝由护理广西巡抚内调刑部侍郎,在入京觐见皇帝期间,由于不能以国语(满语)奏对,被乾隆帝将其满洲正黄旗籍降为汉军正黄旗,以示惩戒,转引自笔者撰《浅谈清代旗人书法》, 121页,《中华书画家》,2014年08期。,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光绪十五年进士,入翰林,散馆授编修,历任顺天乡试、会试同考官。后保送知府,分发浙江,但未授实缺。后入湖北巡抚端方幕,历任两湖文科高等学堂提调、仕学院文牍教习、劝成学堂监督兼提调、湖北襄阳知府、安陆知府。端方调任两江总督,复居端方幕中,后任江宁知府。辛亥革命后,寄居上海。1923年,入京任溥仪小朝廷南书房行走,居于北京。伪满洲国时,被任奉天国立博物馆馆长,未到职,遥领俸禄而已,1940年病殁于北平。

杨钟羲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旗籍②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其社会成员由旗人与民人组成,旗人即隶属八旗组织之人,以满洲人为主体,民人则是隶属省府州县之人,主要为汉人。转引自笔者撰《浅谈清代旗人书法》, 116页,《中华书画家》,2014年08期。学者、诗人,他自幼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教育。青年时,曾致力于《左传》研究,受知于清末名臣潘祖荫、翁同龢,又与名流学者盛昱、缪荃孙、杨守敬、李葆恂、王秉恩、王仁俊、陈庆年、徐乃昌、李祥、陈三立、况周颐、王瓘、李瑞清、沈曾植、朱孝臧、冯煦、叶昌炽、郑文焯、刘世珩、震钧、王国维等交往颇多。其中他与旗人盛昱③盛昱(1850—1899),姓爱新觉罗,字伯熙、伯羲、伯兮,别号韵莳、伯蕴、意园,室名郁华阁,自号郁华阁者。满洲镶白旗人,清初肃武亲王豪格裔孙。光绪三年(1877)进士。历任编修、侍讲、侍读,国子监祭酒。清代著名学者、诗人。著有《成均课士录》《栘林馆金石文字》,辑有《八旗文经》。关系最为密切,二人于清末订交,并共同整理汇总旗人撰述,编纂成《八旗文经》这一“彰显八旗文运盛衰之故”的八旗文章总集,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曾风趣的称他二人这一工作是为八旗人算了个总账。居官期间,杨锺羲仍以著述为主要工作。辛亥革命后,面对“国破”的境遇,他选择了明末志士顾炎武“人臣遇变时,亡或愈于死”的信念,继续致力学术研究。综其一生,杨锺羲以其所著《雪桥诗话》(正、续、三、余集)最为世人所知,他曾在自跋中述其撰写《雪桥诗话》的宗旨:“拙作〈诗话〉,专论本朝一代之诗。本朝之诗多矣,以平昔所见为断。平昔所见之诗亦不止此也,第就敷锡堂劫余仅存之残帙,略加诠次。大抵论诗者十之二三,因人及诗、因诗及事,居十之七八。其人足纪而无诗,其诗足纪而无事,概未之及焉。为书十二卷,不足括一代之诗之全,而朝章国故,前言往行,学问之渊源,文章之流别,亦略可考见。”④从宗旨中可见杨锺羲的学识和襟度。然而这位硕学鸿儒在时人眼中却是一位极为简淡的文人,他“生平讷于语言”,与其有过接触的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认为“他是十分、毋宁说是过分沉默寡言的人。今天更是特别地沉默,不仅语言默然,连表情看上去也是漠然”⑤,可见杨锺羲似乎不善言谈,极为淡静,其性格与“寡于言”的王国维略有几分近似。然在著述《雪桥诗话》期间,杨锺羲并非离群索居,他“偶乘鹿车,出过知好,静对移晷,容寂而思深,咨无不塞,归即披卷冥搜,钩章索句,掌录移写,细书精敏,日可万字,曾不逾岁,积册十二,署之曰《雪桥诗话》”⑥。可见杨锺羲在清帝逊位后,亦保持着前清“素性狷介,当官应事之外,不利走趋。日惟故书雅记之是好,轩之使(出使的大臣)不一预,阳城、马周之科(选取直言御史的考试)不记名,故端居之日独多”⑦的生活方式。总之,《雪桥诗话》学术价值很高,卷帙浩繁,材料丰富,广为搜罗清代八旗文人的诗作和事迹,虽流传只言片语,亦见收录,即使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八旗文人作品也编入其中。民国时期胡适考证曹雪芹的事迹和生平,引用的敦敏赠诗、题句及曹雪芹残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即从此书中索得。1930年⑧,杨锺羲在北平设雪桥讲舍,宣讲国学,其中日本汉学家仓石武四郎、吉川幸次郎等中外从之学者达百余人。1933年,他东游日本,遍访汉籍和日本汉学家。1940年,杨锺羲的病殁在北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据刊行的《杨锺羲逝世后讣告诸友名录》可知,其间凭吊者几乎囊括了京城中的各界名流,包括逊清皇族遗老、北洋政要政客、知名学者文人及各阶层精英。《名录》中还收录了一些名流所赠挽联,如老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萧龙友赠联云“吾道云亡一代文宗归玉署;哲人其萎千秋诗话在名山”,福建名士邵章挽联云:“文献盛先朝,一代儒宗,与成容若法存素为骖靳;山河留正气,千秋臣节,从王永观罗守残去骑龙。”⑨凭吊人数众多,盛况空前,从中可见杨锺羲在民初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据传杨先生有一子名懿涑,字鉴资,号实甫,其名号均与杨锺羲终生标榜的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关。旗籍学者石继昌先生曾在其舅父寿逸庵先生家见过这位杨公子。后经杨锺羲门人李宣龚介绍,杨公子任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1949年随商务印书馆迁往台湾。

杨锺羲作为闻名京城的诗人、学者,同时又是昔日享有特权的旗人,他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并擅长书法,曾在北京悬润鬻书,京城中与他身份类似的旗籍遗老遗民也不在少数,这些旗人大多擅长书画,其中一些人还是艺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如闻名一时的书画社团“松风画会”基本由旗人群体组成,他们清高自居,然清亡后,衣食无着,往往依靠订润卖字为生,或转变为职业书画家,或以书画自娱,成为票友式书画家。在书法风格上,旗人书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恪守传统,尤其表现在对帖学书法的痴迷和眷恋,而对待碑派书法却表现出一种排斥和漠视。在碑风大盛的清末民国时期,旗人群体成为了帖学书法传承的中坚力量,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各旗旗民,在书法上大多标榜帖学,奉王羲之、赵孟、董其昌书法为准绳,并始终如一,他们的书风华丽遒美,功底扎实,将帖学书法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虽然在碑派书家眼中,其书法风格是那么的千篇一律、孱弱无力,但正是由于他们的坚守和执着,在碑风的冲蚀下,使帖学书法尚能保留一分元气,为民国时期帖学书风的延续和重振起到了传承作用。

杨锺羲也是众多旗籍书法家中的一员,其存世的书法以楷书、行楷较为常见,他的楷书应从颜真卿入手,整体饱满厚重,具有一种渊雅幽深的庙堂之气,这可能源于其早年受知于清末名臣潘祖荫、翁同龢之故,潘、翁二人身份显赫,均精于书法,且工颜书,而翁同龢更是以擅长颜楷称著于晚清书坛,因此二人书风对他影响较大。但杨锺羲的楷书去除了潘氏书风的雍容和翁氏书风中的雄健,变为一种轻松自然,风貌与清代书家刘墉略为接近,用笔看似不着力,实将千钧之力化于无形,把颜书写得潇洒出尘,自称一格。他的小楷书却呈现出欧(欧阳询)虞(虞世南)相参的面貌,用笔精整,法度谨严。杨锺羲楷书因字的大小而对笔画间比例进行合理调整,能做到小楷精致耐看,大楷饱满雄浑,各具风姿。他的行楷书亦鲁公风度十足,在颜书的基础上,将苏东坡、“二王”、赵孟、董其昌熔为一炉,于严整中流露出一种豁达和自信。从整体上看,杨锺羲的行楷书受清人馆阁体影响较深,但他以其丰厚的学养和广博的阅历,将原本难于驾驭的帖学书法,写得不激不厉、清新隽永,字里行间时时洋溢着儒者的气度。虽然清末民初擅长帖学的书家不在少数,但杨锺羲的书法别具特色,面貌虽不甚突出,但内涵深远,耐人寻味,为不可多得的学人书法。

注释:

①乾隆时期,其高祖虔礼宝由护理广西巡抚内调刑部侍郎,在入京觐见皇帝期间,由于不能以国语(满语)奏对,被乾隆帝将其满洲正黄旗籍降为汉军正黄旗,以示惩戒,转引自笔者撰《浅谈清代旗人书法》, 121页,《中华书画家》,2014年08期。

②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其社会成员由旗人与民人组成,旗人即隶属八旗组织之人,以满洲人为主体,民人则是隶属省府州县之人,主要为汉人。转引自笔者撰《浅谈清代旗人书法》, 116页,《中华书画家》,2014年08期。

③盛昱(1850—1899),姓爱新觉罗,字伯熙、伯羲、伯兮,别号韵莳、伯蕴、意园,室名郁华阁,自号郁华阁者。满洲镶白旗人,清初肃武亲王豪格裔孙。光绪三年(1877)进士。历任编修、侍讲、侍读,国子监祭酒。清代著名学者、诗人。著有《成均课士录》《栘林馆金石文字》,辑有《八旗文经》。

④雷恩海、姜朝晖撰《杨锺羲与〈雪桥诗话〉》,杨锺羲著、雷恩海、姜朝晖点校《雪桥诗话全编》,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⑤吉川幸次郎《法隆寺的松》,转引自郑升、朱红华《清末名士杨锺羲生平及相关研究述论》,149页,《名作欣赏》,2013年14期。

⑥沈曾植撰《雪桥诗话序》,杨锺羲著、雷恩海、姜朝晖点校《雪桥诗话全编》,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⑦刘承干撰《雪桥诗话序》,杨锺羲著、雷恩海、姜朝晖点校《雪桥诗话全编》,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⑧常见的雪桥讲舍设立时间为1930年,但根据仓石武四郎《述学斋日记》1930年1.7初七日注释1中“按,《雪桥讲舍序例》最早在《文字同盟》第18—20号合刊(1928年11月发行)上登载,讲舍地点为西安门内酒醋局剪了巷路东七号本宅,1929年又改为西单太仆寺街后身罗家大院七号本宅。”可知雪桥讲舍初设时间可能在1928年前后。见仓石武四郎著,荣新江、朱玉麟辑注《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14页—15页,中华书局,2002年。

⑨《杨锺羲追悼会哀挽录》,编辑部《杨锺羲逝世讣告诸友名录》,58页,《收藏家》,1998年第2期。

“风流旧家 名动京华”——记贺孔才的书法篆刻艺术

贺孔才(1903—1952),原名培新,字孔才,号迂轩、天游、无逸庐、潭西居士,1949年更名贺泳,祖籍河北武强,生于河北故城。早年就读于城内高等小学,后考取北京市立第四中学,1920年就读于北京法政大学。毕业后,先后担任国立北京大学造型美术研究会导师、成达中学国文教习。1928年任北平市政府秘书,后在颐和园整理所存古物。1935年任北平政务委员会秘书。1939年任教于北平私立中国大学。1947年任河北省通志馆纂修,后任国史馆纂修。1949年3月,响应新政府号召,将家藏图书万余册、文物五千余件无偿捐赠国家。后随第四野战军南下任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研究室研究员,进入武汉接管武汉大学。归京后,被任命为中央文化部事业管理局办公室主任。著有《天游室文》《天游室文补编》《天游室诗》《天游室诗补编》《天游室杂著》《天游室杂著补编》《泳斋说邮》等。

贺孔才出身于畿南藏书世家。他的祖父贺涛①为清末名儒吴汝纶、张裕钊弟子,后吴汝纶之子吴北江②亦师从贺涛。1926年,贺氏举家迁居北京。最初赁居于北京西城区厂桥铁匠营(徐世襄旧宅),后于净业湖西岸购得清人王照故寓,建藏书室,颜之曰“海西草堂”。庋藏古书十万卷,各种文玩五千二百余种,书版五十六箱,从中足见贺孔才之家学渊源。③民国时期,在旧京士人眼中的贺孔才“先生长不逾中人,而气度端凝,神采焕发,双眸炯然。于稠人广众中,高谈纵论,声若洪钟。少负俊才,名称早著,善诗古文辞,严守桐城宗法。余事作书治印,皆造深微”④。他早岁从祖父贺涛读书,髫龄之年即对文学、书法、篆刻有一定造诣。后同于省吾、潘伯鹰、齐燕铭拜吴北江为师,与他同门的还有吴兆璜、曾克耑、谢国桢等。在吴北江的悉心培养下,贺孔才“善诗古文辞,严守桐城宗法”⑤。旧学功底极其扎实。贺孔才弟子刘国正曾回忆其师,“每次向他请教,他评诗论文,上下古今,淹贯百书,精深博大,时而说一些笑话,横生逸趣。记得有一次他给我讲《离骚》,讲着讲着动了感情,忽然站起身,边走边大声吟唱起来,高亢激越,声震屋瓦”⑥。贺先生治学作风与老师吴北江颇为类似。

贺孔才还喜好收藏,“先生治学之余,复多雅嗜,精鉴赏,富收藏。有书近万卷,字画文物,亦饶珍异。书斋悬明崇祯帝(朱由检)书‘无逸’二字额,楷法浑厚严谨,大气磅礴;陈眉公(继儒)‘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一联,行书苍劲而潇洒;俱所深赏。又有明熊廷弼大中堂,书兼行草,奇肆横恣,亦为世所罕见。以善篆刻,喜聚佳石,田黄鸡血之属,多有精品。其中象牙白地之鸡血石一方,高约二寸,其上血片凝聚如拇指大者数片,红白映衬,鲜艳夺目,尤属奇珍....所藏折扇数百柄,皆并世南北诸名流书画。京中藏扇者,先生与绍兴寿石工(鈢)等,足称巨擘。又喜集邮,于古今中外邮票研讨至精,尝撰《说邮》稿,连载报端,识者赏之”⑦,从以上记述中可见贺孔才之为人和喜好。贺孔才在旧京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名士,同时他也是一位质朴的爱国者。他最初对孙中山创立的国民党颇具好感,1933年,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在长城与日军血战近两月,伤亡万余人,贺孔才撰《陆军第十七军抗日阵亡将士碑记》痛悼之,吴北江评曰“沉痛壮烈,淋漓迈往,有轩天拔地之势”⑧,1934年,贺孔才的同门师兄弟、时为地下党人的齐燕铭在北平被捕,贺先生多方奔走,终于将齐营救出狱。日本侵华期间,汉奸殷汝耕请贺孔才出任伪职,被坚拒。时值国共合作,国民党派遣贺翊新⑨(贺孔才胞兄)、卜青茂来北平从事地下工作,贺先生给他们提供隐蔽住址,协助其解决各种困难,为抗日做了不少的工作。为避免自己的子女受日本教育体制的毒害,贺孔才甚至把三个子女送至甘肃读书,宁可挨饿,也不让他们做亡国奴。居闲时,他还常在自己的旧居中大骂日本侵略者以发泄心中的愤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蒋介石六十寿辰,北平党政军首脑和地方耆绅五百余人,由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领衔,恭送《国民政府主席蒋公六十寿序》一篇,此文即出自贺孔才之手。然而贺先生见到国民党接收大员贪腐无能,鱼肉百姓,亦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迷茫和担忧。1949年2月,北平解放,贺孔才对新政权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他希望参加革命工作,并更名“贺泳”,随后将家藏世代图书及文物悉数无偿捐献国家,书房唯余四壁,连书橱也一并捐出。同年,政府还特别在故宫午门举办了“贺孔才先生捐赠文物特展”,看到国家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他慷慨赋诗道:“工农今作邦家主,马列真为世界诗。”⑩

贺孔才除精于文学外,以书法篆刻最为世人所知, 1920年,他经名士朱悟园介绍结识齐白石,并从白石老人系统学习篆刻。2000年,北京图书馆刊印的《齐白石手批师生印集》中收录的《孔才印存》,即来自贺孔才的捐赠,这也是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贺孔才和齐白石艺事交往的一个重要见证。齐白石在手批《孔才印存》跋语有“消愁诗酒兴偏赊,浊世风流出旧家。更怪彫(雕)镌成绝技,少年名姓动京华”⑪,足见白石老人对贺孔才的出身和艺事极为推崇。贺孔才早年的篆刻直接取法齐白石,从白石老人手批《孔才印存》跋语中,可知贺孔才是这一时期齐派篆刻风格的重要继承者。贺孔才的篆刻用其对弟子刘淑度的话讲“我学不到老师的刀法,那种气势难学”⑫,所以他从章法入手,求工稳平正,很好地吸收了齐白石篆刻挪让、边界、欹正之法。他的白文印追求秦权汉玺之铜铸效果,把铜印之锈斑也模仿得惟妙惟肖,似求印面的残破但有时略显粗率,无白石老人粗犷中之细腻;他的朱文印求稳重,取法赵之谦,但线条较其师略显薄弱,乏白石老人用刀之刚劲挺拔,故显得形存神离。《孔才印存》中虽有数印得到了齐白石的赞誉,但终为天资所限,难超越其师。经笔者考证,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为师徒二人交往密切的时期,但1935年之后,贺孔才弃学齐白石⑬,二人渐行渐远,一段时期“自是除祝寿拜年则不登齐府”⑭,甚至1951年贺孔才去世后,也未见到白石老人的挽诗和记录。可知贺孔才的印风从最初师法齐白石,后逐渐“治印则远规秦汉,近取赵吴,熔铸古今,不拘一格。大印雄浑,小章婉妙,识高腕健,得心应手。以钟鼎入印者,古雅绝伦。朱文粗笔,独步一时,尤为他家所弗及”⑮,故此贺孔才晚年和早年的印风差距较大。据笔者分析,齐白石和贺孔才从师徒变为陌人,其中一个根本的缘由还是在于二人出身的差距,贺孔才出身藏书世家,身边的友人多为旧京传统文人,他们思想守旧,一些人很难接受白石老人的艺术风格,这也从一个侧面可知齐白石的艺术并非在民国时期的旧京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关于贺孔才与白石老人渐行渐远的缘由,笔者曾在《齐白石研究(第四辑)》撰有《齐白石与门人贺孔才的艺文交往初探》一文做了细致的考证,同时在白石老人的诗稿及手批弟子印稿中发现齐白石曾多次直言批评贺孔才,未作任何避讳,可见此弟子在白石老人心中地位之转变。

最后谈谈贺孔才的书法,他的书法如今很是鲜见,用其弟子王北岳先生的话说“盖先师生前,不轻为人作书治印”⑯,王先生赴台后虽留心收集,但仅藏有数幅。贺孔才胞兄贺翊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亦在台湾,曾在《印林》杂志第十一卷第五期《贺孔才专辑》刊有《舍弟贺孔才简传》一文,为目前可知较详尽关于贺孔才的资料,估计贺翊新手中应藏有一些其弟的书法,而贺孔才的后人手中可能亦有存留。据称贺孔才自幼即酷爱书法,常一手拿着旧帚,一手提着水桶在地上书写大字,九岁时已能为别人书写春联、条幅、对联了。贺先生的友人刘叶秋⑰既是其晚辈也是他的世交⑱,对于贺孔才的书法,他曾详细追忆:“书从颜、欧入,楷法精严,擘窠雄健;草书飞动,摹孙过庭《书谱》神肖;小篆遒劲朴茂,腕力过人;临钟鼎字,饶端凝静穆之致。尝应友人之请,摹《虢季子白盘铭》于小象牙版,版滑不受墨,而先生挥洒自如,若书宣纸,笔势精工,观者叹绝。”⑲“余历年所得先生墨宝多件,小篆、大篆、行、草、楷书,各体均备;屏、联、扇、册,大小俱全。有素竹扇骨一,两侧皆先生书,一作钟鼎文,一摹张廉卿体,书势精妙,由刻竹名手王陆亭以阳文皮雕刻之,遂成二妙。”⑳而周昭贤1946年撰《贺孔才先生》一文中记,“他(贺孔才)是有名的书法家,主张以唐人的字为基础,而尤推崇欧虞两家,进而上溯汉魏,是以其笔势不拘于一家一派,注重糅合融通,独具风格。篆书方面,他对周代铜器和石鼓文鉴识最精,提到金石篆刻之学也是他最喜好的”㉑。综合以上几段记载可知,在书法上,贺孔才是一位兴趣广泛的多面手,众体兼善,他早年还曾师从寓居旧京的河南名士秦树声㉒。根据笔者分析,贺孔才习楷书最初从欧、颜、虞入,是以唐人的书法为基础,逐渐熔铸北碑和隶书,但从他所作行楷题跋看,颜书的意味较强。刘先生说贺孔才亦能作张裕钊体北碑体书法,这也可追溯到其祖父贺涛为张的弟子之故,冷眼观之,贺孔才行楷书倒是颇类旧京书家张伯英之作。贺孔才还曾和他的同门潘伯鹰开玩笑说,“我们写字先求像个铁打的,再求像铁铸的,铸的比打的还好”㉓,所以说贺孔才书法还是侧重于碑派的。笔者有幸曾见贺孔才赠史学家柴德赓先生《法梧门积水潭雅集诗词》,字体为行草书,确有刘先生所说的《书谱》意味,灵动多变,挥洒自如,极具才情。贺孔才的大字行草书也写得很见功力,在唐楷的基础上,融入《书谱》,醇厚雄肆,文人气十足,兼得其师吴北江书法之长。然可惜的是贺孔才篆书流传不广,笔者仅见《印林》杂志第十一卷第五期刊有一幅贺先生书金文,风貌类丁佛言、陆和九传统金石家的书法。通过刘叶秋的回忆还可知贺孔才能摹《虢季子白盘铭》于小象牙版,喜作钟鼎文。估计他早年曾师从齐白石,应写过《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但弃学白石老人后,其篆刻则取法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但齐白石书法对他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总体而言,贺孔才属于天赋很高的读书人,其书法好在一个“才”字,由于他精通诗文、篆刻,故此他书法写得很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笔者认为贺孔才代表了民国时期旧京文人中的精英阶层,他的书法是传统文人书法高度的一个很好的见证。

注释:

①贺涛(1849—1912),字松坡,河北武强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主讲信都书院、调冀州学正,任刑部主事。贺孔才为贺涛第三子贺葆良之次子,而贺氏家中事务由贺涛二子贺葆真主持。清末民初,贺葆真除购藏、刊刻图书外,还经营家族土地、当铺、钱铺,并先后创办了大树、大业、大泉、大农等实业公司,较早涉足股票领域。民国初年,贺葆真主要活动于徐世昌幕府,帮助徐氏购藏图书、编写书目,曾参与负责《畿辅先哲传》《晚清簃诗汇》的刊刻事宜。

②详见笔者撰《高世绝俗 冲淡平和—记吴北江的书法艺术》,荣宝斋《艺术品》,2016年第5期。

③此处参考佚名:怀念我的外祖父贺孔才http://pdl5611. blog.163.com/blog/static/88771380200982853440/。

④刘叶秋《忆贺孔才先生》,刘叶秋著《学海纷葩录》,22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⑤同④。

⑥刘国正《从几页诗笺谈起—忆我的两位老师》,83页,《书与人》,1997年第2期。

⑦刘叶秋《忆贺孔才先生》,刘叶秋著《学海纷葩录》,26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⑧贺培新著,王达敏、王九一、王一村整理《贺培新集》,3页,凤凰出版社,2016年。

⑨贺翊新,贺孔才胞兄,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3年北京大同中学创立并任校长,抗战期间,曾任河北省流亡政府教育厅厅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派驻华北的宣传专员、北平市议长,后去台湾,1949年、1957年两度担任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校长(此校为马英九高中母校),退休后居美国。

⑩刘国正《从几页诗笺谈起—忆我的两位老师》,84页,《书与人》,1997年第2期。

(本文作者任职于首都博物馆)

责编/王可苡

猜你喜欢

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欣赏
我爱书法
书法鉴赏
书法
书法十佳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