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2016-04-15张卫民
李 军 陆 惠 张卫民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微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李军陆惠张卫民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微信受到了大学生的关注和追捧,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受到了微信的影响。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采取随机抽样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使用微信的情况及其对学习生活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微信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习生活、个人隐私和网络安全等带来一定的影响,其中41.83%的同学认为使用微信不利于学习,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课堂学习质量。为此,提出减少微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影响的措施:首先要通过多种形式促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微信,提升自控能力,树立正确的“微意识”;其次,从政府、运营商和高校3个层面加强监管,营造绿色“微环境”;第三,利用微信的积极作用,将红色思想政治教育和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完善红绿相映的“微机制”。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学习生活;微机制
作为目前最受欢迎的社交信息平台之一,微信自2011年出现至今,注册用户已经突破6亿,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信软件。腾讯官方发布的消息显示,在使用微信的广大用户中,大学生用户占了将近五成。微信的出现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了学习交流、互动沟通、宣泄情感的新空间,另一方面,随着微信的不断发展,微信在大学生使用过程中也引发了诸多问题。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笔者调查研究了微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提出了促使大学生正确使用微信的相关对策。
一、大学生使用微信情况及其对学习生活影响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在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中选取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327份,有效问卷320份,有效回收率为91.43%。在问卷调查的对象中,男生占31.56%,女生占68.44%;大一学生占37.19%,大二学生占28.75%,大三学生占19.38%,大四学生占13.13%,研究生占1.56%,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符合研究样本的要求。
(二)大学生使用微信情况的分析
1.微信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
调查结果显示,微信在大学生中普及范围广,使用频率高。使用微信的大学生有311人,占调查对象的97.19%,调查对象中有2.81%的大学生不使用微信,但已在使用其他类似的软件。由此可见,目前大学生几乎全都在使用新媒体,而微信在其中又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人数见图1。
图1 大学生使用微信的情况
在使用微信的大学生中,每天上线在6小时以上的人数占15.11%,有42.44%的大学生表示全天都在线,可以说微信已经全面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并且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使用微信的时间见图2。
图2 大学生使用微信占用时间的情况
2.智能手机为大学生使用微信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微信主要是基于手机的通讯软件,虽然目前在电脑终端也可以使用微信,但是微信的众多功能只能在手机上使用,因此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为微信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大学生是电子产品普及面较广的群体,几乎人人都在使用手机,而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大学生的首选,也为大学生使用微信奠定了基础。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99.69%的人使用了智能手机,仅有1人未使用智能手机。
3.微信的功能优势是大学生选择使用微信的主要原因
关于使用微信的原因,调查问卷设计了7个选项,采用多选形式,结果显示49.84%的学生选择了“节省流量和花费”;74.92%的学生选择“与朋友交流更便捷,随时随地都能语音、视频联系”;58.52%的学生选择“可在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信息,同时了解朋友的最新动态”;7.72%的学生选择“通过摇一摇、漂流瓶、查看附近的人等功能可以结交新朋友,增加了社交机会”;14.47%的学生选择“支持新闻、邮箱、QQ离线、语音记事本等插件功能”;42.44%的学生选择“可添加公共账号”;13.83%的学生选择“这是一种潮流,不用它与周围人格格不入”。大学生使用微信的频率见表1。
表1 大学生使用微信各功能的频率 %
从微信各项功能的使用情况看,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文字通信、语音通信、公众账号、群聊以及朋友圈,这与使用微信的原因相匹配,正是微信丰富而新颖独特的功能吸引了大学生广泛使用微信,满足了大学生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并且不断改变着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微信已经在大学生中得到广泛的使用,而在这过程中智能手机的普及给微信在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平台,而且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开通微信都有着明确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就是用新颖独特的方式与同学、朋友、陌生人交流,在维持原有的社交圈的同时增加新的社交机会,这也是微信之所以能在短期内普及开来的原因。
(三)微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1.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从微信功能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学生除了使用微信发送文字、语音等核心功能外,不少学生还经常使用查看朋友圈、发布信息、接受QQ离线消息、查看附近的人、漂流瓶找朋友、群聊、摇一摇等相关功能,这些功能都集中在人际交往层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交往的方式和渠道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从现实到虚拟,从熟悉到陌生,从一对一到一对多。微信的出现很好地集成了人际交往的多种渠道和方式,这也是微信深受大学生追捧的重要原因,同时微信也给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带来了更多的复杂性[1]。
首先,微信进一步拉近了熟人之间的距离,让交流更畅通。微信“朋友圈”定位于私密的交流社区,无论是添加好友、发布内容、受众的选择都给予用户极大的自主性。对“您从何途径了解微信而后首选使用微信的”选项,学生表示是通过传统媒体了解微信后而使用的占1%,通过网络、手机媒体了解后而使用的占29.2%,通过朋友或同学介绍的占69.80%。大学生获知微信的渠道见图3。
图3 大学生获知微信的渠道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使用微信进行联系的人群主要为父母、亲人、同学、朋友,其中同学联系最频繁,其次是朋友和父母。而针对陌生人,有63%的人选择了“不联系”,并且只有18%的人表示在遇到陌生人打招呼或加好友时会回应,同时85.85%的人不会在微信上主动向陌生人打招呼或加为好友。可见,大学生的微信好友主要为熟人。大学生使用微信交流的对象见表2。
其次,微信满足了大学生群体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微信的摇一摇、漂流瓶及查看附近的人等功能,为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既满足了大学生群体内心强烈的好奇心,也为他们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表达某些情感提供了新的渠道。在调查对象中,有88.85%的学生认为“微信一定程度上使人际关系更加紧密”。调查显示,有269人通过摇一摇等方式结识陌生人,但仅有17.36%的人通过微信结识陌生人发展成为好友。微信通过陌生人之间交往的新渠道满足了部分大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
表2 大学生与微信交流对象进行交流的情况%
2.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有30.49%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使用手机,61.97%的学生偶尔使用,7.54%的学生不使用,由此可见90%以上的学生有上课使用手机的经历。
从时间分配的角度来看,每天使用微信1~2个小时的学生占9%,使用2~5个小时的学生占14.15%,使用6个小时以上的学生占15.1%,全天都在线的学生占42.4%,有事就上线的学生占19.3%。41.83%的学生认为使用微信不利于学习,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课堂学习质量;持中立态度的学生占46.41%,仅有11.76%的学生认为微信有利于学习互动。
3.对大学生隐私和网络安全的影响
微信的注册门槛低,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一个手机号或者是一个QQ号就能申请一个微信账号,而且微信的使用方法很简单,各项功能易于被使用群体接受。基于这些便利性,微信得到了全面普及,但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微信存在着不能忽视的安全问题[2]。
在对“您微信上填写的个人信息和个人头像真实性”的调查发现,完全真实的仅有13.23%,大部分真实的占69.03%,大部分虚假的占13.55%,完全虚假的占4.19%,微信信息真实性的调查见图4。
图4 大学生微信个人注册信息真实性的情况
同时,44.63%的学生认为需要设置微信访问权限,13.36%的学生选择不需设置,而42.01%的学生选择采用系统默认的设置。虚假信息的存在以及个人信息可查询的访问、安全等级的设置习惯,使微信存在一定的隐私泄漏的风险。虽然大部分学生认为与陌生人进行微信交流会存在虚假信息,不能全部相信,但是仍然有11.84%的学生选择完全可信和比较可信。
作为一种通讯手段,微信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增加了与陌生人交流的机会,但同时,微信被一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将微信作为了一种传播不良信息的载体,且无人监管。“微信所传播的不良信息的鉴别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0.16%的学生的鉴别能力在一般、较差、很差之间;在对待“通过微信或微信公众平台传播色情或违法信息的态度”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应严格禁止,13.87%的学生认为只要传播范围不大,不用管得太严格,6.45%的学生觉得只要自己不参与,就与自己无关,更有极小部分学生选择不需要监管。
调查表的结尾,针对“微信是否应该受到监管,而又应该由谁来监管”的问题设置了专门的选项,其中70.97%的学生认为微信非常需要管理,52.12%的学生认为应该由微信运营商来管理,15.31%的学生认为应该由社会团体机构来管理,11.73%的学生认为应该由政府来管理,而认为应该成立专门机构来管理的占20.84%。总的来说,有97.74%的大学生对微信感到满意,其中45.66%的学生愿意推荐给朋友、同学。
二、减少微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影响的对策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微意识”
微信的产生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的消极影响。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鼓励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树立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微信使用意识。
各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形势与政策课、主题班会、党支部活动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微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使用微信获取资讯的时候,应学会辨别不良信息,自觉远离不良信息,以防止其对自身的侵害。只有过滤掉不良信息,学生才能有更多时间掌握更有益的东西,为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汲取优良的养分[2]。
各高校还要通过团体辅导、深度辅导以及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促进大学生提升自控能力。大学生应该对微信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不能沉迷于使用微信进行社交娱乐而影响自己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学校、教师应鼓励大学生有效控制使用微信的时间,时时进行自我提醒和约束;大学生也应加强体育锻炼,培养读书的好习惯,更多地与身边的老师同学进行面对面交流,表达想法,抒发情感。
(二)加强对微信的监督和管理,营造绿色的“微环境”
微信是一个开放式的社交平台,它能够给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安全、和谐的微信使用环境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来营造和维护。
首先,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完善微信的外部法律环境。立法部门应根据微信的发展现状,制定加强对微信类即时聊天软件的监督、管理和规范,明确提倡什么、禁止什么,用法律保障绿色安全网络环境,做到有法可依。
其次,政府应加强对运营商的监管,建立大学生的微信管理制度。微信运营商应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对在微信上发布敏感文字、色情图片和淫秽信息予以屏蔽,从技术层面上加强监督。微信运营商通过对微信用户的监管,制定出针对大学生的监管方法,并把有效信息反馈给高校,从而使高校不断提高与改进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高校与微信运营商的管理、监督职能。
高校还应建立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监控制度。学校应通过微信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网络监控,建立监控队伍,加强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管理,针对有特殊倾向的大学生要尽快加以辅导,进行心理疏通,避免大学生受到微信的不良影响[3]。
(三)创新大学生教育形式,完善红绿相映的“微机制”
当今时代是一个注重创新的时代,大学生人才培养也是如此。随着新形势的变化,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跟上时代节奏,结合新时期学生的特点进行丰富和创新,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开展人才培养工作。面对大学生“无人不微”的现实,高校应主动地将微信的积极作用运用到学生培养中,将红色思想政治教育与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完善红绿相映的育人新机制。
首先,微信的普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可利用微信的互动性特点,将微信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以创新的形式吸引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同时,学校、学院、社团等单位和组织应建立微信公众号,通过公众号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抢占思想政治教育制高点。学校可以在微信平台宣传学校主流文化,向学生推送与学生紧密相关的事项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导。
其次,高校应充分利用微信的功能优势,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将一部分活动转移到微信上开展,用新颖的创意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如可以在微信上开展微演讲、微咨询、微辅导等活动;对于大型的校园文体活动,有关单位和组织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和微信群发布通知,并且在活动进行中通过微信“扫一扫”“摇一摇”“分享朋友圈”等功能,提高与学生的即时互动性,继而营造积极向上的绿色校园文化[4]。
资助项目:北京林业大学党委理论中心组2014年专项研究课题“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田仲金.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21.
[2]郑伟群.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功能探讨[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4):91-94.
[3]赵昕.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3:32.
[4]李旼静.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改革与开放,2014(2):54-55.
(责任编辑王伟)
声明
近期,《中国林业教育》编辑部陆续接到作者举报电话和邮件,告知有不法分子盗用本刊名义以开设网站、设立网页等方式进行约稿或征稿并收取相关费用,同时不法分子还在其网站或网页上提供本刊的封面、版权信息、投稿须知等信息以增加其可信度。这些违法行为极具欺骗性,已严重损害了广大作者的切身利益和本刊的声誉!为此,本刊特声明如下:
1.本刊从未以任何形式委托和与任何其他单位或个人合作进行网上约稿和征稿。
2.本刊正规投稿网址如下:
http://journal.bjfu.edu.cn/
http://118.145.16.238/Jweb_jy/CN/volumn/current.shtml
http://manu27.magtech.com.cn/Jweb_jy/CN/volumn/current.shtml
3.本刊所有来稿都配有专属稿号,责任编辑会通过作者在投稿系统所留的邮箱和电话与作者就审稿费和版面费交纳、稿件退修和录用等事项进行联系;作者投稿后会在所留邮箱中收到专属账号和密码,可以自行登录投稿系统查询稿件进展情况。
4.假冒本刊的网站或网页通常以能够快速发表等承诺欺骗作者,并且只提供联系人、电子邮箱及收款账号等虚假信息,不会为作者提供登陆在线投稿系统的专属账号和密码以及专属稿号。
5.本刊收取审稿费、版面费的账户均为北京林业大学对公账号,不会以任何个人账户收取相关费用,请作者留意并核对。作者在投稿过程中如有疑问,可直接拨打本刊电话010-62338090/62338397进行核实,或通过liuxiaoling@bjfu.edu.cn邮箱进行咨询。
6.对不法分子及其违法行为等,本刊将向有关主管部门、司法部门进行检举,并保留追索全部法律责任的权利。
《中国林业教育》编辑部
2016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