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和拓展区域化党建的若干思考

2016-04-15徐振光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6年4期

徐振光

[摘 要]上海深化与拓展区域化党建工作面临着诸如参与主体内在动力不足、长效机制缺失、“双报到”制度未能有效落实等问题,要通过完善街道(镇)大党委制、加强党建服务中心平台建设、创新党员服务与教育管理机制、完善契约化共建项目机制、依托“互联网+”等路径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深化与拓展。

[关键词]区域化党建;深化与拓展;路径思考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4-0027-03

上海市是全国最早探索实施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城市之一,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2014年市委“1+6”文件出台后,如何继续深化和拓展区域化党建工作,进一步发挥区域化党建的优势,有效增强党领导和组织社会的工作覆盖和资源优势,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成为新形势下上海基层党建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深化与拓展区域化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区域化党建的内在动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近年来,大多区县纷纷推动区域化党建向区级层面延伸,并建立了区级层面的区域化党建组织,但是我们看到这些组织的建立绝大多数是由区县党委尤其是组织部门直接推动建立的,区县党委、组织部门在发挥着主要的组织协调推进的作用。相较于区县党委的积极性,驻区单位参与区域化党建的内在动力并不强,积极性不高,有些处于应付状态之中,有些甚至不愿参加。一些单位顾及党委、政府的情面,囿于外部压力而不得不参加,自身的内在动力不足。部分企业特别是少数非公企业担心参与社区党建活动影响单位经营发展,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不足。有的驻区单位特别是市级单位缺乏属地意识,不乐意接受社区党委对其开展党建工作的指导,认为区域化党建就是让驻区单位出力出钱,给驻区单位找麻烦。

(二)区域化党建的推进载体有待于进一步丰富。但总体来看,目前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载体和形式还较单一。部分驻区单位依托区域化党建参与社区工作还简单的停留于街道社区助学、助困、公共设施等公益服务上,在为社区提供活动场所、带头宣传和主动参与社区工作、督促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等方面较为薄弱,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同时,双向服务的工作机制还未真正建立,社区“求援要求多、服务沟通少”,共建活动内容难于贴近驻区单位的实际安排,致使区域化党建共建质量不高。毫不讳言,一些地方成立区域性党建组织的初衷或其主要目的是取得驻区单位对社区党建的支持。活动或载体的单一影响了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仍需在丰富内容、增添活力上再求创新。

(三)区域化党建的长效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现在区域性的党建组织已普遍建立,但由于没有形成常态的共建载体,以及科学有效的长效机制保障,很多工作的推进还是主要靠领导重视和行政命令。实际上很多驻区单位在推动共建组织的运作方面主动性并不强,积极性不高,等、靠的思想意识比较重。单个成员单位与区委、街道党工委普遍联系较多,但成员单位之间互通互联严重不足,相互间联系渠道较少,党建项目的联建共建基本停留于纵向方面,党建资源相互间共享共用不足。现行的党建工作联席会议以及共驻共建、结对共建等活动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就目前来看,这些运作形式个别地方有时还处于一种联谊式、人情式、援助式的运行状态。某个单位的领导对党建工作比较重视,或者跟街道社区的干部熟悉、有交情,或者社区干部个人影响力比较大,单位支持社区党建的力度就更大一些,反之就比较漠然。

(四)在职党员主动服务社区现状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在职党员服务社区,是社区区域化党建的重要的活动形式和工作内容,但在职党员对区域化党建的认识,参与社区工作的热情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职党员虽然到居住地党组织报到了,但没有硬性考核指标,参与活动多少与自身利益关系不大,加之在职党员工作时没有时间参加居住地活动,即使参加活动又碰到对社区工作情况不熟悉不了解,活动平台不适的问题,这些问题造成“双报到、双报告”制度在一些地方流于形式。

二、深化和拓展区域化党建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区域化党建工作理念滞后。一是对党建工作统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观念还没有充分树立起来,就党建谈党建,不能将党的自身建设与党领导的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有机统一。二是在工作上仍然依赖过去自上而下的单位管理模式,对街道社区的概念仍然停留在地域认同的层面,区域共同体的意识不强。三是对区域化党建内涵的理解有些简单,认为区域化党建就是将辖区内的单位和党员每年组织起来开展几次活动,没有将构建党建区域化格局提升到更好地服务社区党员群众、促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高度上来。一些干部认为党建工作比较务虚,不如抓事务性工作见效快,重视力度不够,影响了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推进步伐。部分党员存在着党员意识、宗旨意识、责任意识缺失的情况,这也是导致区域化党建工作难开展的原因之一。

(二)区域化党建市场化运行机制缺失。一些地方长期受单位制思想以及权本位、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在推进区域化党建过程中把区域化简单地等同于行政化,片面单纯地依赖行政手段包揽一切、决定一切,从区域化党建组织的成立到运行,主要靠行政化的力量,指挥命令的方式,没有看到区域化党建工作中各主体之间大多不是行政隶属关系,而是平等合作关系,指挥有余协商不足。那种认为搞区域化党建就是简单地建组织、设制度、配人员、喊口号的行政化逻辑导致区域化党建共同体的运行没有可持续性,因为“区域化党建的运行逻辑是市场逻辑和社会逻辑,而不仅仅是行政逻辑”。[1]

(三)利益互补式的双向服务机制不足。对参与区域化党建的各个共建主体来说,在共建中能否获得一定的利益,促进本单位内在的发展,是其参与的主要动力源泉。当前有些街道的区域化党建工作在致力于区域联动的同时,缺少辖区内共建各方利益结合点,有的街道和居民区党组织片面重视自身利益,而对驻区单位的利益需求重视不足,认识不到区域化党建不仅是党建共同体,还应是利益共同体,久之导致驻区单位参与积极性下降,没有激发出参与共建的内生动力,以致参与的质量不高,流于形式,搞花架子。这种主要依靠领导重视和行政命令推进工作、忽视合作方利益需求,缺乏利益交换和增长的方式难以持续。

(四)街道赋权难以持续促成共建合力。长期以来的党建工作模式都是社区党组织以“块”为主,而单位党组织以“条”为主,“条”“块”之间相对独立,互不交叉,互不影响。街道对单位党组织没有直接管辖的权力,单位的人事权、利益的分配权都只在单位内自循环,和街道党组织没有直接的关联度。为强化街道工作的权威,推进基层治理,上海赋予了街道党工委对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的人事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强化对街道考评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结果的应用。但实际上街道的各项日常工作都要靠“七站八所”的大力支持,赋予的权力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落实到位。区域化党建平台的有效运作并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这种权力,如何充分整合并利用好区域化党建平台,创新机制,突破党组织间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空间障碍等局限,仍是增强区域化党建实效性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深化和拓展区域化党建的路径思考

(一)进一步完善街道(镇)大党委制,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作用。探索建立“四制”。一是定期例会制,定期例会可由不同成员单位轮流组织召开,探索试行轮值主席制,赋予成员单位以主体地位,调动他们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主动性,提升其荣誉感;二是动态管理制,完善“大党委”兼职委员聘任、考核、激励和退出办法,畅通“大党委”班子的进出口,保证社区党委领导核心的活力;三是定期报告制,“大党委”成员每半年向社区党员代表和居民代表报告一次工作情况,就履行党建工作的职责和共驻共建的成效接受群众评议;四是双向考核制,对辖区单位党组织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和单位党员参与社区活动和建设的情况进行互评互议,评议结果纳入年终考核,提高各单位参与社区党建的责任意识和约束力。

(二)进一步加强党建服务中心平台建设,强化多功能作用的发挥。一是调整设置优化布局。在建好各街道、镇服务中心的同时,要探索延伸党建服务中心的网络建设,把党建服务中心延伸至居民区和企事业单位,设立党建服务站,推选党建联络员,实现区域化党建组织网络全覆盖,充分发挥其公共治理的载体性作用。二是强化资源配置功能。要注重使“党建服务中心”成为统筹、协调和优化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公共平台,提高融合党建、行政和社会资源的综合运作效率。三是强化服务功能。注重使“党建服务中心”成为社会关怀和利益协调的功能载体,充分发挥其服务群众的功能性作用,“着力抓好主体建设(党员志愿者队伍)和客体要求(服务项目设计实施)两个关键环节”,“以社会化、制度化、品牌化的运作方式为基层党员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2]坚持党建服务中心与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党员咨询服务热线同步建设,通过“有形”设施与“无形”网络互补联动,无偿为区域内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提供党员教育培训、组织关系接转以及党代表接访、议事协商、法律咨询、纠纷调解、困难帮扶等“一站式”贴心服务。[3]四是加强保障。可探索采取财政固定投入、建立专项经费、加大党费补贴、驻区单位赞助等方式,解决党建工作经费等现实问题。

(三)进一步创新党员服务与教育管理机制,切实落实党员“双报到双报告”制度。一是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实效性。可以通过“居民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的“菜单式”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的实效性。由在职党员结合自己的职业优势、资源优势、个人特长和服务意向,自愿认领岗位并做出公开承诺,利用业余时间到社区开展活动。二是创新党员教育管理体制。实施党员IC卡管理。“依托党内信息管理系统,将党员基本情况、参加活动、日常表现等项目录入IC卡,党员持卡签到,参加党的活动,党建服务中心即时记录、实时统计、定期分析,对党员参加活动等情况监督预警。”[4]完善党建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把“双报到”活动服务情况纳入各支部、各单位以及干部职工积分考核管理和年终综合考核中,作为提拔使用、评先树优、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三是开展开放式组织生活。“以区域为单位组织开展组织生活,区域内的党员根据活动主题和时间安排自主选择,获得相应学分,实现党员教育管理从单位封闭向区域开放转变,党员发挥作用的空间也从单位拓展到了区域。”[5]

(四)进一步完善契约化共建项目机制,以项目化推进促实效。为调动党建共建体各成员单位的参与积极性,应尊重成员单位的主体地位,以契约式的项目化运作模式贯穿其始终,突出双向服务、共同利益、共同需求的特点,以市场逻辑和社会逻辑来构建区域扁平化的党建资源和服务交换场所,促进区域化党建良性运行。要通过充分的沟通协商,切实从成员单位的需求和优势出发,找准党建工作与成员单位共同关心的事务,寻求双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制定出贴近不同成员单位的特色、体现成员单位需求和特长的个性化党建项目,并在互相尊重的平等意愿下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充分激发各成员单位参与的内动力。为增强共建项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静安区大宁路街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共建项目委托给专业社会组织来运作,由社会组织深入居民区了解居民需求、由社会组织来设计服务载体、服务内容,然后对接辖区单位资源,让辖区单位参与到服务群众中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进一步加大技术支撑,依托“互联网+”推动区域化党建创新。一是要科学规划、高位布局,实现“集约化、少投入”,从全区整体进行考虑,做到全区一盘棋。二是要整合各党建主体的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已有的区委门户主网站、区委部门子网站、街道党工委的党建网络以及各驻区单位自身党建网络资源,加强党建信息资源整合,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党建联建,共建共享”[6]。三是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活泼的党建栏目。可探索开设网络会议室、在线组织生活、党员议事厅、党建微博群、QQ群、微信公众号等,进行经验交流,信息互通、资料共享、学习互动,共建项目的需求、问卷、协商、互助等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表达,从而全面提高区域党建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

参考文献

[1]孙林.区域化党建须规避三个误区[N].学习时报,2015-06-08.

[2]杭勇敏,陶维兵.社区治理视域下的区域化党建模式创新[J].学习与实践,2014(3).

[3][4][5]谢方意.从单位制党建向区域化党建的转变[J].理论视野,2011(7).

[6]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党校课题组.关于着眼适应社会管理要求进一步完善区域化党建格局的调研报告[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3).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