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的复合逻辑与基本路径
2016-04-15孙杰
孙杰
[摘 要]在社会转型期,随着多种利益供给源和不同利益表达平台的纷纷出现,社会各类人群利益诉求的表达手段和载体开始无序生长,中国共产党在利益表达话语体系中的优势地位与利益供给能力受到严峻挑战。中国共产党应高度重视利益整合,其基本路径在于:综合和代表各方利益诉求以掌握社会运行的主导权;平衡不同群体或个体的不同利益以构建有序的社会生态;构建互惠型社会关系以提高社会的自助互助水平;采取优先发展公共利益的行动策略以增强社会凝聚。
[关键词]社会转型;利益分化;利益整合;公共利益
[中图分类号] D6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4-0020-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社会经济领域,经济成分、利益分配方式和就业方式等的多元化发展,很大程度地改变了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结构,原有的利益均衡的社会发展模式出现了深刻变化,社会分层、利益分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面临新的执政挑战。如何进行社会利益整合,破解利益分化问题带来的执政困境,提高党执政的有效性和合法性,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
一、社会转型期利益分化给执政党带来的严重挑战
随着我国从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转型,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迅速成长,社会个体获得经济收入和社会服务的载体、途径极大丰富,摆脱了计划经济时代严重依赖单位的财富获取模式,社会成员依其个人禀赋不同而存在收入差距开始成为社会常态。经济成分多元化和分配方式多元化使得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有学者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为标准,把中国社会结构分为10个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以及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1]也有人从经济组织的主体特征对社会分层进行考察,认为:“我国社会阶层分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2]这些观点都指向同一个现实: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不再高度垄断国家资源及其分配方式,代表着不同利益供给源和利益表达平台的新社会阶层已经崛起,原来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构建的单一、封闭的社会结构日益松散。在“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社会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成员的吸附力、凝聚力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
在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社会结构日益松散的背景下,利益分配不均衡、贫富差距正在日益加大,各类基于利益分化的社会冲突、矛盾出现易发、多发的趋势,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协调协同难度日益加大。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发展,群众利益诉求不断发展和多元分化,由公共管理和民生保障供给不足引起的矛盾越来越多,不同群体间的需求越来越难以调节。如在很多大中城市的老城区由于原住民总体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很多人属于低收入群体,且城市基础设施老旧、房屋租住成本相对较低,而又具有繁华的商业贸易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外来务工人员等各类人群向老城区快速聚集,城市人口急速增长,而城市自我发展与自我更新的步伐跟不上飞速扩张的人口,两者之间日益产生差距,使得乱设摊、乱停放、乱丢垃圾、违章搭建、跨门营业等各类城市市容乱象凸显。人口无序流动及分布的不均衡,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社会服务、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也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凝聚、社会合力。“个人在对私人利益的追逐中,机会主义行为更加普遍,社会成员之间的自愿合作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一切反过来提高了激励的成本,‘和谐'与‘关爱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3]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友好合作变得越来越困难,尤其是外来流动人口对居住地的认同和融入是很低的。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利益分化趋势下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差异性逐渐增大,由此而引起了较为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失衡,一部分社会人群产生失衡心理、焦虑心理、恐慌心理,欠缺公共精神、规则意识和协商习惯的问题日益突出。少数人不服从多数人达成的协商结果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大到政府公共工程,小到家门口的绿化,不合己意则无休无止地到政府部门或街道、居委大吵大闹,等等。这充分说明,各类社会人群对利益的表达手段和获取方式正在趋于激烈和无序。
在各种类型的社会利益冲突面前,党和政府在利益裁决和利益分配上的公信力正在受到挑战。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制社会,个体利益供给源就是国家——执政党,强大的政府机器高度垄断了利益分配权、表达权,因而利益分配过程是有序、可控的。而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加快,在执政党之外多种利益供给源和不同利益表达平台纷纷出现,话语权从国家机构一元表达向社会多元表达嬗变,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话语权的扩散提供了硬件支撑,人们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新型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诉求和多元价值观。这极大地畅通了执政党和群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但其弊端也很明显。“信访不信法”的现象在很多地方出现,很多提出利益诉求的人不再诉诸法律途径,而是更多地走信访渠道解决问题。少数人甚至以集访、闹访、缠访或自残、自戕的极端方式,提出超出政策范围、不合情理的诉求,还往往能够得到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某些地方的党政部门为了息事宁人,不惜违反政策、违背法治原则,不计代价、不计后果地“花钱买太平”。这显然违背了利益分配的公正、正义原则,加剧了群众的不信任,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也在无形中鼓励了那些从无理闹访中屡屡得利的人们。在一些地方,出现了“闹访—得利—再找理由闹访—再得利”的无尽恶性循环。
以上种种情况,对我们党的利益分配策略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构成了很大挑战。我们党如果不能很好地应对这一挑战,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市场经济的发展确立了人们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存在,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博弈的力量正在兴起,这使得公共政策在制定过程中的决策成本增加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决策中枢系统超负荷了。可以说,由于多元利益冲突和矛盾,特别是不同利益群体追求利益的相互博弈,当他们的力量向不同方向伸展时,党的公共政策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失灵的困境,其政策后果的不确定性增加。……没有目标群体支持参与的公共政策无疑是失败的,因而党的执政基础受到影响也是在情理之中。”[4]过于分散和冲突的利益,不仅使中国共产党比以往更难于凝聚和动员社会,而且在制定政策时难以综合和平衡各方。
二、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的复合逻辑
利益分化具有天然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系统各个不同的组成部分互相作用,一定程度的社会分层和利益梯度,提供了社会发展的内驱力,高度同构的社会结构不利于社会的自我修复、自我发展。利益驱动机制永远是社会革命、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机制,脱离了利益激励的社会动员必然是无力的、苍白的。利益分化的基础就是利益的个体化,即私人利益的存在。恩格斯认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5]“把人和社会联系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6],利益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7]利益驱动机制永远是中国社会革命、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机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有效地激活了个体为私人利益奋斗的积极性。在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后,利益分化的进度随着现代化进程而不断加快。“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是承认利益高度分化的现实,承认不同群体利益并存的正当性,承认每一个群体都有表达和追逐自己利益的正当权利。”[8]但利益多元化的程度应该控制在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合理区间,个体利益分化的程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加深,量变积累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质变,最终给社会和执政党带来危机。
过度的利益分化会撕裂社会。利益分化如果控制在一定程度内,有利于激发个体的竞争力和社会活力,有助于维持、增加社会生态的丰富性与社会体系自我调节的弹性。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系统各个不同的组成部分互相作用,一定程度的社会分层和利益梯度,提供了社会发展的多维度内驱力。但是,利益分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则又开始对社会产生消极作用。“在一个共同体中有各种利益多元的群体,这并不必然产生多元社会。如果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将社会分裂,那么它们可能会将民众迷惑到这样的程度,即在某种意义上根本就没有社会存在。相反,产生的是敌意、紧张、对抗和毫不妥协。”[9]在社会转型期,随着利益的结构性分化程度不断提高,利益分配不均衡程度和贫富差距日益加大,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协调协同难度日益加大,群众需求日益发展和多元,由民生保障供给不足引起的矛盾越来越多,不同群体间的需求也越来越难以调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和需求平衡越来越艰难。这些情况都是利益分化所催生的。
过度的利益分化将危及执政党执政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利益结构如果由多元发展到对立,社会的自我调节功能就会蜕化,就会造成社会冲突,直接影响到执政党执政的有效性。执政党执政的有效性与其为社会成员带来的利益正相关,并进而影响到社会成员对其执政合法性的认知上。利益分化的情况发展到社会所能承受的极限,最终就会导致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破产。“一个政党整合社会利益的能力,决定着政党力量的强弱,也影响着政治体系的稳定性。”[10]将社会利益分化控制在合理范围,已经成为执政党的一个非常必要而且紧迫的政治议题。利益整合本来就是政党的核心功能。要妥善解决利益分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冲突,必须对各类利益群体及其诉求进行整合,也就是通过各种通道把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及时有效地整合起来,经由法定程序转化为公共政策,再把公共政策等信息有效地转递给民众,以达到整合的目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外围组织,是社会个体进入政治生活成长为公民的通道,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协调利益、整合社会的政治责任,其执政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建立在对社会成员利益的高度重视和维护发展上。所以,中国共产党应该高度重视利益整合并将其上升到党生死存亡的高度来抓好。
三、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的基本路径
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的基本路径,就是综合和代表各方利益,平衡不同群体、个体的不同利益,构建互惠型社会关系,优先发展公共利益,渐进式调节利益分化并最终有效实现利益整合。
第一,综合和代表各方利益诉求以掌握社会运行的主导权。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经由政党有序表达,是成熟社会的本质特征。政党的综合能力就是政党听取、综合不同人群意见和诉求,向政府部门系统表达并促进其实现,成为群众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政党的综合能力和代表能力是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构成,综合能力和代表能力的下降无疑会削弱执政的有效性,从长远来看甚至动摇执政的合法性。政党的合法性在于群众的认可和接受,而群众认可和接受政党的前提是政党有效地综合、代表、维护、实现了他们的利益。从世界各国政党建设的普遍规律来看,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动员群众上形成制度并长期坚持,成为群众利益的当然代表,有助于强化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层党组织对社区人群意见的听取和整合,是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构成。我们党要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制度建设,通过党政干部带头定期接待群众、走访服务群众,通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社会各方,通过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直接联系和组团式服务社区居民,通过协商会、恳谈会、听证会、评议会等多种长效机制和群众沟通,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准确了解、反映、综合群众诉求,从而使执政党始终成为社会力量、社会运动的主导者。
第二,平衡不同群体或个体的不同利益以构建有序的社会生态。一是提高利益分配的均衡性。尊重合法的私人利益,通过税收等杠杆调节收入差距,警惕和解决贫富过于悬殊的问题。二是坚持利益分配的公正性。妥善解决部分人群运用非正常方法寻求突破公共政策、谋求超出政策或超出同等条件人群社会福利的现象,保证公共政策的公正性。保障个体基于自身能力对经济收益的预期以及对经济公正的追求,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打击运用权力寻租、内部交易等非法经济行为。三是妥善解决公共福利分配中存在的制度性差别。在现行财政体制下,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街镇所掌握的资源和所能使用的财力不同,对公共物品的供给能力也有所区别。市民对公共物品的获得又与户籍制度挂钩,不同户籍的市民,从当地政府所能获得的公共物品是有差别的。所以,很有必要健全政府财政补偿机制,平衡与户籍挂钩的制度性差别。四是重视维护和实现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的利益。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居民在内的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的利益偏好集中于更加物质化、更加实际的需求,他们的关注视角锁定在生活领域,对市容环境、政府窗口服务、民生政策等身边事非常关心,对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的需求最为突出,对政治生活的兴趣和需求比较低,但这部分群体的基本保障和救助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却会威胁政治稳定。
第三,构建互惠型社会关系以提高社会的自助互助水平。成熟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具有互惠型的人际关系和比较发达的自助互助服务体系。社会存在的意义,就是人的生存需要。人之所以离不开社会,是人要谋求生存。人通过社会关系联接彼此,通过社会交换和互信帮助来获取各自生存所需的物品。互惠型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凝聚的强有力支撑,“互惠的好处将加强相互的吸引。”[11]促进社会成员在自愿合作的基础上提高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是社会发展和社会生长的本质需要。公共产品的供给不仅仅受到自然界资源禀赋和社会生产条件的约束,也受制于社会个体贡献劳动、创造公共产品的内在动力。成熟的社会关系就是社会成员互相交换、互惠的关系,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建立起互惠型的人际关系,那么没有人愿意为创造公共产品出力,而是都希望“搭便车”,结果就是社会成员不能实现自给自足,只能严重依赖政府,社会只会越来越退化,这样的社会是涣散的。构建互惠型社会关系的主要路径,具体而言:一是应该加强公民教育,主要是公民义务观的教育;二是安排各类社会活动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构建睦邻关系;三是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和载体建设,鼓励个体志愿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四是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公益事业,鼓励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承担社会责任。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自我均衡,减少利益分化过于严重所带来的冲击。
第四,采取优先发展公共利益的政治策略以增强社会凝聚。无数个个体汇聚成社会生活共同体,无数千差万别的利益诉求在共同体内交叉汇织。要想各类利益诉求在公共生活领域共容而非对抗冲突,必须为它们找到最大公约数——集体语境下的共同利益。事实上,发展公共利益已经成了各国执政党整合社会的政治策略。中国共产党必须尽可能多地运用普遍而公平的集体性激励,利用公共利益这一天然的整合工具来促进社会凝聚,调节市民社会。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公共利益的途径,在于优化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重点抓好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部门的建设和群众关切热点问题的解决,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归属感。要重视群众在公用事业、市容卫生、环境保护和劳动保障、医疗教育等公共产品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是现阶段城市居民最集中最迫切最关注的利益点,直接关系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接受和认可,所以要不断加大财力投入,保障持续发展。对社会痼疾的重视和解决程度,关系到执政党的执政形象,要重点解决群众关切的违法建筑、无证设摊、食品安全和社会治安、社会诚信、社会文明等方面的问题,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要重视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和对话,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力资源、住房保障和卫生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政策要积极宣传沟通和贯彻落实,不断加大公共政策的透明度。要重视发展社会力量,在社会公共生活各个领域广泛培育社会组织,鼓励和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公共服务,支持和促进社会组织担起责任、发挥作用,增强服务社会功能,从而有效提高社区公共产品的整体供给能力。除了由政府直接提供、不适合社会力量承接的事项,其它诸如社区公共性事务、公益性服务以及其它一些技术性、服务性职能,应尽可能地向社会组织开放,以便弥补政府资本覆盖不足的缺陷,使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的途径载体化、多元化、规模化,形成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及其他各类组织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使社会组织成为助推社会利益整合的强大工具。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0-23.
[2][4]游龙波,等.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与党的执政基础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31.7.
[3]夏纪军.公平与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格致出版社等,2013.14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0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39.
[7]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6.
[8][10]王邦佐,等.执政党与社会整合——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社会整合实例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12.
[9][美]戴维·E.阿普特. 陈尧译.现代化的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17.
[11][美]彼得·M.布劳.李国武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78.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
■ 责任编辑:周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