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2016-04-14谭蔚霞
【摘 要】 本文针对《财务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实训课时不足等问题,基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从改进教学模式,完善校内实训教学,完善校外实习教学,建立综合教学评价模式等方面提出改革对策,以期培养实践能力更强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财务管理》课程;职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教学改革
《财务管理》课程是财经类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多半是在学生们学完《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经济法》等课程后,有了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储备后开设的。《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课程,《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涉及到企业财务活动的各个方面,如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营运活动,资金分配活动,财务预算与控制活动,财务分析活动等,具有理论知识复杂、知识点多的特点。学好《财务管理》这门课程,对于培养我们会计专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至关重要。然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学生们对《财务管理》课程抽象难懂的特点深感头疼,学的很辛苦,缺乏兴趣和信心,到最后就成了只为应付考试而学。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在理论、实践能力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搞好《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是《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工作面临的重要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围绕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从事筹资、投资、资金营运、收益分配、财务预算与控制和财务分析等工作,具有合格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的会计专门人才。
二、《财务管理》课程的定位
高职《财务管理》课程的育人思路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及教学内容体系以应用为特征,在教学中不再强调知识和理论的系统性及完整性,而应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也就是说就业导向特色鲜明,强调的是职业定位与能力培养。财务管理活动是指根据资金运动的规律,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从资金的筹集开始、对资金的使用和分配进行管理和分析,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一项管理活动。财务管理的实质是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并正确地处理财务活动中的各种财务关系,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三、目前《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现有教学模式偏离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们的《财务管理》教学仍是传统的偏重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和计算公式的掌握,而对于理论知识和计算公式如何运用到实际中则很少涉及。学生只会运用计算公式计算相应的指标,却不知道如何运用已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即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很多学生学完《财务管理》,只是死记了一堆公式,财务管理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实用性,学生根本体会不到。我国高职高专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的专门人才,所谓的“应用型人才”简单理解就是能够学以致用,强调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性,这就要求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这一目标的要求。
2、现有教学手段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理论教学课时与实训教学课时比约为1:1,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训教学课时则严重不足。由于《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集多种学科为一体的课程,涉及的理论比较多,公式比较多,比较抽象,老师的教学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多数老师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手段。老师辛辛苦苦在讲台上讲着,学生们却似懂非懂,只能勤奋地记笔记,以期背下来应付考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让本就学习基础较薄弱的高职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做了无用功。当然也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也引入了实训教学法,但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一方面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习惯自己主动思考问题,于是常常是老师布置的案例,最后老师拿出解决的办法,即自问自答。另一方面是由于实训课的内容选取不当,《财务管理》课程的案例资料大多来源于教科书上,主要针对于上市公司及国有大型企业,少有针对于中小企业的案例,让学生觉得财务管理工作似乎很“高大上”,只有上市公司及国有大型企业才需要财务管理,其实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还是较低,更需要适合于中小企业的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一方面是社会对能熟练运用财务管理知识的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一方面是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的冷漠应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难免落空。
四、《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改进教学模式,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教学设计
(1)利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在《财务管理》课堂上,可以通过设计仿真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在企业工作一样,让他们实现角色的转换,从原先的被动接受知识者的角色转换为主动参与者的角色,通过工作实践掌握理论知识。例如,在理解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和进行计算时 ,可以将身边人贷款买房,贷款上学的事情作为教学案例。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创设一个小企业,例如学校周边的一个打印室。把这个打印室从开业初期的筹资活动,经营期间的投资活动,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营运活动,资金分配活动都设计进我们的教学内容,使《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抽象理论,与学生熟悉的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事联系起来,使学生学到的东西有用和能用。把这些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经济活动,设计成一个个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将理论知识死记硬背下来只为应付考试,毫无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如果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像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师生互动法等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是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方法中最为有效的方法,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中实实在在的例子。在案例教学中,应以专门针对解决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而设置的案例为主,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尽量实地调查企业的财务信息,以保证教学案例的可操作性。在应用这些案例时,应鼓励学生多动脑,勤思考,提出多种解决方案。
针对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经济现象设计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既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还可以收集一些经济学家的讲课视频,来了解国内外最新的财务管理理论,让这些著名的专家学者都走进课堂,走近学生。
随着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新的财务管理问题越来越多,教师应经常更新教学资料,教学课件。
2、完善校内实训教学
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岗位适应能力强,角色转换快。加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完善校内实训教学。对于学生在财务管理岗位上的职业能力方面的实训,就是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模拟企业的财务管理岗位和工作流程。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涉及的筹资、投资、资金营运、收益分配、财务预算与控制、财务分析等环节进行操作,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模拟实训把学生从孤立的,枯燥的理论中解脱出来,带给他们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模拟实训,既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校内实训中,我们最常见的是ERP沙盘模拟实训。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
3、完善校外实习教学
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任课教师可以带学生到企业实地实习、通过看、听、问、想、辩进行认知实训。邀请企业财务负责人或财务总监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在培训中企业财务负责人或财务总监、会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与学生互相交流,就企业的实际问题进行专业的解答。同时,应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时间,参加有关企业财务管理的社会实践,并能完成相关的社会实践报告。总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建立综合教学评价模式
在衡量教学效果环节,考试是最主要的考核标准。但考虑到《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可以将期末考试的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降低,而相应提高实践环节的成绩比例,以达到引导学生注重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例如可以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调整为50%,实践环节的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成果占总评成绩的20%,案例分析报告占总评成绩的20%,学生平时考勤及作业完成情况占总评的10%。
【参考文献】
[1] 霍振芳,杨丽娟.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研究[J].商情,2010(26).
[2] 李松青.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财务管理课程设计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2).
【作者简介】
谭蔚霞(1976-)女,陕西宝鸡人,讲师,研究方向:会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