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法律信仰应着重把握的几个问题

2016-04-14袁卫国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法律信仰树立障碍

袁卫国

【摘 要】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在全社会树立法律信仰,必须深刻认识并有效清除深层次障碍,把法律“教”给人民,进一步强化全民法治意识;消除人治现象,铲除特权思想;结合法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法律信仰;树立;障碍;有效把握;几个问题

“实现政治自由的最大危险不在于宪法不完备或法律有缺陷,而在于公民漠不关心”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卢梭也曾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所以我们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和法律的信仰,让全国人民都成为法治建设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一、什么是法律信仰

所谓信仰,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托尔斯泰认为:信仰,是人生的动力。诗人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那么法律信仰是什么呢?法律信仰,就是人们对法律要表现出一种崇尚忠诚,并表现出巨大热情和高度信任,它包含着人们对法律的理性推崇,寄托着人们对法律的终极关切及法律人的全部理想与情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人们的信仰缺失、行为失规、心理失衡、道德失范现象却随处可见。有些人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吃着共产党的饭砸着共产党的锅。十八大后,党中央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击腐败现象,使一批老虎被打倒,但现在有些尚未暴露的贪官,还在抱着侥幸心理或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态度,和党纪国法玩着现代版的猫和老鼠的游戏,想着法子跟法律较量。少数执法人员一面执法犯法、权钱交易,另一面却在大呼要严惩腐败、要维护法律尊严。还有,有的人发生纠纷怕打官司;有的官司打赢了,费时费钱,然而却执行不了。还有舌尖上的安全屡屡失守,甚至连老人摔倒扶不扶都成了问题。以上事实足以说明,在我们这个国家,人们的信仰特别是法律信仰十分缺乏,神圣的法律蒙上了耻辱、公平受到了玷污。

二、为什么要信仰法律

1、从法律的内涵来讲

什么是法律?法律是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和谐的社会的一个尺板。它是有度的,一旦跨越了它,都要受到惩罚。由此说来,法律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是普遍的人人必须遵守的规范。在公民生活中,法律一方面规范人们的行为,一方面又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所以信法守法是法治社会的根本性要求。

2、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

亚里士多德曾在《政治篇》中指出:法治具有双重含义,法律获得了普遍服从,其次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应制定良好的法律。前者强调法律至上,后者强调法律正当。中外哲人的观点足以使我们明确了——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核心要素。社会主义法治,是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体现广大人民意志、保护广大人民权益。让法治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坚强柱石。只有牢牢把握法律信仰这一法治建设的核心要素,才能尽早实现我国人百余年来梦寐以求的法治国家的理想。

3、法治是生产力

首先法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法治水平往往是市场经济的前提性条件。其次,法治是科学技术等各种因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条件,能够保障和促进这一生产力转化链条的畅通。再次,法治不断消解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不利因素,推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过去我们都把GDP引多少外资等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指标,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和社会要发展,没有良好的环境和制度条件也不行,将法治建设成效纳入考核,实际上就意味着法治也是生产力,但它是一种软实力。

三、法律信仰遇到的深层次障碍

1、“人治”意识根深蒂固,特权思想影响深远

封建社会在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传统的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君权至上”,“君贵民轻”,“重权轻法”等人治传统在人们的头脑中还一时难以去除,这些观念的惯性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自行消褪。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法治化走过了不少弯路甚至回头路,社会主义法制曾一度被严重破坏,对国家领袖的个人崇拜以及对西方法治的全盘否定,致使建构法治的过程中仍面临沉积深重的人治传统意识。现在有些官员的思想意识深处,依然是“人治”观念和意识在起支配、主导作用,其表现在:一是服从、尊崇和信仰权力,只唯上,不唯实。二是滥用职权和权力。有的管员对上唯唯诺诺,但对下属却颐指气使。三是“官本位观念”浓厚。人人削尖脑袋往“官路”上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本应畅所欲言的“群言堂”,却成了“领导说了算”的“一言堂”。 个人专制取代了民主集中制,“官本位”取代了“平等权”。

2、“法律工具化”观念相当盛行

在干部队伍中仍然普遍把法律作为一种工具。把法治看成是建设“市场经济”、 实现“和谐社会”工具和手段罢了,嘴上讲法治,但在“潜意识”中却视法为工具。没有让法律深入人心,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

四、法律信仰需要着重抓好几个问题

1、把法律“教”给人民,进一步强化全民法治意识

观念的培育需要灌输、教育,使其知,后自知自觉,进而规范行为。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想知和行相互蕴含内在统一。法治信仰只有通过家庭的耳濡目染,教育机构的长期努力,全社会的共同推进,才可能逐渐形成。为了使广大公民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自1986年以来,我们国家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普法活动,通过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了较为全面地了解法律的机会,有效地提高了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了法盲违法的现象,并为整个法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要让法律真正成为人们忠实的信仰、理性推崇,仅仅“把法律‘交 给人民”显然不够,还需要“把法律‘教给人民”,而且把法律‘教给人民更为重要。《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把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作为五大重点普法对象的重中之重。要求学校要承担起教育责任,把法治课作为必修课,让每个学生从小接受法治教育,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要求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

2、消除人治、铲除特权思想,扫清法律信仰的障碍

中华法系虽悠悠数千年,其主旨都是君权至上的专制的人治观。权力至上的传统政治文化只会酿出的不信仰法律的苦酒。信仰法治,关键是要消除人治。破除封建人治意味着,不仅要破除封建特权的思想,还要触动某些特权者的利益,不仅要建立平等民主的文化制度,还要清除封建等级制的思想基础。当然,社会不会自动接受法治,特别是当法治与人们的传统观念和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人们自然会选择已经习惯了的人治。法治社会的建立是一个漫长、曲折、艰巨的过程,它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法治建设步履维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言代法等现象仍屡见不鲜。这种现象还要存在多久,我们不得而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法治之路依然漫长,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们时刻铭记党的宗旨,常怀“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之心,坚定“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牢固树立了法律至上的观点,把权力让度于法律,将法律当作保护自己的工具,而不是认为法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机器”,更不是某些人官职和手中权力的“代名词”,那么我们的法治之路就会走的顺利些,步子也就会更快些。

3、结合法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勾绘出国家的价值内核、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人民的精神家园,成为当代中国精神世界的“价值公约数”。 党的十八大又将法治定位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定位为我们所要倡导的核心价值理念。那么,法治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首先,法治建设有助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与感召力。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法治中国建设是藉由法律的治理方式来推动建立一个规范有序、文明和谐的现代中国,它的根本要求是要建立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规。而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更有助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凝聚力与感召力。

其次,法治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保障。法治建设要求以一种法治的思维方式来化解人的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其通过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执法、依法司法来不断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使人民对司法充分信任、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只有法治才可以消除人的发展中存在着的某些不公现象,为平等、公正、民主、自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保障,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

再次,法治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法治建设是“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里”。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实践要求有一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制度作为根本秩序保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代精神下作出的理性抉择,它内渗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并不断转化为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成果。由此可见,法治中国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只有把核心价值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才能形成有利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导向、法治环境和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和感召力。只有将法治建设视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在要求,强调并不断践行法治建设的治理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法律信仰树立障碍
Unable to read as a teen, now a PhD student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跟踪导练(四)2
心灵休憩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杜绝不良网络借贷
班级表扬日记在教育教学活动的作用
浅议思想政治工作者楷模形象的树立
简论法律信仰的科学界定
论法律信仰的内涵、对象及其现实意义
浅探帮助英语学困生树立学习自信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法律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