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新疆高校反分裂反渗透教育的思考
2016-04-14郭艳艳佟晓露
郭艳艳?佟晓露
【摘 要】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时代,对新疆高校反分裂反渗透教育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加强新媒体在新疆高校反分裂反渗透教育中作用的路径主要是:重视新媒体环境建设,把握好新媒体育人空间,丰富教育手段;适应学生特点,打造即时性服务管理式沟通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打造精品校园网络文化。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新疆高校;反分裂反渗透教育;挑战;作用路径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微信、微博、QQ等网络社交平台的不断更迭变换,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时代已经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构成了大学生成长的信息环境。境内外敌对势力在新疆破坏渗透活动非常猖獗,利用大众传媒向广大各族人民群众宣扬渗透错误的言论,并鼓动无知的群众实施分裂破坏活动,严重影响了新疆地区的发展和各民族群众之间的感情,而高校大学生是其谬论宣传的主要对象。反分裂反渗透教育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中之重,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广泛应用对高校反分裂反渗透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新变化,要积极应对挑战,探究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找出可遵循的经验方法,适应这种新常态下的变化,探索新常态下的反分裂反渗透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新媒体时代新疆高校反分裂反渗透教育工作的挑战
1、新媒体时代新疆高校育人环境复杂化
高校肩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责任,培养实现新疆现代化的接班人和栋梁。目前高校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培养,既要考虑现实的校园环境、社会环境,还要考虑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校园网络的虚拟环境。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受到的冲击更大,来自互联网碎片化的信息,大学生很难形成知识性的认识,一些思想意识不坚定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境内外“三股势力”的拉拢,若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走偏,被极端分子利用,成为敌对势力的工具。因此高校教师要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既要传授其知识和智慧,更要立德树人,同时还要注重对新媒体的使用,了解媒体新术语。学校相关的部门也应当使用好新媒体循序渐进的开展反分裂反渗透教育,而不是单单的在班级中集中教育学习。对于网络中出现的涉及到大学生切身利益的或者能刺激到大学生政治敏感点的事件,要及时引导,听取学生诉求,高水平的解答或疏导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
2、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增加了新疆高校管理者的难度
新疆高校对学生的管理除了专业学习、指导以外,还涵盖了素质拓展,成长计划,自我认知等学生实际需要的内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治理体系综合化的趋势和要求,迫使高校管理者必须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具备较高的敏感性。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对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高校管理者要时刻关注来自境内外“三股势力”运用新媒体工具,裹挟着充满诱惑的糖衣炮弹的攻击。新媒体对于高校管理工作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必须关注这一新型传播方式对高校管理者在反分裂、反渗透教育中所具备的重要的战略意义,积极应对挑战和机遇,推动高校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更新和转变。
3、新媒体时代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挑战
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往是局限于宣传栏、手抄报、雕塑、文体设施、校报等硬件,而在新媒体时代,校园文化可以在网络上发展成一个来自现实而又相对独立的文化软空间。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在大学生中广泛的使用,比如微信朋友圈、QQ朋友圈、微博、各种APP软件等,这些软件聚集了不同的学生群体,往往形成多重社交圈。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产品虚拟化、文化潮流在这些社交圈里广泛传播,网络文化向“流行语”靠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如何使用好新媒体传播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热点关注讨论的内容是摆在高校反分裂分渗透教育中的又一难题。
二、新媒体时代给新疆高校反分裂反渗透教育带来挑战的原因分析
新媒体时代,网络价值观渗透的斗争十分激烈。敌对势力正是运用互联网的特点,抓住学生现阶段成长的特点,使用新媒体对新疆高校大学生进行渗透,影响高校反分裂反渗透思想教育的时效性。
1、新疆高校反分裂反渗透教育的时代性
教育系统一直是境内外“三股势力”、西方敌对势力在新疆搞分裂、渗透的主要阵地之一,面对严峻的形势,要把高校建成反分裂反渗透的坚强阵地,必须了解敌对势力的手段和方式。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论及中国时毫不掩饰的说:“中国不会拒绝网络,拒绝网络就是拒绝现代化,中国不拒绝,我们就有武器。”[1]着眼于当今中国,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也同样要面临数字化的生活环境,信息化网络化的世界环境。网络上碎片化的信息潮流使所有人都会面临信息繁多和有效信息匮乏的双重矛盾,更何况是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对他们在生活上学生上思想上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敌对势力正是抓住了这个双重矛盾,运用网络向大学校园渗透,甚至有敌对网军的煽动和造谣。反分裂反渗透教育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中之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在信息化时代,敌对势力运用网络与我党争夺接班人,这是新疆高校反分裂反渗透教育新挑战的现实因素,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认知力、是非辨别力。
2、新疆高校反分裂反渗透教育载体间的博弈与相互关系
新疆高校反分裂反渗透教育除了课堂教育,更多的是反分裂反渗透教育载体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博弈,必然引起传统校园媒体在反分裂反渗透教育工作方法、工作形式上做出相应调整。目前新疆高校反分裂反渗透教育载体大多是利用手抄报、报纸、宣传栏等传统媒体进行,缺乏新媒体的使用。网络信息传递以无屏障性、及时性、不确定性冲击着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教育者很难把握、评估和控制。如果我们的育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传统的育人载体,势必会忽略育人环境的复杂化,陷入新的困境中。但同时也不能完全依赖新媒体,比如一段时间微博使用频率下降,微信频率使用上升的媒介现象,所以单纯地对某一媒介载体产生依赖必然具有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如何在保留传统的校园传媒的基础上,提高新媒体的使用把握好网络信息育人环境是新疆高校反分裂反渗透教育的关键点,也由此带来了新的挑战。
3、新疆高校反分裂反渗透教育的受众特点
高校的大学生多是“90后”,他们是“衔着鼠标出生的一代”,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群体,他们成为信息时代的中间力量。随着校园无线网络的广泛覆盖,笔记本、平板电脑已经智能手机等可以随时连接无线设备,学生可以随时了解网络信息。网络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和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融合在意义。那么,当代大学生有着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点,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给当代大学生带来良好的机遇。追求新事物,思维活跃,开放程度高,信息接收快。由于社会经济的转型,也使他们产生诸多问题,造成一些大学生生理成熟期前移,心理成熟期后推,受挫能力弱,有些民族大学生由于语言上的障碍,更是逃避问题,带来强烈的心理生理阵痛期。其次,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在压力面前,容易被境内外“三股势力”拉拢,许以高薪或者是出国留学,孰不知“糖衣炮弹”包裹的背后是更大的陷阱。新疆各民族大学生都是境内外“三股势力”拉拢的对象,也正是注意到他们思想变化快,个性化明、开放程度高、信息接收快等显等特点。
三、新媒体作用于新疆高校反分裂反渗透教育的路径探析
探索新媒体在新疆高校反分裂反渗透教育中的有效路径需要依托新媒体拓宽育人空间,形成互动育人模式,深入研究学生特点,打造即时性服务管理式沟通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打造校园精品文化等途径予以实现。
1、重视新媒体环境建设,把握好新媒体育人空间,丰富教育手段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拓宽了思想教育工作的空间,给新疆高校反分裂反渗透教育带来更加复杂的网络环境,是一把双刃剑作用于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者把握好新媒体育人空间,可以丰富教育手段和方法。新媒体具有获取信息便捷、传播速度快、感官丰富体验、交流平等双向等特点,教育内容的传播方式由单向到双向,由单一到融合,由静态到动态,从统一到个性,载体的变化突破了思想育人的时空间,实现了对现实的超越和引领,丰富了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式。[2]新载体克服了传统的校园传媒学生被动吸收式的接受,可实现“网上”与“网下”的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教育工作者可随时了解学生动态,发现问题及时个性化指导教育,关注学生新媒体下的利益诉求,营造网络环境下的人文关怀。在反分裂反渗透教育中使用好新媒体,增强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增进实效性。
2、适应学生特点,打造即时性服务管理式沟通平台
新媒体时代开展反分裂反渗透思想教育工作,应注重学生特点,关心学生思想动态,打造即时性、开放性、服务管理式沟通平台。互联网的虚拟隐秘性和及时交互性,学生更容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通过新媒体,更加主动地贴近学生,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与行为特征,为学生打造一个即时性、开放性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凸显其主体性,彰显个人价值,表达个人的思想愿望与价值诉求,真正的去关心学生。深入服务学生不能仅仅是一句空号,而是变为具体的每一次诉求应答和办理反馈,对于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要进行解读疏导,真正实现“新媒体校园”与“现实校园”的沟通服务平台。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打造精品校园网络文化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最好的产物。”[3]新媒体时代开展反分裂反渗透思想教育工作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在主流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下,要把握好思想教育的即时性,占据好网络思想阵地,就要提高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将思想教育活动融入到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活动中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网络为媒介,形式可以多元,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践行力。
【参考文献】
[1] 袁铎.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56.
[2] 王庚.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08)86.
[3]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