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早期职业规划的必要性
2016-04-14冯泉清
文/冯泉清
浅析大学生早期职业规划的必要性
文/冯泉清
很多大学生在即将毕业时面临着择业和就业的困惑,这和他们大学生活期间是否做好早期职业生涯规划有很大关系,早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特别是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有很大地帮助,因为早期做好规划,不管是职业内涵还是职业方向都会比较清晰,规划越早,梦想实现地概率就越大。
早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
对于大学生而言毕业后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求职,而找到一份好工作也是每位大学生的梦想,但这个梦想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时机永远是留给准备好的人,而一旦时机出现,准备充分的人便会全力以赴,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就是机会往往倾向于有准备的人。但对于不少大学生而言,他们在毕业季求职时却遭受挫折,屡屡碰壁,甚至出现了茫然与困惑,严重地产生了心理疾病,不知如何是好。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做好早期职业规划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是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有所规划,同时也是对自己未来人生的规划。
大学生早期职业规划的必要必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时期认为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以后毕业就要找这个专业方向的工作,不然这个专业就白读了,如果不是这个专业方向的工作,其他工作都不会去做。但是客观数据告诉我们大学生在毕业时找到的工作对口的很少,大部分毕业生的工作都是与专业不对口的,而且做得也很好。面对这种情况,大学生们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结合自身的优势进行择业,要顺应时代的大潮流,如果思想还停留在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的话那可能会错失很多机会,也耽误了自己的时间。
对于那些即使找到专业对口的大学生而言,也并非就能完全胜任工作。比如翻译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做起翻译工作时认为翻译工作很简单,无非是语言之间的切换,只要翻译出来就可以了。但实际工作中,翻译工作并非想像地这么简单,除了日常的翻译工作外,大部分时间是要处理公司与客户之间的事务,比如要处理与客户间文化的差异问题,接待事务以及谈判等事情,这些并不是仅仅靠会翻译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复合型的人才才能做好这件事。因此仅仅会专业方面的知识还完全不够,学校里有学习是社会工作完全是两回事,有很多大学生认为只要会了专业知识,就能胜任工作,这实际上是大特错特了,除了专业知识,大学生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这就需要大学生要尽早开始职业规划,尽早找到职业的内容与性质,朝这个目标而努力。
2 实践实习
很多大学生在业余时间都选择了做兼职或是实习之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非常好的决定。因为选择空余时间做兼职,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职业的要求和职业内容,从而让大学生早期树立职业目标;另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检查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测评自己的专业技能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如果发现自己还存在不足之处,这时大学生便可利用这个机会进行自我调整与校对,重新习得并巩固专业技能,将来更好地投入到社会的实践中去。
3 学校鼓励大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比赛
在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时,学校应多多鼓励大学生参加这方面的比赛,因为通过参加职业生涯比赛,学生自己可以早期树立职业规划的概念,做好职业规划的各种准备,并在做规划时可以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对于优势要如何发挥,对于劣势要如何进行补偿,从而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更好地为职业目标服务,同时也要有长远的计划与打算,如果既定的职业目标没有实现,那么还可以确定其他的职业目标,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参加比赛大学生们还可以相互交流,倾听其他同学对于职业规划的意见与建议,多听听其他同学对于将来职业的想法,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4 开辟就业渠道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就业渠道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狭窄,但是现在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很多招聘用人信息,但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就要进行进一步地认证,对于就业心切,但又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而言却是一个未知的信息,很难辨别信息的真假,也有些大学生因求职心切,不顾家人的劝阻,结果却被诈骗团伙骗得人才两空,这种情况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对于这些因素的考虑等,学校也是积极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不断为他们开辟就业渠道,寻求就业机会,举办多场招聘会,学生们可以放心地与用人单位进行接洽,从而实现顺利就业。同时学校也举办多场就业方面的讲座,让大学生们通过讲座了解就业行情以及行业相关的知识,让大学生在了解行情的基础上有的放矢,更好地帮助他们就业。
大学生做好早期职业规划是非常有必要性的,这个规划最好是从他们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开始做起,订立长远的职业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为之努力,这样总有一天梦想会实现。
[1] 胡永远,邱丹.个性特征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1(02).
[2] 杜桂英,岳昌君.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
作者单位
苏州市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