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征途去往何方——刘索拉《你别无选择》的时代性解读
2016-04-14张曦
文/张曦
青春的征途去往何方——刘索拉《你别无选择》的时代性解读
文/张曦
《你别无选择》是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派小说。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以对先前文学主流的大胆否定与创新而被广大读者熟知。小说成功塑造了中国改革开放潮流之下,一群面对社会转型而迷茫无所适从的青年大学生形象。通过对于西方写作手法的借用,展现出对于个体价值的追问这一时代性问题。
你别无选择;刘索拉;青春;时代性
刘索拉生于北京一个优渥的大院之家,当整个中国还沉浸在文革过后的余波当中时,她早已跟着其他同龄人一起穿着国外流行的摩登裤、在街边弹吉他唱歌。独特的家庭背景使他率先接触到了西方开放的文明,因此作品中的张扬,文字中的灵动即是个性使然。而80年代的中国文坛处于改革开放的文化转型期,各种西方非理性哲学思潮和现代派文学思潮大量涌入,刘索拉便借鉴西方小说中的黑色幽默与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创作出了反映时代特点的《你别无选择》。其中塑造出的经典形象,反映了对于新时期的青年群体的人文主义聚焦与关怀。即使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之下,仍然具有很强的审视意义。
1 不同人物视角下的迥异青春
小说背景设定于音乐学院,围绕着一群大学生来开展叙事。主人公李鸣是个有乐感有才气的学生,可是他却整天呆在寝室当中,逃避着每天的课程与生活。正如贾教授对他说的那般:“你别无选择。”李鸣这种如毕巧林一般的“多余人”形象可谓是整部书的核心,面对自身的天赋与机遇,以及最好的青春年华,却迷茫的不知如何选择。只能依靠被窝和与其他室友的交流来虚度自己时光。不同于李鸣的无所适从,孟野则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典范。他同样才华横溢,但是自己的音乐理念却与这个被传统气息笼罩的学院大相径庭——他体内躁动的因子、脑中近乎疯狂与毁灭性的想法,被教授称之为离经叛道,同时因为对于音乐的追求而被同样歇斯底里的中文系女友毁掉了前程。森森则总是因为坚持着自己的一套音乐理念,而整日神神叨叨。以至于最终获得了国际大奖,却显得更加困惑与无所适从。
而董客则与上述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有对于理想的困惑、冲突与迷茫,董客的身上聚焦了太多的现实性因素:他经常引用着不知从哪里看来的句子,去陈述着与之无关的事情,并以别人的不解为傲。遵照现实的规定与准则是自己人生的全部要义。获奖是前途的阶梯,参加大赛要遵照评委的喜好…所以当“时间”说他的作品是“大杂烩”,说他“俗气得不可救药”时,一向心安理得的董客“突然变得坐立不安起来”,他呆愣说:“你不知道它们的价值,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它们的价值,能怪我吗?”
不同的人物有着不一样的迷茫。李鸣的表现反映出自我人生观的不明确性,并代表了一批感知到新时期浪潮到来、却不知该如何去应对的年轻人。到底哪里才是自己应当选择的方向?在得知自己内心答案之前只能选择懦弱逃避。孟野与森森则是理想与现实相碰撞下的悲壮与迷茫,当自己所坚持的信念不被这个社会的陈规所理解,抑或是当自己努力的成果获得了既有的荣誉,我们又该何去何从?时代究竟赋予了青春什么,又剥夺了什么;更加的努力探寻,留下的却是更大的迷惘。而董客则更为贴近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在更为灿烂广阔而又急功近利的社会,如何以最稳妥的方式让自己离令人艳羡的生活更进一步,他在小说中作出了最好的诠释:一个功利的现实主义者。可是即使怀着这样明确清晰的目标,却依然无法让他真正认清自己努力的价值和意义,是时代导致了“董客”们的产生,而同样是时代,让他们无法去正视自己正在经历怎样的青春。
2 用意识流的手法去挖掘青春心理
“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而本作品中通过意识流将展现这群大学生们的迷惘心理展现的淋漓尽致。在一个个细节拼起来的画面上,展现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理想追求,他们充满了激情与梦想,却因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而感到无奈和失望,从而呈现出一种颓废的精神状态。而贾教授则站在这群学生的对立面,用自己陈旧刻板的教条思想去逼迫这些青年们。因而才出现了开头李鸣的厌学逃课、撕毁作业本等一系列极端而又反常的举动,看似费解而又无逻辑,其实正是对于现实生活与教育的失望与反抗。
正如席慕容所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可能会使人忘却那些疯狂的举动,但是曾经的心路历程却被牢牢镌刻在每个人的记忆之中。刘索拉把学生们的内心图像堆积在一起,以一种无序的结构形式展现出的生活、没有主观性的去评判每个人的对与错,只是在平静的叙事中展现真实青春历程以及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普遍心理。或许在特定的年龄之中,心境逐渐突破了限制却还未经现实残酷的历练,作品中的每个人都会陷入“小个子”所精心维护的T-S-D功能圈之中。但是我们终将做出自己的选择,不论是向孟野义无反顾的选择音乐,还是李鸣最终选择走出颓废,都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青春。既具有时代性,又必须自己去承受选择带来的阵痛。
3 结语
《你别无选择》的创作与距今已经几十余年。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是困扰与萦绕在青年群体当中的困惑与迷茫却是超越时代与年份的永恒性话题。内心是否拥有理想,在这个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还能否执着走下去,值得未来所有的青年去关注与反思。
[1]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
[2] 王淑萍.你别无选择的现代先锋性解读[J].河南示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3] 李国涛.对现代派小说技巧的成功“选择”——读《你别无选择》[J].小说评论,1986(1).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