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应对

2016-04-14海张雯艳广西师范大学职师学院广西桂林541004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0021广西中医药大学科学实验中心广西南宁50200

大众科技 2016年11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职业院校心理健康

陆 海张雯艳(1.广西师范大学职师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50021;.广西中医药大学科学实验中心,广西 南宁 50200)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应对

陆 海1,2张雯艳3
(1.广西师范大学职师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530021;3.广西中医药大学科学实验中心,广西 南宁 530200)

教师群体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相比普通教师,职业院校教师因承受着更大的工作生活压力和自身发展压力更易发生职业倦怠。文章从环境因素,个人发展因素和人际关系因素分析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提出解决职业倦怠问题应注重对职业院校教师的激励,敬业意识培养,心理健康辅导,关注身心健康融合。

职业倦怠;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资源守恒;社会胜任模式;生态学模式

1 前言: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刻不容缓

当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代人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职业压力超出个人所能承受的阀限时,职业倦怠就出现了。作为服务性、教育性行业,教师是经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因此教师群体逐渐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近日,《教师博览》发布2016年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参与调查的教师范围涵盖幼儿园至大学的各个阶段,调查时间从2016年4月11日开始至2016年6月4日结束。收回在校教师有效答卷417196份,其中,本科教师22435份,高职高专教师13077份,中专教师12888份,高中教师66147份,初中教师144023份,幼儿园和小学教师158165份。

该调查从工作压力、工作倦怠、工作满意度与生理健康四个方面,对教师生存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分析。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教师在工作中处于高压状态,对收入状况颇为不满,教师职业认同度普遍较低。九成以上教师表示对实际工资收入不满意,61%的被调查教师每月实际工资收入在1001~3000元之间。造成被调查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包括学校和个人两方面因素,学校方面的压力主要集中在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与体系等方面;个人的压力包括财务状况、工作预期、家庭责任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个人财务状况是造成教师压力大的首要来源,61%的被调查教师表示“个人财务状况”在过去两年中为其带来压力。

教师工作倦怠状况的调查结果不容乐观。调查资料表明,随着教师压力日益增大,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也日趋严重。调查从个体压力、自我评价两个维度来评估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其中八成以上的教师认为工作繁重,近三成教师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被调查部分教师生理健康状况欠佳,其中5%的教师反映目前身体健康状况非常差。

教师工作满意度也处于较低水平。61%的被调查教师每月包括奖金、津贴、补贴等在内的实际工资收入集中在1001~3000元之间,九成以上教师表示对实际工资收入不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负担重,工资不能完全满足所需,反映了教师的付出与实际工作不相匹配的问题。调查显示,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事关教师群体积极性发挥、专业性素养提高,乃至师资队伍稳定等关键性问题。近七成教师认为社会不尊重教师职业、教师社会地位低下,甚至抱有如果重新选择不会再当教师的悲观心态,教师的社会地位处于尊卑相悖、重心失落的背反境地。调查问卷最后有近四成的教师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绝对不会再从事教师职业,近五成教师表示不会让子女从事教师职业。[1]

实际上在教师中存在职业倦怠并不是新鲜问题,早在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发起的“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39.20%的被调查者面临压力增大、工作倦怠、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生存状况不佳等问题;34.6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非常大,47.6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比较大,两者相加占到被调查教师总数的82.2%;86%的被调查教师出现轻微职业倦怠,58.50%被调查教师出现中度职业倦怠,29%的被调查教师出现比较严重的职业倦怠,也是说大部分被调查教师都存在职业倦怠现象,部分教师状况还比较严重,发起调查的李超平博士认为“被调查教师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需要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教师,为保证我国目前推行的素质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在推行教育与教学改革的同时,教育部门与学校很有必要马上采取措施帮助教师治疗与预防工作倦怠,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2]

2 认知:职业倦怠理论研究

2.1 国外学者对职业倦怠成因的研究

职业倦怠(Job burnout)属于一种心理健康异常现象,1974年美国精神科医生费登伯格(H.J.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这一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用于描述那些服务业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精神状态。1976年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拉克(Maslach)将“职业倦怠”这一词语应用从心理健康领域拓展到社会学领域。[3]

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为推进职业倦怠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引起了公共出版界、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的广泛注意。90年代以来,职业倦怠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变化。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教学领域最受到重视。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理论如下:(1)资源守恒理论,是用于解释人如何因为环境需求、资源供需之间的调节关系而产生的一种理论,它由霍布富尔(Hobfoll)于1989年提出。(2)社会胜任模式。它由哈里森(Harrison)于1982年提出,主要用于揭示职业倦怠与自我对工作胜任能力的知觉有关。(3)生态学模式。生态学模式研究范式的代表人物是卡罗尔(Carroll )和怀特(White),该理论模式强调的是有机体及其环境(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4]

2.2 国内学者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

俞国良认为教师心理健康必须符合以下五条标准:(1)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3)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4)具有教育创新性;(5)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5]

兰卉、吴俊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认同自己的教师职业角色,热爱教育工作;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正确认识自我;坚韧与自制;有效调节不良情绪;好学与创新。[6]

马桂霞、赵海燕认为教师心理健康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并热爱教育工作;能积极将自身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能达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获得成就感,减少不必要的忧虑;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对现实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并能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习和进步;能很好的感知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和谐的人际关系。[7]

3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以汉切尔斯(Natrass,1991)、柯博恩(Cockburn)和格里菲斯(Griffith,1999)为代表,他们的研究表明:压力是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第一要素,而“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生活压力的一种心理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8]相比普通教师,职业院校教师因承受着更大的工作生活压力和自身发展压力更易发生职业倦怠,他们产生职业倦怠主要有以下因素:

3.1 工作时间长,工作负担重

教师职业本身就是一个工作时间不固定的职业。别的职业在八小时上班时间之外一般都不再安排和工作相关的事情,但教师除了在上班时间要进行紧张忙碌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外,还有大量的工作待下班以后才有时间去做,比如搞科研项目、查阅参考资料、处理学生问题等。尤其是职业院校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外,每年寒暑假还要承担招生工作(职业院校普遍有招生压力),很多职校教师为了完成招生指标,不得不牺牲假期休假时间在各个中学和招生点奔波,希望说服家长和学生来自己学校就读,身体劳累不说,教师的尊严受到严重创伤。

很多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配置不足,师生比偏低。有的学校一个教师担当四五门主课,甚至一个专业只有一两名专职教师,大部分教师角色多样化,同时承担教学和管理任务,工作强度非常之大,工作的压力严重摧残着职业院校教师的身心健康,职业倦怠现象比较普遍。典型的职业倦怠往往就是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或者工作强度过高所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工作状态。

3.2 资金投入少,办学条件差

受生源限制(职业院校招生以农村地区生源为主),职业院校办学多处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和非中心城镇,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支持。人们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和全面的认识,地方政府对教育的资源和资金投入不尽相同,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投入存在不公现象,相比国家全额拨款的义务教育,差额拨款甚至是需要自筹社会资金办学的职业教育办学举步维艰。

近几年来,由于职业院校生源匾乏、教育质量下降和社会公认不高等原因,导致资金投入不足,致使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简陋、陈旧,教学设备不足、落后,师资力量不断流失。同时由于职业院校师资不足,师生配比低,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还肩负着更多的角色,比如教学管理、心理辅导等角色,使他们倍感压力,致使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3.3 欠缺个人发展平台,职业成就感低

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在解决教师生活待遇、工作条件和提供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方面与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有很大差距。校舍和工作生活环境简陋,工作压力大,工资待遇不高又吸引不了高素质人才的加入,让职业院校人才建设陷入恶性循环,即使在职也不安心工作,易产生职业倦怠;对个人发展前景的焦虑令其没有工作热情,希望通过考研或者工作调动离开所在学校。

职业院校生源素质低,教育难度大,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教育与教学当中。然而这种忘我的付出与实际所得之间存在的严重偏差,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声望产生怀疑,造成教师角色冲突,增加了教师的精神压力。长此以往,教师将会心理失衡,由于缺乏成就感与职业满足感,职业倦怠感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

4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应对

经过文献资料的梳理和总结,职业倦怠主要来自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而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环境因素;第二,个人发展因素;第三,人际关系。明确了原因,便可循因施策,为解决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4.1 注重对职业院校教师的激励

双因素理论由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提出,是一种激励理论,因此又被称为保健激励理论。赫茨伯格主要强调的是满意与不满意之间的关系,他将这一理论分为两个因素阐述了两者间的关系。激励因素是专指是人感到满意的因素,是能引起个体积极性的因素,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保健因素是指那些引起个体不满意的因素,这里特别强调以下,保健因素得不到满足时,个体会出现消极的状态,即使保健因素得到满足是个体也不一定产生积极性。[9]

由此可以看出,双因素理论对于调动个体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如何协调激励与保健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使个体获得积极性的关键。霍布富尔(Hobfoll)提出的资源守恒理论,可以看做是对这一理论的实际运用。资源守恒理论是指由于人对资源获取和保护的情感倾向,致使人在资源损失的时候而产生不安,其压力的来源是损失,是由于工作中对资源的耗尽率大于所补充的资源而产生职业枯竭的现象。资源守恒理论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表现在:首先,表现在教师失去晋升、进修等特定资源或是这样的特定资源减少了;其次,表现在教师的个人时间、能力、知识、精力等珍贵资源有所变动或是下降,以至于教师不足以应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等;第三,表现在教师所投入珍贵资源与实际所得之间存在的严重差距,他们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总是忙忙碌碌,但学生的成绩却没有很大的进步,反而自己的工作能力受到单位、学生、社会的质疑与误解。[10]

从这个理论模式来看,教师要想摆脱职业倦怠的误区,恢复对工作的热情,首要任务就是要进行“资源补充”。“资源补充”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进行物质资源补充。可以从教师的工资报酬、年终奖金、个人福利等方面进行,提高在职职业院校教师待遇水平,拉近与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院校教师待遇的差距,消除“职业院校教师低人一等”的心里不平衡感;第二,是进行社会资源补充。可以通过政策扶持,与企业联合办学等方式加大社会资金投入职业教育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从根本上解决职业院校教师生活压力;第三,是进行心理资源补充。职业院校需要员工的敬业精神也需要人性化管理,在情感上给教师以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同事、学校领导的关怀,同时增加他们进修学习、定期在职培训的机会,或是组织好校园文化娱乐生活,建立网络平台,促进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缓解教师人际关系不佳导致的精神压力。

4.2 注重对职业院校教师的敬业意识培养和心理健康辅导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提出了阶梯式层次需要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按照需要程度及发生的先后顺序,像阶梯一样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当人的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开始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根据需要的内容可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为第一层次,是最低级但也是最基本的需要,人类的全部活动都建立在这一需要的基础之上。第二层次的需要是安全需要。第三层次的需要是社会需要,包括与人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及爱的需要。第四层次的需要为尊重需要,包括人的自尊和对他人的尊重。第五个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需要,即实现理想、抱负,发挥个人才能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在分析人的五个层次需要的同时,提出了人的需要具有主导性,即在特定的时期内,人们总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其他需要也同时存在,但是只处于次要地位或附属地位,占主导地位的需要起着支配其他需要的作用。马斯洛的阶梯式需要理论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关于需要主导性的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在学校管理中要善于抓住教职工的主导性需要,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这里所说的主导性需要主体是人,需要也特指的是人作为主体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主体的人的社会性需要,是作为有机体的社会生存、发展并发挥其职能的各种需要,是社会的人强烈地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和机能。”人的需要分为两类,分别是潜在需要和现实需要。潜在需要是指个体没有察觉到或是察觉到但又不确定的隐藏在个体内心深处的没有显现在实际生活或互动之中的人的需要;现实需要则是指个体明确的将自己需要变现在实际活动之中的需要。这种划分方法,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内在特性:“为我目的性(主体以自己的需要和目的作为他能动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并力图使客体按照人的目的同他发生‘为我’关系);主体应当性(主体基于自我需要、理想目的来追求他所认为应当的即理想的东西);实践活动自由自觉的创造性;超越性、自主性和选择性。”[11]

哈里森(Harrison)提出的“社会胜任模式”,可以说是对这一理论的具体运用,该模式的内容主要揭示了:个体职业倦怠与个体对工作的胜任能力的知觉有关,也就是个体期望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来实现自己的现实需要,已达到“为我”的目的。[10]教师作为个体想摆脱职业倦怠的问题,“热爱岗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这里必须说明:尽职与爱岗是两回事。有些教师尽职尽责,教学成绩十分突出,领导也十分赏识,但却有可能出现职业倦怠症状,因为他们内心根本不喜欢这个岗位,只是迫于无奈(如暂时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才“栖身于此”。自己的期望和行动间的差距越大,越容易被职业倦怠所纠缠。

初涉职场的职业院校教师往往都有一些“美好的想法”,长期以来笼罩在“教师”这个职业身上的神圣光环和崇高社会地位让职业院校教师认为自己也可以和义务教育教师或普通高校教师那样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但是现实证明这种想法只是“一厢情愿”而已。能否培养出“栋梁之才”不是凭“个体努力”就能做到的,还要受到很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如教师的工作环境、教学条件、学校文化氛围、学生资质和个人求学意愿等。受客观因素影响,一旦理想不能实现,职校教师会有严重的挫败感和成就的缺失感,职业倦怠随之发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加强对职业院校教师敬业爱业意识的培养,必要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此外通过教学环境的改善让他们看到希望,觉得学校和职业教育的前景向好;尽量兑现承诺,解决教师生活和工作上遇到的困难,并且意图让他们了解教育教学岗位上的种种不如意只是暂时的,只要发自内心的热爱教育事业,好好干也能在这个领域干出一番成就。当教师始终认为他们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件有价值、值得奉献终身的事,且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时,教师就能对工作产生积极地情绪反应,并且排除万难,努力使自己胜任所从事的职业。

4.3 关注职业院校教师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融合

生态学理论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其基本原理包括生存竞争和竞争排斥、生态位、互惠共生等。卡罗尔(Carroll)和怀特(White)所提出的“生态学模式”是从生物系统相联系的角度出发,阐述形成职业倦怠的因素与周围环境的息息相关。该模型强调造成职业倦怠的因素不是唯一的,只有把有机体放在环境(生态环境)中去,在有机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去分析,才能很好的把握造成职业倦怠的因素。[12]

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是一种生态学上功能失常的现象。影响因素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个体因素。关于外部环境因素即教师生活、工作环境对教师身心健康的影响前文已有详细说明,这里不再赘述;主要是讨论如何摆脱教师个体因素引起的职业倦怠问题。让教师“身心俱疲”的首先是身体出了状况,职业院校教师工作生活压力大又是身体出状况的主要原因,所以关爱职业院校教师当从关爱职业院校教师的身体开始。比如修建校舍增加福利,改善职业院校教师的生活条件;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尽量减轻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负担;开展校园文娱活动,组织旅游休闲,定期举行全员健康体检等。

[1] 腾讯教育.2016年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J/OL].搜狐网,2016-08-07.http://learning.sohu.com/20160807/n463009 277.shtml.

[2] 金忠明,林炊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10.

[3] 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 (2):56-60.

[4] 朱月龙.心理健康全书[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5.

[5] 俞国良.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1(1):20-27.

[6] 兰卉,吴俊端.浅议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对策[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S1):373-374.

[7] 马桂霞,赵海燕.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及调适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8):40-41.

[8] 林小群,殷恒婵,马强.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55-56.

[9]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10] 金忠明,林炊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0-131.

[11] 韩庆祥,邹师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解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265.

[12] 何绍福,李晓霞.论生态学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的生态平衡[J].教育科学,2007,23(5):69-74.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occupational burnout of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teachers group is the high incidence of job burnout. Compared with ordinary teachers,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more likely to suffer from job burnout because of the greater pressure of work and life and their own development pressure. This paper from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factor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actor analysis of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burnout causes, proposed to solve job burnout problem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centive to the teacher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awareness training,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pay attention to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fusion.

job burnout;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mental health;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social competency model; ecological model

G44

A

1008-1151(2016)11-0092-04

2016-10-13

陆海(1977-),男,广西师范大学职师学院研究生,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科学与人力资源管理。

张雯艳,广西中医药大学科学实验中心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职业院校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